马维宁 作品数:15 被引量:60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癫痫发作期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2年 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临床上癫痫致病的原因及机制较为复杂,癫痫的诊断需要症状学及脑电图的支持。但是由于癫痫发作早期症状学较为隐匿且容易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相混淆,脑电图也可能表现为正常,因此,癫痫的早期诊断一般较为困难。回顾既往的研究报道,以癫痫发作期是否存在诊断性生物标志物为出发点,阐述与发作相关的血清学及脑脊液标记物,本综述主要关注癫痫发作期相关的蛋白、激素及炎症因子等方面,目的在于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癫痫发作期相关生物标记物,为癫痫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刘磊 马维宁 李少一关键词:癫痫发作期 生物标记物 相关蛋白 激素 炎症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100例报告 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0年于我院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0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χ2检验用于对比囊性与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手术全切除率。结果肿瘤全切除95例,次全切除5例。囊性肿物全切除率达100%,实质性肿物全切除率达到85.7%。术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85例,死亡5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辅助γ-刀治疗。除死亡病例外余95名患者中90人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到72个月(平均46个月),84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生活。行γ-刀治疗的患者复查未见肿瘤增大。复发2例,行二次手术。囊性血管母细胞瘤手术全切除率明显优于实质性肿瘤(χ2=6.99,P<0.01)。结论显微外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显微镜下手术囊性与实质性总体全切除率达95.0%。对于残留肿物,可辅助γ-刀治疗。 李晓东 马维宁 蒲柯 李少一 刘云会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小鼠卡英酸颞叶癫痫慢性发作期的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究小鼠颞叶癫痫慢性发作期蛋白质功能和信号通路的改变。方法:(1)制备小鼠卡英酸颞叶癫痫模型,行为学达到Racine分级4分判定为造模成功。28 d后,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海马组织进行磷酸化蛋白组学实验;(2)选取检出密度大于106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利用GO(Gene Ontology)数据库、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和STRING数据库对磷酸化蛋白组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结合文献对组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质谱共检测出12 697个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其中159个位点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蛋白质功能层面,磷酸化水平显著性变化的蛋白质的分子功能主要是结合(39.5%)和催化活性(35.7%),这些蛋白质参与细胞交流(20.8%)、初级代谢和含磷酸盐化合物代谢等生化过程;(3)在信号通路层面,这些蛋白质参与10条信号转导通路,包括谷氨酸能突触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长时程增强信号通路等;(4)在蛋白质相互作用层面,这些蛋白质形成以Grin1和Dlg3为核心,以Arhgef 2、Arhgap33和Tiam1为核心与以Spnb1/3/4、Add3和Ank2为核心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5)磷酸化蛋白组学数据显示,Grin1、Arhgef2、Arhgap33、Tiam1、Sptbn1/2/4和Ank2等磷酸化水平在癫痫慢性发作期显著升高。结论:磷酸化蛋白组学的结果从蛋白质功能、信号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3个层面阐明了小鼠颞叶癫痫慢性发作期海马体蛋白质的变化,验证了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的可靠性,并提示多巴胺功能和Kir3.1钾通道功能可能与癫痫发生相关。 孙智明 陈倩 李明华 马维宁 赵旭阳 黄卓关键词:颞叶癫痫 癫痫发生 联用多步骤虚拟筛选方法发现具有新母核的GABAA受体正性变构调节剂 2024年 GABAA受体主要介导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信号传递,是镇静催眠药的关键靶点。在寻找具有新母核的镇静催眠药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这项研究中,首先,我们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子对接模型和分子力学广义玻恩比表面积(MMGBSA)方法筛选了来自于商业数据库中的41112种化合物。经过筛选,我们得到了16个化合物,然后我们通过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学实验验证了4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确实为有效的GABAA受体正性变构调节剂。其中,化合物GPR120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都得到了实验验证。在重组表达α1β2γ2型受体的皮层神经元中,在10和50µmol∙L^(−1)浓度下,GPR120可将GABA EC3-10电流分别增强71.5%和163.8%。通过全分解贡献分析和点突变实验,我们发现GPR120与GABAA受体结合的关键位点是H102,与阳性药物地西泮相似。为了进一步验证GPR120在动物水平上的功能,我们进行了运动活动测试和翻正反射消失(LORR)实验。GPR120对小鼠的运动活动有抑制作用,6 h后可恢复,说明GPR120是一种中度镇静剂。在戊巴比妥钠(PB)诱导的翻正反射消失实验中,与生理盐水组相比,GPR120(20 mg∙kg^(−1))可显著缩短开始LORR的时间并延长LORR的持续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联用多种虚拟筛选方法,我们发现了GPR120是一种具有新型母核的中度强度镇静剂。 孔维恺忻 廉靖靖 彭超 朱杰 郑钰琳 黄巍然 张博文 段桂芳 马琳 彭晓东 马维宁 朱素杰 黄卓关键词:离子通道 分子对接 GABAA受体 癫癎患儿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癫癎患儿外周血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癫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41例癫癎患儿和38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B细胞分别占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癫癎组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分别为(2.4±0.5)%、(35±5)%、1.32±0.24,较对照组的(6.1±1.2)%、(38±4)%、1.60±0.24显著降低(P<0.05);而癫癎组CD8+T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B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27±3)%、(11.1±5.1)%、(24±9)%,较对照组的(24±3)%、(8.5±1.9)%、(16±5)%显著升高(P<0.05)。结论癫癎患儿外周血中存在Treg细胞比例异常,提示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癫癎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1):889-892] 李春 马维宁 王华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 流式细胞术 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可能与额叶癫痫的癫痫控制状态相关 2020年 目的探索术后无癫痫发作的额叶癫痫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中是否存在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5例确诊为额叶癫痫的手术患者血清蛋白质组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选取术前和术后1年两个时间段的血清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在血清中发现了大约600种蛋白质,其中14种在术前和术后有统计学差异,13个蛋白包括3个载脂蛋白亚型(APOA2,APOC1和APOC2)在术前的表达水平较高,另外1个蛋白术前较术后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血清载脂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与癫痫控制状态有关。 马维宁 赵旭阳 李春 黎瀚 孟季红 刘丽萍 李少一关键词:额叶癫痫 载脂蛋白 蛋白质组学 应用导入HSVtk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导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自杀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将导入HSVtk自杀基因的BMSC细胞分别与多种脑胶质瘤细胞株(人类和大鼠)共同培养后,采用MTT法观察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体外侵袭性实验观察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对BMSCtk的趋化作用。结果我们发现在更昔洛韦的存在下,人类BMSCtk细胞对胶质瘤细胞具有很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与新鲜培养基比较,从人类和大鼠胶质瘤细胞获得的条件培养基都可以增强人BMSC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活性。结论导入HSVtk基因的BMSC在"旁观者效应"的介导下能够产生很强的抗胶质瘤效应。 李少一 高芸 刘宏宇 郭文昌 王国栋 李晓东 马维宁 刘云会关键词:胶质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旁观者效应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9年 目的研究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在难治性癫痫(RE)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3例RE患者与5例非癫痫患者脑组织中βAPP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βAPP在RE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癫痫患者(P<0.05),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手术预后有关(P<0.05),βAPP水平高者术后再发作的可能性更高,而与性别、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和类型、病变部位无关(P>0.05)。结论βAPP参与难治性癫痫的发生发展,可作为手术预后的判断指标。 李苗苗 潘东 马维宁 黎瀚 刘丽萍 陈鹏宇 李少一关键词:Β淀粉样前体蛋白 难治性癫痫 免疫组织化学 术前MRI检查与颞叶癫痫切除手术短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 评价术前MRI检查与难治性颞叶癫痫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短期内预后关系。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通过临床发作症状学以及视频脑电图诊断为颞叶癫痫的患者34例,按照MRI检查有无病灶分为2组,其中有病灶组18例,未发现病灶组16例。手术治疗后半年及1年,按照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术后疗效评估分类法判断2组患者不同预后情况。结果 34例患者中术后半年达到ILAE-1级的有23例,占67.6%;术后1年达到ILAE-1级的有20例,占58.8%。其中有病灶组患者术后半年达到ILAE-1级的有16例,占88.9%;术后1年有14例,占77.8%;未发现病灶组患者术后半年达到ILAE-1级的有7例,占43.75%;术后1年有6例,占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颞叶难治性癫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MRI检查阳性的颞叶癫痫患者宜积极行手术治疗。 马维宁 宋虓福 张明杰 李少一关键词:颞叶癫痫 视频脑电图 常规转流与选择性转流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转流及选择性转流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后卒中发生率,探讨转流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17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79例分为常规转流组及选择性转流组,比较两组术后30d的卒中发生率,以及选择性转流组中转流与未转流患者的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结果选择性转流组中,35%(29/82)的患者接受了转流,而同时合并手术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有64%(7/11)进行了术中转流;选择性转流组中,术中转流能够显著缩短手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P〈0.01)。常规转流组与选择性转流组的术后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2/97)和1%(1/8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手术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采取术中转流能够降低术后卒中的发生率;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采用选择性转流,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卒中事件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张明杰 宋虓福 马维宁 李少一 刘云会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