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良波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关节
  • 3篇置换术
  • 3篇髋关节
  • 3篇关节置换
  • 2篇胸腰段
  • 2篇胸腰段脊柱
  • 2篇胸腰段脊柱结...
  • 2篇腰段
  • 2篇腰段脊柱
  • 2篇植骨
  • 2篇植骨融合
  • 2篇手术
  • 2篇前路
  • 2篇前路病灶清除
  • 2篇全膝关节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外科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 2篇厦门市第一医...
  • 2篇苏州市立医院

作者

  • 9篇马良波
  • 9篇孙俊英
  • 4篇殷浩
  • 4篇汪强
  • 4篇赖震
  • 2篇郝跃峰
  • 2篇汪强
  • 2篇杨佩彦
  • 2篇唐祖林
  • 1篇杨沛彦
  • 1篇李洪伟
  • 1篇郝越峰

传媒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第二届华东地...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有限高位髋关节旋转中心数学模型的推导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建立国人有限高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髋中心高位放置以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探寻降低髋关节应力的途径,并作出定量描述。方法在正常髋关节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髋关节旋转中心H点上方向内、外各2cm,向上5cm的区域进行节点的划分。结果在髋中心垂直上移5cm以内(包括5cm),男女两性外展肌力和髋关节接触力的值都随髋中心的垂直上升而逐渐升高。在3cm以内髋中心升高的幅度远远小于3cm以上升高的幅度。髋中心升高同样的高度,对女性外展肌力和髋关节接触力的影响更大。髋中心以与垂线外展10°的方向上移5cm以内(包括5cm),男女两性外展肌力和髋关节接触力的值都随髋中心向外上方向上升而逐渐升高。升高相同高度时,外上方向上升是垂直方向上升的两倍。男女两性保持髋关节接触力不变时髋中心向上内移动的轨迹,在纵向变化5 cm的范围之内时,横向不超过1.6cm,在纵向变化3cm的范围之内时,横向不超过1.0cm。男女两性保持髋关节接触力不变,保持大转子的位置不变时,髋中心高度升高3cm,颈干角角度变化男性不超过17°,女性不超过10°;颈长变化男性不超过2.7cm,女性不超过2.9cm。升高5cm时,颈干角角度变化男性不超过23°,女性不超过14°;颈长变化男性不超过4.6cm,女性不超过4.9cm。总的趋势是男性以角度变化为主,女性以颈长变化为主。保持外展肌力不变,髋中心垂直上移时,男女两性重心的摆动幅度逐渐增加。上升同样的高度女性摆动幅度大于男性。升高到3cm时,男性摇摆幅度大约7°,女性大约9°。结论本项研究所建立的国人有限高位髋中心数学模型,可以比较精确地模拟髋中心高位放置以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模拟显示髋中心上内放置,再通过增加颈长或改变颈干角以补偿外展肌的长度并保持偏心距,在升高不超过3cm的范围内,可以避免因�
郝跃峰孙俊英杨佩彦马良波
关键词:生物力学髋臼
髋关节旋转中心相关骨性参数的测量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了解国人正常髋关节周围的骨性参数,探讨其对高位髋中心技术的影响。方法挑选CT表现完全正常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男女各30例的影像资料,采用专用图像软件测量。测量参数:髋臼上方骨质的厚度、颈干角、偏心距、股骨头直径、骨盆高度及骨盆宽度。将年龄、体质量、性别和测量的各项参数值收集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髋臼上方骨质形态在通过股骨头中心的冠状面上呈倒漏斗形,由远及近逐渐变薄,断面呈扇形,角度逐渐增大,半径逐渐变短。两性均在髋臼上方3cm明显变薄,平均厚度男性为3.00cm,女性为2.85cm。男女两性之间的骨盆高度、骨盆宽度、颈干角、股骨头直径以及髋臼上方2cm平面的骨质厚度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颈干角,男性平均为121.42°,女性平均为135.42°,相差达14°,男女两性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达24.1°。结论髋臼上方骨质允许在全髋关节翻修术时垂直上方或上内方3cm内放置高位髋中心。正常国人髋关节周围骨性参数男女差别较大,基于性别的差异,有必要在建立数据库时进行区别。
郝跃峰孙俊英杨佩彦马良波
关键词:髋关节颈干角CT测量
经微创中股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体会
<正>目的总结经小切口微创中股入路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的体会。方法 2006年1月-9月采用改良小切口微创中股入路行 MIS-TKA15例(15膝),其中11例女性,4例男性,平均年龄72岁(62-81...
孙俊英汪强马良波殷浩赖震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外科手术
文献传递
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4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90处)腰椎峡部不连患者,采用椎板减压取得骨粒或者用自体骼骨与生物活性玻璃混合于不连节段后外侧进行治疗。结果45例均随访12个月,根据邹德威的术后临床功能评价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98%,根据术后X线检查结果,1年的融合率达98%。结论采用该方法治疗腰椎峡部不连,融合率较高,临床效果较好,方法可行。
马良波孙俊英郝越峰汪强杨沛彦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自体骨移植后外侧融合腰椎峡部不连
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2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采用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的25例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5mm,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除1例Ⅱ度开放性骨折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经6个月~3年(平均1.8年)的X线片和功能随访,维持解剖复位者21例(占84%);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22例(88%)。结论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多孔磷酸三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汪强孙俊英马良波
关键词:磷酸三钙胫骨平台人工骨支持钢板
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术后随访对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分别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0个月~2.5年(平均18个月)的随访,16例腰痛症状均减轻,植骨区获得骨性融合;12例合并截瘫患者中,症状改善11例;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31.3°,矫正角度平均仅丢失2.9°,植骨骨性融合平均时间为4.5个月,未出现植骨块脱出、吸收,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无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手术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稳定脊柱及使神经减压、校正后凸畸形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赖震孙俊英汪强殷浩马良波唐祖林
关键词:脊柱结核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正>目的探讨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6例,临床表现均为腰背疼痛,活动受限,体重下降,和间歇性发热。本组16例患者均在术前常规接受抗结核治疗10~30天...
赖震孙俊英汪强殷浩马良波唐祖林
文献传递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按Vancouver分型,A型2例,采用保守治疗;B1型7例,应用形状记忆环抱器固定;C型3例,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均愈合,假体稳定,无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Vancouver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是较好的指导原则。
李洪伟孙俊英马良波
关键词:股骨骨折关节成形术
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与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探讨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与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共51例(51膝)被随机分为经股内侧肌组26例和髌骨内侧旁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疾病诊断以及术前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方面均匹配(P〉0.05)。假体均采用GenesisⅡ后稳定型设计,骨水泥固定,手术均采用微创器械,术毕采用“鸡尾酒”镇痛剂注射。平均随访15个月(10-23个月)。结果两组均无神经、血管损伤,以及感染、切口皮肤牵拉性坏死等并发症。两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引流管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VAS评分,杜冷丁和西乐葆追加量,关节活动范围,总体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上的假体力线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直腿抬高时间和起始下地行走时间方面,经股内侧肌组显著优于髌骨内侧旁组,在手术时间方面,髌骨内侧旁组显著短于经股内侧肌组。结论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在术中显露满意度方面不如髌骨内侧旁入路,但在股四头肌功能恢复和髌股轨迹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髌骨内侧旁入路。而这两个入路在手术创伤严重度、术后总体功能恢复以及假体固定力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孙俊英汪强马良波殷浩赖震
关键词:外科手术微创性关节成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