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雷

作品数:34 被引量:301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腰椎
  • 12篇脊柱
  • 9篇退变
  • 9篇退变性
  • 8篇骨折
  • 8篇侧凸
  • 6篇手术
  • 6篇椎体
  • 6篇颈椎
  • 6篇后路
  • 6篇后凸
  • 5篇融合术
  • 5篇椎间盘
  • 5篇截骨
  • 5篇脊柱侧
  • 5篇脊柱侧凸
  • 4篇压缩骨折
  • 4篇退变性腰椎
  • 4篇切除
  • 4篇截骨术

机构

  • 34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冀中能源峰峰...
  • 1篇河北省老年病...

作者

  • 34篇马雷
  • 29篇丁文元
  • 23篇杨大龙
  • 20篇申勇
  • 16篇王辉
  • 14篇张迪
  • 10篇孙亚澎
  • 9篇张为
  • 7篇张英泽
  • 5篇杨思东
  • 5篇王林峰
  • 4篇孙家元
  • 4篇高显达
  • 3篇郭旭朝
  • 3篇路宽
  • 2篇宋艳丽
  • 2篇谢东晓
  • 2篇徐佳欣
  • 2篇王海莹
  • 2篇孙亚鹏

传媒

  • 7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中华解剖与临...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后路手术与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比较前、后路及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9例诊断为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四肢肌力降低,双下肢行走不稳,双上肢精细动作功能减退,双下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s征阳性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及体征,且颈椎CT及MRI检查均显示为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3组:Ⅰ组25例,行单纯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术中从前路减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Ⅱ组22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Ⅲ组22例,行一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硬脊膜破损发生率及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结果:Ⅰ、Ⅱ、Ⅲ组的术中硬脊膜破损率分别为32%、0、4.5%,术后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4%、0、0,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个月。术后3个月时,Ⅰ、Ⅱ、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40.0±3.4)%、(32.3±4.5)%和(44.6±5.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0.8±7.7)%、(52.6±12.1)%和(66.2±8.9)%,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均明显高于Ⅰ组及Ⅱ组(P<0.05)。结论: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马雷申勇杨大龙曹俊明张迪王林峰徐佳欣孙亚鹏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症
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观察组,120例同年龄段、同性别组成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依据 PI 的不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低 PI 值组(PI 〈45。)、中 PI 值组(PI 45。~60。)、高PI 值组(PI 〉60。)。于脊柱全长侧位 X 线片测量 C7铅垂线与 S1后上角的水平距离( 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角度(TLJ)、腰椎前凸角(LL)、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分别比较3组PI 值受试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低、中、高 PI 值的受试者,分别为38例(27.9%)、50例(36.8%)、48例(35.3%),对照组中分别为52例(43.3%)、41例(34.2%)、27例(22.5%)。在观察组中,高 PI 值患者相比于低 PI 值患者表现出较大的 LL、PT、SS 和较小的 SVA(P 值均〈0.01);与中 PI 值相比,低 PI 值 SS 显著降低(P 〈0.01),而 PT 则无明显变化(P 〉0.05);与中 PI 值相比,高PI 值 PT 显著增大(P 〈0.01),而 SS 则无明显变化(P 〉0.05)。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I 值与骨盆参数(PT、SS)及脊柱矢状位参数(LL、TLJ)具有相关性,SS 和 LL 之间以及 SS 和 TLJ 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 值均〈0.05);在观察组中,PT 和 SVA 之间具有相关性(P 〈0.05)。在低、中、高 PI 值中,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均表现出 SS 减小和 PT 增大,TK、LL 以及 TLJ 减小(P 值均〈0.01)。结论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盆对于 LL 减小的代偿机制因 PI 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PI 较大者的代偿以骨盆后倾为主,而 PI 较小者的代偿以
王辉孙亚澎丁文元杨大龙马雷张迪杨思东宋艳丽申勇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间盘退行性变放射摄影术骨盆
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 ODI 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 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 mL、后路组为(845.7±85.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002、5.091, P 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 Cobb 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687,P 〈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484、0.502、1.535、0.968,P 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 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 1例。结论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杨思东孙亚澎王宝林
关键词:腰椎脊柱后凸
后路两种截骨方式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对比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与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固定矫形术(PUVCR)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1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46~69岁,平均54.9岁。损伤节段:T1111例,T1210例,L117例,L213例。22例采用传统PSO治疗(PSO组),29例采用PUVCR治疗(PUVCR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2周及1年Cobb角改善程度、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8个月,平均13.5个月。与PSO组比较,PUVCR组住院时间、术后2周Cobb角及术后1年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8±1.1)d∶(14.1±1.2)d、(8.3±1.5)°∶(9.1±2.0)°、(26.2±1.2)分∶(25.5±1.5)分](P>0.05)。PUVCR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Cobb角、术后1年VAS与P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4.9±22.9)min∶(219.9±17.1)min、(911.5±70.2)ml∶(1136.1±92.0)ml、(10.0±1.6)°∶(12.7±1.9)°、(2.3±0.5)分∶(2.9±0.7)分](P<0.01)。两组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PSO与PUVCR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后凸畸形及减轻患者功能障碍,但PUVCR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后凸畸形及降低脊髓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更有优势。
霍亚冲杨大龙马雷孙家元赵若宇丁文元
关键词:截骨术脊柱骨折脊柱后凸
改良P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接受PUVCR;对照组15例,接受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PVCR)。观察组男6例,女8例,年龄(26.7±4.7)岁(17~33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62.3°±7.6°;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4.3±3.8)岁(18~32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8.3°±8.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后凸矫正度( Cobb角法)、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术后1年矫形丢失程度、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指标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2例,观察组术中发生1例。两组病例术后1年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改良PVCR可获得与PVCR同等的后凸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更低,疗效确切。
王辉马雷丁文元杨大龙张迪申勇张英泽
关键词:脊柱后凸出血量神经根损伤
增龄双足鼠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4年
我们通过对双足鼠模型人工干预诱导其椎间盘的不对称性退变,在增龄过程中制备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一、对象与方法1.方法:1个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清洁级),采用传统肩肱关节处离断肱骨制备双足鼠。此后根据双足鼠的生长每天对其食物和饮用水的高度进行调节,促使鼠双足直立。将双足鼠饲养至4个月龄后参照文献[1]方法,随机针刺双足鼠L4-L5、L5-L6、L6~S1-侧椎间盘,术后饲养同术前。
郭旭朝丁文元申勇杨大龙马雷路宽白智龙王海莹张旭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鼠模型增龄过程双足雌性SD大鼠
后方单侧截骨入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固定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探讨后方单侧截骨入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固定矫形术(PUVCR)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共49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UVCR组(接受PUVCR,23例)和后路椎体切除术(PVCR)组(接受PVCR,2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疼痛评分的缓解程度. 结果 与PVCR组比较,PUVCR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和术后1年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疼痛评分缓解程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PUVCR可取得与传统截骨方式相同程度的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
王辉马雷张迪杨大龙孙亚澎丁文元
关键词:胸椎截骨术
腰椎结核的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评价椎板减压后,一期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腰椎结核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对21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椎体。男14例,女7例;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L2,3椎体结核2例,L3,4椎体结核5例,L4,5椎体结核1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腰背部疼痛,7例患者伴有消瘦、低热、盗汗、乏力症状,2例患者双下肢麻木,1例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21例患者术前至少经2~4周的正规抗结核治疗。术前均行腰椎X线、CT扫描及MR检查,按影像学结果拟定病椎椎弓根钉的进钉角度。结果本组病例均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结核经病理或微生物学检查确诊。手术时间平均3.1h(2.5~4.3h),出血量平均370ml(250~600m1)。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5.8个月。术后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患者局部窦道形成,病灶清除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脊柱结核均无复发,腰椎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随访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在应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前提下,对于无明显腰大肌脓肿的患者,尽可能避开病灶,灵活置入椎弓根螺钉,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王林峰申勇丁文元张迪马雷乞胜军
关键词:腰椎结核脊柱脊柱融合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分布及危险因素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退变性脊柱侧凸中分布的规律性,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2年7月治疗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骨折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71.7+1.7)岁。无骨折组102例,男23例,女79例;年龄(63.3+6.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胸背部疼痛程度,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T值,测量侧凸Cobb角,观察侧凸范围内骨桥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发生T12骨折3例,T12骨折12例,L1骨折15例,T12及L。两个椎体骨折4例。无骨折组平均年龄低于骨折组(t=17.20,P〈0.001),两组的性别组成并无差异(r=0.218,P=0.641),啕背部疼痛的VAS评分小于骨折组(卢9.30,P〈0.001),侧凸Cobb角与骨折组相比无差异(t=1.84,P=0.08),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低于骨折组(£=5.63,P〈0.001),骨桥发生率低于骨折组(x~=12.33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史(OR=I.36;95%CI,1.09—2.11)、骨桥形成(OR=3-31;95%CI,2.10~5.38)、骨质疏松(OR=2.45;95%CI,1.58~4.36)会增加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机会。结论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好发于胸腰段椎体,外伤史、骨质疏松以及侧凸范围内骨桥形成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马雷王辉丁文元杨大龙张迪孙亚澎张为申勇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侧凸骨折压缩性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探讨半椎体切除后采用平移技术及悬梁臂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为6~14岁,平均10.3岁.均于全麻下接受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侧凸角和后凸角的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丢失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手术时间 (148±25) min,手术出血量 (760±85) mL.11例患者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8例患者置入5对椎弓根螺钉,5例患者置入6对椎弓根螺钉,平均置入4.75对.侧凸Cobb角术前为52.7°±6.2°,术后为9.4°±2.3°,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0.2°±1.2°,矫正丢失率为8.5%.后凸Cobb角术前为30.2°±5.3°,术后为7.2°±1.4°,矫正率为76.2%,末次随访时为7.7°±1.0°,矫正丢失率为6.9%.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无曲轴现象出现.结论 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形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应用平移及悬梁臂技术可显著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
马雷王辉丁文元杨大龙张迪申勇
关键词:胸椎脊柱侧凸脊柱后凸截骨术内固定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