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山奎

作品数:49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哲学宗教
  • 8篇政治法律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2篇施特劳斯
  • 14篇哲学
  • 7篇柏拉图
  • 6篇政治哲学
  • 6篇斯宾诺莎
  • 5篇政治
  • 5篇舍勒
  • 5篇古今
  • 4篇虚无
  • 4篇虚无主义
  • 4篇现代性批判
  • 4篇列奥·施特劳...
  • 3篇多德
  • 3篇亚里士多德
  • 3篇犹太
  • 3篇释学
  • 3篇启蒙
  • 3篇主义
  • 3篇迈蒙尼德
  • 3篇教育

机构

  • 17篇黑龙江大学
  • 15篇江苏师范大学
  • 14篇上海师范大学
  • 8篇复旦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黑龙江大学出...

作者

  • 47篇高山奎
  • 5篇刘艳
  • 1篇杨秋菊
  • 1篇范为

传媒

  • 2篇理论探讨
  • 2篇哲学研究
  • 2篇人文杂志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现代哲学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基督教学术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9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哲冲突”与哲人何为——论哲人海德格尔政治失足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1年
海德格尔投身纳粹政治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国家社会主义之间本质上的共通性,如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对"向死而在"之自由决断的过度强调、对特定历史时刻的高调吁请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跳出私人性偶然事件的琐碎纠缠,将海德格尔的政治失足视为普遍性的哲学与政治永恒冲突的现代样板。从这个角度切入,海德格尔失足的深层原因就表现为他不懂得政治较之哲学的不完善性,忽略了哲学与政治两种生活方式的根本区别,遗忘了哲人公开表达的审慎美德,从而犯下了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哲学理想的低级错误。
高山奎杨秋菊
关键词:纳粹主义
反历史主义的“政治哲学”打开方式——读斯密什的《政治哲学》
2020年
在汉语学界,人们对斯密什(StevenB.Smith)的名字恐怕不会陌生。早在5年前,他的那部为施特劳斯正名的力作ReadingLeoStraus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6)便被译介到国内(华夏出版社,2012)。[1]该作被视为施派弟子为恩师集体辩护发声的三部扛鼎著作之一。然而,斯氏的这部专著并未让其获得同样的汉语名声。或许是由于处在施特劳斯光芒的笼罩之下,抑或是其著作带有明显的注疏特质,以至于并不合乎汉语同仁的口味。总之,斯密什的这一首部汉译之作一经问世便遭遇滑铁卢。
高山奎
关键词: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对斯宾诺莎神迹观的批判及其启示被引量:2
2017年
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集中在《神学—政治论》一书中,该书旨在祛除神学成见,为哲学体系的构建扫除思想障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斯宾诺莎从《圣经》出发,采取了实证性的批判和语文学、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神学—政治论》中,斯宾诺莎一方面批判《圣经》中的神迹教诲缺乏实证论的共识原则,体现了古代犹太民族的成见;另一方面质疑创世论、神意说和神迹说之间的相互证成。斯宾诺莎神迹批判的局限在于:他以理性充分自足的假定为前提,没有充分考虑全盘拒斥理性的新教信仰立场,因而未能触动并有效驳斥加尔文派的神迹学说。因此,从"耶—雅冲突"的视角看,启蒙运动对宗教神学的胜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态度上的胜利,文学和修辞上的讥讽与嘲笑发挥了关键作用。施氏著述的现实意义在于,他为之殚精竭虑的思想处境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我们在当下中国的处境,因此跟随他一起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一些核心问题。
高山奎
关键词:施特劳斯斯宾诺莎迈蒙尼德加尔文
浅析舍勒与海德格尔的情感理论差异
2008年
舍勒把现象学直观与价值意识批判有机结合,对情感的本质结构及其层次划分进行了细腻而深刻地描述。其理论根基与天主教神学紧密相依,同时高度关注现实,对现代人的伦理意识结构和体验结构作了颇具启发意义的阐发。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出发,对此在的本质结构和现身情态作了独具深度的诠释。二位大哲的哲学旨趣和学术角度的差异导致了对情感问题的分歧,认真甄别、勘定这一差异,无疑对情感问题的理解深入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高山奎
关键词:情感怨恨操心
“将沙包扔远点”与“have a fun”——试论中美基础教育理念的根本差异
2014年
中美小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取、授课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双方基础教育理念上的根本不同:中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型血的智力竞争型教育,偏重知识性的成绩比拼,应试教育痕迹明显;美国基础教育则是兴趣与快乐主导的О型血教育,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和自主求知意识,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全员参与。这种区别,直接关系到学生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获取与创新意识,成为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环节。
高山奎刘艳
关键词:教育理念应试教育
伊壁鸠鲁与近代宗教批判关系疏证——一种施特劳斯主义视角
2017年
近代启蒙宗教批判的思想资源主要包括三个传统:强调格物—修身的伊壁鸠鲁传统,讲求义理之辩的阿威罗伊传统,注重德性—勇敢的马基雅维利传统。伊壁鸠鲁传统把神祇视为扰乱人心安宁的恐惧之源;阿威罗伊传统将宗教视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和精神鸦片;马基雅维利则试图否弃基督教的隐忍和禁欲德性,倡导一种与寂静主义相对立的进取精神和入世态度。比较而言,伊壁鸠鲁传统的近代复兴和人性追问,更为深入地影响了近代启蒙的宗教批判。但也应看到,近代哲人也对伊壁鸠鲁的动机(个体心安→社会安宁)、资源(原子论→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结论(恐惧之源→谬误与枷锁)进行了大幅修正和改造,这鲜明地体现在达科斯塔、阿佩雷尔、霍布斯以及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中。因此,清理伊壁鸠鲁的神祇批判及其在近代的挪用和修正,对理解近代启蒙宗教批判的深层脉动和思想走向具有重要的正本清源意义。
高山奎
关键词:伊壁鸠鲁马基雅维利施特劳斯斯宾诺莎宗教批判
价值批判中的怨恨问题研究——从尼采和舍勒的关系上看
2009年
从怨恨切入,对西方文化危机进行价值批判,是尼采和舍勒的一个共同点。然而,在共同批判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基础探究的过程中,两位思想家的结论却相去甚远:尼采指证基督教道德是怨恨的结晶,而舍勒则将目光瞄准现代仁爱。
高山奎
关键词:怨恨尼采舍勒
洛维特与施特劳斯——对虚无主义的历史与哲学克服
2013年
洛维特和施特劳斯同处于尼采思想大行其道的20世纪德国,纳粹极权主义政治迫害和犹太裔德国人的身份窘境构成了二者学术思考的理论出发点。然而,由于二者对犹太人身份、犹太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差别,导致两位哲学家对虚无主义的思考路向和判断结果的明显差异。洛维特拒绝犹太人身份和律法传统,试图从基督教救赎史学的角度来考察19世纪德国精神史的内生性反叛和逻辑演进;施特劳斯则从犹太人问题切入,试图借助中古犹太律法资源及其摹本——柏拉图学说来找寻现代性走火入魔的病根。因此,二者在思想起点(基督教资源与犹太律法资源)、致思路径(历史哲学与政治思想史)、考察重点(检审19世纪精神史与重启17世纪古今之争)、理论归宿(古希腊晚期哲学与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在对虚无主义的审视上,二者的思想史研究对我们理解20世纪政治事件和精神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高山奎
关键词:施特劳斯虚无主义历史哲学政治哲学
从浙江温岭医暴案探窥医患关系紧张之症结被引量:8
2015年
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频发,受到各方瞩目。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是直接受害者,但长远来看,对整个医疗环境和患者一方的贻害可能更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哲学的视角分析,医疗单位的非理性发展和制度层面的乏善可陈只是事情的表面症候,文化层面的偏狭教育,如见物不见人的主客分离意识、科学主义、进步主义的思维导向以及专家型人才而非医德型人才的育人导向,才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症结所在。
高山奎刘艳
关键词:医患关系
“民主政制”正当性前提的哲学思考被引量:1
2017年
民主政制是一种具有多种终局可能和理论缺陷的政体。在政治实践上,它有蜕化为僭主专政和民粹主义的潜在基因,这在纳粹主义和雅各宾专政中得到鲜明的例示。从理论前提上看,美国式民主是一种强调形式正义的混合民主政体,但民主选举程序的合法并不意味结果的公正。合法(形式正义)与正义(实质正义)之间的巨大裂痕,为贤明君主制(仁慈僭政)统治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同时也让我们警惕民主政制潜含的政治风险。由是观之,民主宪政并非主流观念所宣扬的那么理想完美和理所应当。廓清民主宪政的实践变体和德性缺失,不仅有助于我们审慎理性地看待世纪之交的这场宪政之争,同时也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高山奎
关键词:民主政制法国大革命纳粹主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