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辉

作品数:110 被引量:1,544H指数:25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5篇农业科学
  • 11篇经济管理
  • 10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2篇水稻
  • 18篇栽培
  • 14篇农业
  • 14篇高产
  • 13篇粳稻
  • 13篇超级稻
  • 9篇土壤
  • 9篇籼稻
  • 8篇生产力
  • 8篇产力
  • 8篇超高产
  • 7篇决策支持
  • 7篇决策支持系统
  • 7篇教学
  • 6篇氮肥
  • 6篇氮素
  • 6篇精确定量栽培
  • 6篇高产栽培
  • 5篇稻米
  • 5篇信息系统

机构

  • 110篇扬州大学
  • 4篇淮安市农业技...
  • 3篇金日成综合大...
  • 3篇江苏省姜堰市...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全国水产技术...
  • 2篇江苏省农垦农...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扬州职业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潜江市农业技...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10篇高辉
  • 75篇张洪程
  • 57篇戴其根
  • 46篇霍中洋
  • 45篇许轲
  • 44篇魏海燕
  • 20篇龚金龙
  • 17篇郭保卫
  • 14篇胡雅杰
  • 12篇仇红
  • 12篇张军
  • 11篇仲晓春
  • 11篇邢志鹏
  • 10篇花劲
  • 10篇孙成明
  • 10篇颜希亭
  • 9篇冯加根
  • 9篇陆建雯
  • 8篇李国业
  • 8篇邢琳

传媒

  • 16篇作物学报
  • 13篇中国稻米
  • 1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中国农学通报
  • 7篇安徽农学通报
  • 6篇中国标准化
  • 6篇扬州大学学报...
  • 5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实验室研究与...
  • 2篇核农学报
  • 2篇全国第十五届...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吉林农业
  • 1篇杂交水稻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6
  • 12篇2015
  • 16篇2014
  • 18篇2013
  • 12篇2012
  • 8篇2011
  • 9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时期施硅对超级稻产量和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55
2012年
【目的】明确硅肥施用最佳时期并揭示超级稻硅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号和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施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硅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施硅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肥偏生产力,降低硅素稻谷生产效率,不仅增加了硅素供应量,还能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提高土壤有效硅水平,促进水稻对硅素的吸收。随着硅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产量、穗数、每穗粒数、硅素吸收总量、百公斤籽粒吸硅量、硅素吸收利用率、硅素农学利用率和硅肥偏生产力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硅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先降后升,穗数于有效分蘖期追硅表现最高,其它均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追硅达到最高(低)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随着施硅时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其中抽穗期追硅千粒重达到显著水平;而硅素生理利用率对施硅时期的响应不明显。水稻在各个生育阶段的硅素积累比例,移栽-幼穗分化期为20.69%—29.02%,幼穗分化-抽穗期为47.46%—59.65%,抽穗-成熟期为17.99%—25.52%,幼穗分化-抽穗期>移栽-幼穗分化期>抽穗-成熟期,差异极显著。硅素阶段吸收速率表现的趋势与之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与硅素吸收呈现良好的协同增长性,产量与硅素吸收总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施硅提高幼穗分化-抽穗期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是大穗增产的生理基础。【结论】提高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尤其是幼穗分化-抽穗期,能有效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
龚金龙胡雅杰龙厚元常勇葛梦婕高辉刘艳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李德剑沙安勤周有炎罗学超
关键词:超级稻
不同土种土壤氮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
通过不同土种土壤养分测定与不施氮空白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土种土壤氮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初步明确了不同土种不施氮空白区每100kg 基础产量稻谷需氮量及土壤氮当季利用率。结果表明:①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全氮、...
朱德进高辉冯加根钱宏兵杨俊开吴同书缪辰
关键词:土种土壤养分水稻
文献传递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栽且具有代表性的2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2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对籼、粳超级稻茎秆形态特征、充实性状和力学特性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倒伏指数、田间表观倒伏率和实收产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粳稻实收产量较籼稻高12.30%,差异极显著;基部0~20 cm 节间抗折力极显著高于籼稻、倒伏指数极显著低于籼稻,没有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两年平均田间表观倒伏率分别达11.97%和12.50%;2)粳稻基部四个节间弯曲力矩均极显著小于籼稻,抗折力均极显著大于籼稻,最终粳稻基部第1至第4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著低于籼稻;3)粳稻各节间长度和株高以及基部节间外径、秆型指数、单穗质量、重心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均小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穗下节间长/秆长粳稻极显著大于籼稻;4)粳稻六个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和茎壁厚度均小于籼稻,其中,基部第1至第4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5)粳稻各节间茎秆干质量均小于籼稻,两优培九各节间叶鞘干质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粳稻基部第2节间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略高于籼稻,而基部第1、3、4、5、6节间粳稻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均低于籼稻;6)粳稻单穴固持力和抗弯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籼稻,而按压恢复度显著或极显著小于籼稻.可见粳稻固持抗倒能力较强,籼稻抗倒恢复能力较强,且粳稻能协调实现高产与抗倒,这可能与其弯曲力矩小、抗折力大、株高矮、节间配置合理、重心低以及基部节间物质充实足等有关.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超级稻籼稻粳稻倒伏
县域水稻精确栽培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以姜堰市为例被引量:5
2008年
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原理与方法,以姜堰市为例,初步开发出了功能全面、内容丰富、现势性强、图形生产力高的基于VB6.0和MapObjects2.3的县域水稻精确栽培决策支持系统软件。该系统涵盖了基本苗精确定量、精确施氮、精确灌溉、精确测产及气象数据库、智能学习等内容。该系统还具有电子地图浏览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查询功能。经初步试用,系统的功能可用性、功能可靠性、易用性较强,用户满意度较高。
仲晓春王云高辉谢民豪张洪程戴其根
关键词:组件式GIS水稻精确栽培决策支持系统
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和撒抛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高峰苗数多,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最终有效穗数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分蘖叶位多,分蘖性强,分蘖质量高、数量足;抽穗期株高适中,茎鞘粗壮,叶系配置好,通风透光强,物质积累量高,库源协调,产量潜力更高;后期根系发达,叶片衰老慢,光合生产能力强,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张军张洪程郭保卫葛梦婕周兴涛朱聪聪董啸波陈京都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抛栽稻
扬州市水稻精确定量数字化栽培系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本文介绍了扬州市水稻精确定量数字化栽培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系统结构及主要功能,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孙成明杨一朱薇高辉
关键词:水稻栽培数字化系统
双季晚粳稻氮肥精确运筹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品种以籼稻为主。近年来我国粳米需求量逐渐增大,研究者提出了利用南方双季稻区充足的温光等资源进行晚季稻"籼改粳"以提高粳稻总产量。系统研究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方法】2011~2012年,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和甬优8号为晚稻材料,在总施纯氮量225 kg/hm2条件下,设置10∶0、8∶2、7∶3、6∶4、5∶5、4∶6、3∶7七种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通过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茎蘖动态、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稻米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南方稻区双季晚粳稻氮肥精确运筹模式。【结果】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降低,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呈减少趋势。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在6∶4~7∶3范围内,双季晚粳稻群体穗数充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且结实率和千粒重较稳定,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高产量为9985 kg/hm2。拔节前群体茎蘖数增加较慢,但高峰苗数适宜,拔节后群体茎蘖数下降平缓,茎蘖成穗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于70%;生育中期和后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合势高,光合生产力强,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降低,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百公斤稻谷需氮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6∶4和7∶3处理拔节前氮素积累量较少,拔节至抽穗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6∶4和7∶3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百公斤稻谷需氮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与基蘖肥比例呈开口向下的�
许轲张军张洪程花劲郭保卫霍中洋戴其根魏海燕高辉周培建程飞虎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
关键词:晚粳稻氮肥运筹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被引量:2
2023年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农学等本科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与专业素养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尚存在教学内容不新、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强、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期为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质量与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农业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参考。
窦志郭保卫高辉高辉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
江淮下游地区籼粳超级稻生育期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的差异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体且具有代表性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对籼粳超级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积温、温度生产效率、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大田生长阶段粳稻生育进程迟于籼稻,成熟期粳稻较籼稻迟16.2d,其中抽穗-成熟期较籼稻长25.82%,差异极显著。粳稻对低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适当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灌浆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加强对秋末温光资源的利用。粳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日产量、全生育期天数、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以及主要生育期、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抽穗-成熟期温度生产效率、拔节-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光能利用率均高于籼稻;而灌浆速率、全生育期温度生产效率以及播种-抽穗期温度生产效率、播种-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光能利用率均低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实收产量与全生育期天数、日产量和灌浆结实期天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灌浆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生物产量与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全生育期温度生产效率负相关,且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在稳定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日产量和灌浆速率的基础上,通过延长生育期,尤其是灌浆结实期,来提高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进而提高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及生物学产量,是粳稻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与特征之一。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超级稻籼稻生育期
江淮下游地区水稻品种生产力纬向差异及其合理利用被引量:8
2014年
以江苏种植的代表性水稻品种类型为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江苏沛县(34.7°N)、东海(34.5°N)、宿豫(34.0°N)、建湖(33.4°N)、扬州(32.4°N)、昆山(31.3°N)6地分别设置5个播期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纬向差异,并探讨了江苏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结果表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在纬向与播期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Y)与播期(t)可用Y=at2+bt+c拟合,因方程a、b取值不同,产量与播期的关系可分为3种类型,且在温光条件不同的地区或年份间转化。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具有较强优势,适宜种植区域较广。随着品种熟期的进一步推迟,晚粳类型品种的丰产性指数(Pi)下降,稳定性指数(Si)上升,丰产性与稳定性均有变差趋势。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产量丰产性较好,仅次于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但产量稳定性仅高于早熟中粳类型品种。与早熟类型品种相比,偏晚熟类型品种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根据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江苏省不同稻区常年温光气候条件,划分为适宜种植区、亚适宜种植区、可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来确定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苏北、苏中、苏南稻区分别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类型品种为主体,兼作生育期相近的类型品种;杂交中籼类型品种仅适宜于江苏西部丘陵稻区。江苏淮北稻区以早播为宜,苏中、苏南稻区强调适期播种,过早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提高产量。在确保安全生育成熟的前提下,选用偏迟熟类型品种及在籼粳同季兼作地区扩种粳稻均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力。
许轲杨海生张洪程龚金龙沈新平陶小军戴其根霍中洋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水稻生产力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