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爱书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压
  • 1篇原发性
  • 1篇世俗
  • 1篇天真
  • 1篇女儿
  • 1篇现实主义
  • 1篇现实主义小说
  • 1篇小说
  • 1篇留存
  • 1篇浪漫主义小说
  • 1篇毁灭
  • 1篇霍桑
  • 1篇霍桑小说
  • 1篇高血压

机构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鲁爱书
  • 1篇胡彦
  • 1篇李进
  • 1篇高箬远
  • 1篇史丽娜
  • 1篇李天明

传媒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保山师专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霍桑小说天真本性的表现模式——解读《拉帕西尼医生的女儿》
2008年
霍桑的创作以对社会现实深邃的洞察而闻名。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对人类天真本性的表现,短篇小说《拉帕西尼医生的女儿》即是该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背景描写,人类不同道德天性的遭遇,以及由此带来的主人公内心的极度痛苦与艰难抉择,反映了天真本性在残酷现实中的毁灭及其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留存。
鲁爱书
关键词:世俗毁灭留存
不毁的天真——解读《比利·巴德》和《黛西·米勒》被引量:1
2010年
赫尔曼·梅尔维尔和亨利·詹姆斯分别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但在他们看似迥然不同的创作文本中却存在着同构同质的写作要素。梅尔维尔的中篇小说《比利·巴德》和詹姆斯的中篇小说《黛西·米勒》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性的考量,在"美"与"丑"的严重对立中彰显主人公"不毁的天真"。而且这两部作品在叙事中呈现的隐形矛盾、转换冲突、命运危机、价值确认等,都有着明显的相似性。
鲁爱书胡彦
关键词: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
试述原发性高血压基因的SNPs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2012年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复杂性遗传病。由于种族、居住地、通婚情况的差异,所携带的原发性高血压基因也有所不同。通过检查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基因的SNPs差异,可初步确定该研究人群的主要高血压候选基因。
鲁爱书李天明史丽娜高箬远李进
关键词:高血压单核苷酸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