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新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社会史
  • 2篇士绅
  • 2篇清代
  • 2篇文化
  • 2篇国史
  • 1篇党史
  • 1篇地方党史
  • 1篇地方士绅
  • 1篇地雷
  • 1篇独尊
  • 1篇研究生培养
  • 1篇研究生培养模...
  • 1篇移民
  • 1篇移民史
  • 1篇银行
  • 1篇印迹
  • 1篇英勇
  • 1篇优秀传统文化
  • 1篇元明
  • 1篇元明时期

机构

  • 16篇山西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山西旅游职业...

作者

  • 17篇乔新华
  • 1篇郝平
  • 1篇杨婵娟
  • 1篇胡定
  • 1篇靳茜

传媒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前进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安徽史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五台山研究
  • 1篇管子学刊
  • 1篇山西水利
  • 1篇中国地方志
  • 1篇理论探索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晋中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儒道共处到儒教独尊:元明时期山西平阳府尧帝庙象征意义的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从祭祀对象和历代统治者阐发的文化内涵来看,位于今天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尧帝庙无疑是一座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国家正祀庙宇。但仔细阅读《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和明朝《增修尧舜禹庙碑记》,却意外地发现元朝时全真教曾对尧帝庙空间格局有过较大的重修,儒道共处或亦儒亦道的空间格局背后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象征意义。但这种格局在明正德年间再次扭转,大规模增修尧舜禹庙的同时彻底拆撤了老君、伯王祠,尧帝庙再次恢复了儒教独尊的象征意义,却也使我们难以察觉元朝时全真教曾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对尧帝庙象征意义变化的考察,既提供了一个元明时期全真教在北方盛衰的鲜活个案,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国家正祀庙宇的历史脉络和传承轨迹。
乔新华
关键词:全真教
“德运之山”与“咫尺神州”:《清凉传》论述背后的佛教圣山观念
2016年
长期以来,《清凉传》的修纂史与佛教在五台山的传衍一直相伴随。基于佛教"汉化"的心态,以及真实的历史情境,《清凉传》运用了以"借重凭依"为特色的论证阐述策略,在论述背后,我们得以窥见中古时期五台山从"紫府"到"文殊道场"的历史转变过程,以及其时的佛教圣山观念。主要观念有二:其一是护佑皇家的德运之山;其二是咫尺神州的佛土圣境。《清凉传》在一定程度上是"帝王将相"的佛教史,其论述方式与传统史书"求其实"的精神略有不同,但还是较好地体现了五台山思想文化之特色,展示了五台山佛教独特的历史风貌。
王骏光乔新华
超时空的对话——简析梁启超作《管子传》的缘由被引量:2
2008年
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曾写下辉煌的篇章。管子的思想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也发挥着重大作用。1909年,清政府和立宪派忙于"预备立宪,维新国政",著名学者梁启超把目光投向管子,为管子重新作传。梁启超从史学家的责任和精神出发.认为管子在先秦时就已经初步主张在中国实行立宪政治,从而将管子的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置于近代民族危亡的环境下进行解读。
乔新华杨婵娟
关键词:缘由
四种鲜为人知的专志与明清以来的洪洞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无数人心目中故乡的象征,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下,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明初历史上的大事件确立了在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利用志书等文献史料对传统研究思路提出疑问,从洪洞内部探讨其成为故乡象征的深层内涵,认为大槐树移民传说是晚清到民国一个重塑汉族正统性的民间做法,是士绅阶层彰显洪洞历史的一次成功实践。本文在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下,对洪洞问题给予一个全新的解读。
乔新华
关键词:志书
尧舜故地——明代山西平阳府州县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学探析被引量:3
2011年
把当地说成"尧舜故地",是明代山西平阳府州县方志纂修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文化现象。但我们不能把方志中的记载仅仅作为既定的结论,而应将其作为可以进一步分析的文本。在晚明民族矛盾激化和皇权专制的双重矛盾中,地处山西平阳府的士大夫之所以非常一致地强调这里是"尧舜故地",一方面是在极力彰显该地域汉民族发源地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们在专制皇权下极力表达"致君尧舜"的苦盼。这反映了地方士绅在不断变化的国家话语中灵活阐释传统文化,在观念上重塑地方形象和强化地方认同的一种积极努力。
乔新华
关键词:明代地方士绅
五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史研究的两次转向被引量:3
2004年
从 2 0世纪 5 0年代至今的五十余年中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 :一是从“西方中心主义”转向了“中国中心观” ;二是从“中国中心观”转向了“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前者以柯文为代表 ,探讨的是中国史研究中以何者为参照系的问题 ;后者以王国斌为代表 ,探讨的是单向度参照系的科学性和如何比较的问题。事实证明 ,2 0世纪 80年代柯文倡导的“中国中心观” ,对于克服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弊端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 ,“中国中心观”并非一劳永逸 ,在这个意义上 ,王国斌 90年代提出“时空的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彻底抛弃了中心和边缘的观念 ,“从西看中”与“自中视西”相结合 ,“从今察古”与“由前思后”相并行 ,这样开放的比较史观更具方法论意义 ,必将使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进一步深化。
乔新华
关键词:中国中心观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已有社会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意欲探讨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业已展示出来的方法论意义。其一,不论其最初是以"历史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还是"范式"意义的面貌出现,社会史在今天已然承载了推进旧史学研究方法向新史学方向转变的历史重任。其二,伴随着新旧"范式"的转换,社会史对传统政治史主题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揭示了研究视角转换背后蕴含的方法论意义。其三,随着研究视角转换和研究视野扩大,社会史在拓展史料范围的基础上生发出解读不同史料的不同方法,如果把它放在"历史即史料学"的脉络下看,其方法论意义尤为深刻。
乔新华
关键词:社会史方法论
新《婚姻法》第32条与传统“七出之条”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通过对中国古代解除婚姻的条例———“七出”与新《婚姻法》离婚部分第 32条的比较分析 ,指出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离婚自由、婚姻目的等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新旧“七出之条”针对侧重点分别是男性和女性 ;二、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离婚自由内涵不同 ,由过去片面保障男子离婚权转而以同等份量保障了男女两性共同离婚自由权 ;三、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婚姻主要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支配婚姻动机由经济、生育移向了感情。
乔新华
关键词:离婚《婚姻法》自由权感情生育
洪洞士绅与金元以来地方形象的塑造
该文试图以明清时期山西洪洞士绅群体为切入点,考察士绅如何在地方社会建构和强化地方认同进而把洪洞塑造为一种象征的过程,以此来把握明清时期洪洞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究洪洞作为一个区域社会,如何会超出地域本身范围成为特...
乔新华
关键词:士绅区域社会史
文献传递
从山西地方党史中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2021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鲜明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聚焦山西百年党史,山西发生的重大变化、经历的重大转折,从一个区域印证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智慧和力量。从山西地方党史中细致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于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乔新华
关键词:百年华诞坚持真理地方党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