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努

作品数:27 被引量:12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历史地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遗址
  • 8篇陶寺遗址
  • 7篇考古
  • 6篇社会
  • 5篇国家社会
  • 4篇考古研究
  • 4篇出土
  • 3篇中华文明
  • 3篇文明
  • 2篇新石器
  • 2篇宇宙观
  • 2篇政治
  • 2篇石器
  • 2篇史前
  • 2篇手工业作坊
  • 2篇同位素
  • 2篇图形符号
  • 2篇作坊
  • 2篇文化
  • 2篇考古学

机构

  • 27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央社会主义...
  • 1篇中国人民政治...
  • 1篇山西省人民政...
  • 1篇中国文物研究...
  • 1篇山西省考古研...

作者

  • 27篇何努
  • 4篇高江涛
  • 3篇王昌燧
  • 2篇李乃胜
  • 2篇毛振伟
  • 1篇王震中
  • 1篇黄磊
  • 1篇张复明
  • 1篇汪丽华
  • 1篇胡耀武
  • 1篇冯九生
  • 1篇王宏
  • 1篇王晓毅
  • 1篇冯敏
  • 1篇袁靖
  • 1篇宋国定
  • 1篇杨益民
  • 1篇凡小盼
  • 1篇张连起
  • 1篇刘斌

传媒

  • 8篇南方文物
  • 4篇考古
  • 3篇中原文化研究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黄河.黄土....
  • 1篇华夏考古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文物春秋
  • 1篇精神文明导刊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 1篇三代考古
  • 1篇文物季刊
  • 1篇艺术博物馆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漆木沙漏实验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对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彩绘木箱中的5件漆木漏斗形器进行的实验考古研究和分析,认为木漏斗形器很可能是陶寺文化的计时沙漏。沙漏及其时间长度单元的出现,表明有关时间的制度文明,至少在陶寺文化中期已经确立。它们同该墓东南角摆放的圭尺、玉游标、垂悬、景符工具套相辅相成,是王权政治里时间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器物不仅用于礼仪场合,而且关系到王权统治者“天下观”的落地与实践。
何努何司阳
关键词:陶寺遗址天下观
祖梨与“槷”字剩议被引量:1
2022年
冯时先生于2014年发表了《祖槷考》一文,对于两周时期贵族墓葬随葬的青铜方座柱形器进行功能分析,认为河南浙川和尚岭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青铜方座形器HXHM2:66自铭"祖执",当解读为"梨槷",为"槷表"之名。他将湖北枣阳郭家庙GM17、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G2:A16、山东长青仙人台春秋中期郝国墓M4、浙江绍兴坡塘M306:18。
何努
关键词:春秋晚期贵族墓葬春秋中期GM1
新石器时期人造石灰的判别方法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晚期已经大量使用"白灰面"建筑涂料,这种建筑涂料,不仅坚固、美观、卫生,而且有一定的防潮作用,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建筑涂料很可能就是我国早期人工烧制的石灰。为此,本工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取自陶寺遗址的"白灰面"、"白条石"做了红外光谱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白灰面"与"白条石"红外光谱的ν2/ν4比值明显不同,反应了二者碳酸钙晶体的无序度有较大区别,从而说明经过煅烧而得到的白灰面,即人工烧制的石灰是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方法鉴定的,这为我国石灰起源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判别方法。此外,本工作还借助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白灰面中掺和料,结果表明白灰面中的掺和料为纤维素类物质。
李乃胜何努汪丽华凡小盼
关键词:红外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国际考古学界用于探索人和动物迁移活动的主要方法。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距今4500~3900年,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显现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文章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山西襄汾县陶寺镇陶寺遗址龙山晚期出土动物的14个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5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远远小于其他动物,其平均值是0.711179,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得到陶寺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314~0.711044之间。根据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可以发现在我们所测定的样品中,有2只绵羊和2头黄牛的^(87)Sr/^(86)Sr比值在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据此推测这些羊和牛有可能不是在当地饲养的。
赵春燕袁靖何努
关键词:陶寺遗址动物锶同位素
良渚文化玉琮所蕴含的宇宙观与创世观念——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考古研究之二被引量:8
2021年
众所周知,玉琮在良渚文化的精神文化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良渚国家社会创制与推行的象征图形符号体系^(1)当中的核心内涵。良渚文化玉琮主要出自墓葬,直接作为墓主地位与身份的标志性象征物^(2)。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且无一例外装饰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被学者们认为具有良渚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含义或宇宙观意义^(3),是良渚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内容的内质。但是,学者们对于良渚文化玉琮具体功能或者说是象征意义的解读,却有着很多分歧。
何努
关键词:良渚文化象征物考古研究宇宙观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宫城及其门址发掘简报
2024年
陶寺遗址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其中宫殿区作为一处大型都邑类遗址最为核心的功能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区域,也是陶寺遗址都城性质最重要的物化要素之一。2012年对宫殿区一带的钻探情况表明其周边存在有围垣遗迹,若为宫城城墙,其重大学术意义不言而喻。
高江涛何努何努冯九生(摄)
关键词:陶寺遗址
晋南地区新石器末期制陶粘土原料EDXRF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本文运用X荧光能量色散分析法(EDXRF),对以陶寺文化为主的晋南地区新石器末期102件陶片样品陶胎粘土部分的成分进行检测,主要从SiO2、Al2O3、Fe2O3、CaO、K2O、Na2O、MgO、TiO2等8个常量元素和2个微量元素Rb、Sr方面对检测数据进行了相关讨论。在依次对陶寺遗址、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垣曲盆地和晋中盆地陶片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明确陶寺遗址及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以来的制陶粘土原料有三类,分别为普通易熔类粘土、高钙类粘土和高铝类粘土。三类粘土原料数量的变化与文化分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陶寺和周家庄遗址的白陶以山东龙山文化典型器陶鬶为主,推测用高铝类粘土原料制作的陶器较特殊。同一器类不同时段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器类均以普通易熔类粘土为主,可见粘土原料并不存在专门化的分工。
王小娟何努戴向明
陶寺遗址出土铜器初探被引量:17
2014年
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早中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取得了许多新发现和新成果,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显现出来。其中,铜器的发现也十分重要,引人关注。迄今,陶寺遗址共出土了4件铜器,分别为铃形器①、齿轮形器②、环④和口沿残片④,相对于龙山时期极少数遗址的零星发现而言,陶寺遗址出土铜器无论数量与器物种类都是同时期最多的。本文拟从陶寺遗址铜器的发现、制作工艺、特征功用、重要意义等方面简要探讨。
高江涛何努
关键词:陶寺遗址铜器出土手工业作坊文明探源宫殿区
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被引量:13
2010年
2008年8月,对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同年9~12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区的南北两侧进行发掘,清理西周时期灰坑48个,出土陶鬲、罐、盆、瓮、壶、此致甗、豆等。此次发掘为认识该地区西周时期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探讨早期楚文化的特征、来源及分布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高江涛何努
关键词:西周时期楚文化
陶寺遗址出土的板瓦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板瓦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抗折强度、硬度与吸水率等进行测试分析,并与秦砖、汉砖、秦瓦、现代砖瓦的物理性能作比较,结果表明,板瓦系黏土烧制而成,烧成温度约1000℃,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和硬度以及较低的吸水率,其性能甚至优于秦砖和汉砖,这对建筑材料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李乃胜何努毛振伟王昌燧
关键词:陶寺遗址板瓦抗折强度烧成温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