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燕李

作品数:28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13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黑人
  • 7篇身份
  • 6篇电影
  • 6篇盖茨
  • 5篇文学
  • 5篇后殖民
  • 4篇文学理论
  • 3篇文论
  • 2篇英国电影
  • 2篇政治
  • 2篇殖民
  • 2篇身份研究
  • 2篇生命
  • 2篇文化
  • 2篇流散
  • 2篇美国黑
  • 2篇美国黑人
  • 2篇美学
  • 2篇黑人文学
  • 2篇黑人性

机构

  • 24篇四川大学
  • 3篇成都大学
  • 3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8篇何燕李
  • 2篇李天道

传媒

  • 4篇宁波广播电视...
  • 3篇广东广播电视...
  • 2篇电影文学
  • 2篇当代文坛
  • 2篇成都大学学报...
  • 2篇海南广播电视...
  • 2篇重庆三峡学院...
  • 2篇中外文化与文...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干部函...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文学理论前沿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基德电影的佛教意识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金基德以其独有的导演风格,演绎了佛教意识对电影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镜下之象直接取材于佛教的人文性,即对"人"、"生"、"死"等"彼岸"的终极关怀,包括《空房间》中的"因果报应"、《春去春游来》中的"生死轮回"和《悲梦》中的"空即是色";二、呈现镜下之象的方式极具佛教意识的神秘性,包括"空"的人、"无"的门和"虚"的梦。
何燕李
关键词:佛教因果报应
西部民族文学的审美特性及其文化渊源
2012年
在民族与地域文化特性的作用下,中国文化具有民族与地域的"差异性",并从而形成民族文化心态与性格的差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西部民族审美文化是西部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西部的地域环境是西部民族文学形成和发展的生存空间,受西部宗教氛围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既古老又年轻而又绚丽多彩的西部民族文学,呈现出多样的审美特性。
李天道何燕李
关键词:审美特性整一性神秘性
穹若下的普绪客——解读《钢的琴》
2012年
为渲染男性的第一性,男权制构建了性/别政治,把女性列为第二性;为标记第二性,性/别政治设定了穹若,来囚禁女性的角色、气质和地位。电影《钢的琴》中的小菊和淑娴就遭遇了这种囚禁:角色为异类"野菊";气质响应了第二性的"感召";地位渗透着伪势群像。穹若下的她们,既不能越池,也无法规避,而只能携带第二性卑污,沦为幸与不幸的普绪客,去支撑男性的第一性和主体性。
何燕李
关键词:第二性
美国黑人如何摆脱“粉红色”——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后殖民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盖茨开创了一套富含"后殖民性"的文学批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知识考古,阐述白人如何把黑人扭曲为"粉红色";二、文化寻根,转向黑人男性和女性文本进行多向度的族裔文学谱系寻根;三、文化定位,把"敞明自身"的黑人文学文本和批评理论建构为正典,引领它们从边缘进入中心。这套渐进生成的文学理论既有效地解构了白人的话语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又系统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族裔主体性和文化身份,为黑人及其他族裔有效擦除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烙下的"粉红色"标记,提供了全新的批评视角和理论范式。
何燕李
关键词:知识考古文化寻根后殖民理论
后生命空间的身份诱惑——解读《最爱》的身份诉求
2013年
《最爱》讲述两个被边缘、异化的热病患者,在生的夹缝中守候后生命空间的故事。他们在现实中遭遇常人的歧视,承受无法改变的异质身份,也正是这种身份促成他们把有限的余生从向死而生转为向生而死。在"向生"的努力中,两人用先欲后爱的爱情及扮演"想象的他者"获得的亲情,砸烂伦理和宿命,弥补"生"的遗憾,从而更加顺利、合法地走向终极慰藉——"而死",最终得到一张婚书,以守护后生命空间中合法的身份诉求——埋在一起。
何燕李
《印第安好人》:“第四世界”的身份选择
2011年
《印第安好人》,一部为"第四世界"代言的影片,揭露美国内部殖民时期,法律规定的白人"正规教育"的真相。面对这种教育,同处"第四世界"的印第安人,做出不同的身份选择:纳奇维希塔作为影片的自叙者,顽强抵抗白人化教育,坚守本土身份,同时也显露出混杂迹象;切罗族人山姆.富兰克林作为白人教育的结晶,起初完全以白人身份自居,随后在白人的凝视下被动回归印第安人,遭遇本土混杂体精英的身份困境,最终主动回归切罗族。
何燕李
关键词:印第安人身份教育
从“意指的猴子”到埃苏-埃拉巴拉——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逆生长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逆生长性"是指它从族裔书面文学文本到口头民俗祝酒词,再从非裔口头文化传统到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归根性,这种特性是挫败"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产物。整个"逆生长"之旅表现为:族裔文学文本的互文性→意指的猴子→新奥尔良的猴子→哈瓦那的猴子→猴子→埃苏-埃拉巴拉→意指理论,旨在借助非裔传统与非洲传统的关联来证明黑人"有"文论传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解构"白文论"霸权。然而,这个归根旅程一方面由于缺失真正衔接意指的猴子与埃苏的历史证据而变成了非裔元素与非洲元素的牵强拼贴;另一方面则由于"意指性"和黑人口语体语言无法涵盖多数族裔文学作品而削弱了"黑文论"传统的形而上性。这就是非裔学者在申诉黑人文化身份,通过杂糅新大陆黑人传统与非洲黑人传统建构"非洲中心主义"时无法规避的文化困境。
何燕李
关键词:盖茨
盖茨与黑人文学形式论的历史生成语境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把盖茨的形式论放置在整个黑人文论史的问题史中加以考察,结合黑人文论的集体诉求,说明黑人形式论发展的逻辑脉络。简言之,以'形式'作为切入点,在黑人文论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完成对盖氏文论的重新审视,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黑人书写出现的历史语境,即黑人表征自我的可能性,具体化为从先天论到后天论之争,因为黑人文学发展第一阶段遭遇的问题是黑人是否具有进行文学表征能力的问题,包括能否表征与表征是否具有自主的形式。第二,黑人书写的艺术形式的历史出场语境,即托马斯·杰弗逊1785年批评菲利斯·惠特利的总体论调,具体化为黑人书写没有艺术形式,故黑人不可能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黑人书写遭遇的问题是黑人应该如何写和写什么。第三,黑人文学形式论的滥觞:从黑人文学批评到黑人文学理论。黑人文论第三阶段的发展是与回应约翰·卡尔霍恩1833年提出的著名论断相关的,即黑人不懂希腊文法→黑人没有理论。第四,盖茨:走向自主性的黑人文学与文论。作为贝克和斯特普托的后学,盖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黑人文学的形式特性赋予更具有深度、更精致复杂的系统性构型,从而为黑人完成一整套具有强大阐释力的黑色理论。
何燕李
关键词:盖茨黑人文学
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奈保尔谬误”被引量:4
2012年
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奈保尔谬误"是指它与"白人文论"之间既抵抗又依赖的拉锯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形式谬误";二、"嵌入谬误"。在描述其具体阐释术语时,盖茨一方面把欧美批评话语嵌入其中,证实两者是功能对等物,另一方面则直接改写"白理论"符号。这就是黑人学者在白人霸权语境中申诉族裔文化身份时无法规避的文化创伤。
何燕李
关键词: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文化创伤
被缚的菲莉丝·惠特利:美国黑人文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2023年
菲莉丝·惠特利在美国黑人文学理论史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具体表现为三大发展阶段的三大论争。第一,萌芽阶段:环境论与先天论,少数能够书写的黑人在其作品中提及惠特利能够写作的原因——主人培养或先天固有,并赞扬她对族裔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发展阶段:宣传论与艺术论,黑人知识分子跳出了萌芽时期的作者论和褒扬框架,走向反-惠特利,批评她缺失的族裔宣传性,并开始探讨文学本身的定位——艺术或宣传。第三,成熟阶段:内容论与形式论,黑人学者内部出现了针对惠特利的抑扬派别,前者批评她“白色化”的奴颜,后者挖掘她“黑色化”的艰难,其中盖茨在明确族裔前辈文学定位的基础上构建能够正确解读黑人文学的阐释体系,以及评判其既黑又美基质,从而走向了内容论和形式论之争。
何燕李
关键词:黑人文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