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健华

作品数:74 被引量:522H指数:15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电针
  • 15篇针灸
  • 9篇抑郁
  • 8篇四白
  • 8篇四白穴
  • 7篇抑郁症
  • 7篇针刺
  • 7篇缺血
  • 7篇孤束核
  • 6篇经颅磁刺激
  • 6篇基因
  • 6篇磁刺激
  • 5篇电针内关
  • 5篇心肌
  • 5篇穴位
  • 5篇针灸治疗
  • 5篇内脏痛
  • 5篇皮层
  • 5篇灸治
  • 5篇海马

机构

  • 47篇广东省中医院
  • 23篇广州中医药大...
  • 17篇湖南中医学院
  • 4篇湖南中医药大...
  • 3篇广东省中医药...
  • 2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74篇刘健华
  • 25篇符文彬
  • 17篇严洁
  • 11篇常小荣
  • 11篇徐振华
  • 10篇许能贵
  • 10篇李江山
  • 9篇田岳凤
  • 8篇林亚平
  • 8篇易受乡
  • 7篇樊凌
  • 7篇蒋丽
  • 6篇孙健
  • 6篇杨一玲
  • 4篇刘雪芳
  • 4篇樊莉
  • 4篇彭艳辉
  • 4篇何军锋
  • 3篇于涛
  • 3篇李滋平

传媒

  • 8篇针刺研究
  • 8篇中国老年学杂...
  • 5篇中国针灸
  • 3篇新中医
  • 2篇World ...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湖南中医学院...
  • 2篇江西中医药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医外治杂志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2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足三里”对大鼠孤束核P物质的影响被引量:34
2003年
目的 :观察延髓孤束核P物质免疫阳性反应产物的分布以及针刺“足三里”穴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电针“足三里”穴组 (n =10 )、电针“足三里”穴旁开 0 5cm组(n =10 )、空白对照组 (n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延脑组织SP免疫活性切片。结果 :孤束核内P物质的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以膨体型纤维为主 ,呈点状和串珠状 ,其敞开部有少量阳性胞体。主要分布于孤束核的内侧亚核、连合亚核 ,其余亚核内较为稀疏 ;电针“足三里”穴内侧亚核、连合亚核阳性纤维的光密度明显升高 ,其余亚核无明显变化 ;电针“足三里”穴外侧旁开 0 .5cm组与空白组相似 ,各亚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针刺“足三里”可能通过抑制NTS内侧亚核和连合亚核SP的释放 。
刘健华李江山严洁易受乡林亚平常小容
关键词:针刺足三里孤束核P物质免疫组织化学
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英文)被引量:8
2004年
背景:针刺内关可以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进程,对心肌组织肌酸激酶、丙二醛等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目的:探讨针刺内关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内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湖南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大耳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内关组、针刺列缺组,每组8只。G6805电针仪电针家兔内关穴、列缺穴各20min。主要观察指标:白兔心肌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变化。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针刺内关穴组白兔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犤(0.69±0.15)mmol/g,(0.800±0.150)μkat/g犦明显低于模型组犤(1.67±0.27)mmol/g,(2.434±0.267)μkat/g犦(P<0.01)。针刺列缺组白兔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释放,从而减轻其对心肌细胞的损害有关。
严洁田岳凤刘健华林亚平易受乡常小荣
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预防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Ⅱ)——对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5
2002年
目的 :探讨针刺对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揭示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电针家兔左、右侧内关穴 2 0分钟和 2 4小时后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行心电图监测 ,40分钟后恢复灌流 ,再灌注 1小时 ,摘取心脏 ,进行心肌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检查。结果 :针刺内关穴预防保护组与模型组相比较 ,心肌组织受损程度轻微 ,原位末端标记 (TU NEL )法检测未见凋亡细胞。结论 :电针内关穴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 。
田岳凤易受乡严洁林亚平刘健华常小荣
关键词:内关穴缺血-再灌注损伤预防保护作用细胞凋亡电针
穴位是固定不变的吗被引量:13
2015年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效应的引擎。探索穴位的起源与演化,结合针灸学理论和现代研究的相关资料,笔者认为穴位并非固定不变,可能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与机体的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正常生理状态下,穴位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其部位相对固定;在病理状态下则被激活,其部位可能发生相应变化。
刘健华许能贵
关键词:穴位
口面部穴位对内脏感觉的调控作用及其途径
2010年
目的探讨电针口面部穴位对内脏感觉的调控作用及其途径。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内脏痛组、四白穴组、阳白穴组、颊车穴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ml/100g),不给予其他任何处理;内脏痛组腹腔注射乙酸造成内脏痛模型后不给予其他任何处理;四白穴组先电针双侧四白穴20min,再腹腔注射乙酸造成内脏痛模型;阳白穴组和颊车穴组除电针穴位不同外,其余处理同四白穴组。处理完毕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扭体反应)以及孤束核(NTS)和三叉旁核(PTN)的c-fos表达。结果 (1)大鼠腹腔注射0.6%的乙酸后,引发典型的内脏痛行为反应(扭体反应)。电针四白穴和颊车穴预处理后,由内脏痛引发的腹部收缩次数明显减少,与内脏痛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电针阳白穴对内脏痛大鼠腹部收缩的次数无明显影响。(2)电针四白穴预处理后,内脏痛所致NTS的c-fos表达明显减少,与内脏痛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颊车穴亦产生类似的作用;电针阳白穴作用不明显。(3)电针阳白穴预处理PTN的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与内脏痛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电针四白穴预处理后,三叉旁核的c-fos表达较阳白穴组明显增加(P<0.01);电针颊车穴亦出现与四白穴类似的效应。结论 (1)电针口面部穴位对大鼠内脏痛有显著的镇痛效应,且表现出一定的穴位特异性,与穴位的神经支配密切相关。(2)面口部穴位的躯体感觉传入可能经PTN中继后与胃肠道的内脏感觉传入在NTS发生汇聚并进行整合,PTN-NTS组成的二级神经元传入通路可能是面口部穴位调节内脏功能活动的重要途径。
刘健华符文彬廖源刘雪芳陈杰斯李心然
关键词:内脏痛孤束核
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止痒效果及免疫调节机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电针从心脾论治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瘙痒和皮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Th1/Th2平衡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ACD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均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共刺激10次。电针组在造模第8天同时给予电针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小鼠搔抓次数、腹部皮损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显著升高,腹部皮肤产生湿疹样皮炎;血清IL-4、IFN-γ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搔抓次数明显减少,腹部皮损炎症和镜下表皮增厚明显减轻,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从心脾论治能减轻ACD模型小鼠的皮肤瘙痒,改善皮肤炎症症状;电针可能是通过促进IFN-γ分泌,从而调节Th1/Th2失衡,发挥对ACD小鼠模型的止痒作用。
蒋丽刘健华黄键澎谢长才符文彬
关键词:干扰素-Γ白介素-4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针灸学》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本文讨论了临床路径教学法在《针灸学》临床教学的应用,并认为通过:l、针对教学目的,注重因材施教;2、重视临床路径,规范临床带教;3、重视师生交流;临床路径教学法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了临床教学效果,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
于涛符文彬徐振华刘健华樊莉朱晓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针灸学》临床教学
文献传递
缺血性神经阻滞下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的功能重组
目的:观察前臂缺血性神经阻滞(INB)状况下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面口合谷收'的大脑皮层可塑性机制。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TMS),在INB下给予皮层刺激,记录运动皮层手区所支配的第一背侧骨间肌(FD...
黄键澎刘健华蒋丽
关键词:针灸学经颅磁刺激
文献传递
体表与体表联系的生物学机制——脑可塑性被引量:7
2014年
经络学说的理论核心在于揭示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的特定联系,但是体表与体表的联系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不解决这个问题,针灸临床循经远距离取穴就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近10余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当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躯体感觉传入发生障碍时,体表与体表之间显现出某种特定的联系,且与脑可塑性密切相关。
刘健华许能贵
关键词:经络脑可塑性
电针合谷穴所产生的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穴后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为“面口合谷收”取穴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交叉设计(同体自身前后对照),将健康志愿者10例随机先后分配至针刺组及假针刺组(两组间隔2周的洗脱期)。针刺组受试者左手合谷穴接受电针刺激(频率2Hz,强度0.5~1mA,时间30min);假针刺组采用胶粘垫安慰针,不刺入皮肤,安慰针连接至连接线内线断裂的电针仪。运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分别于针刺及假针刺前后记录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磁刺激诱发的第一骨间背侧肌、眼轮匝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计算MEPs总波幅、有效刺激面积及重心。结果:与电针前比较,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区的MEPs总波幅显著升高(P<0.05),面区的MEPs总波幅明显下降(P<0.05);手区的有效刺激面积明显增大(P<0.01);手区X轴重心明显向外侧移动(P<0.05)。与电针前比较,假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MEPs总波幅、有效刺激面积及重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针刺组比较,针刺组针刺前后对侧运动皮层手区MEPs波幅差值增大(P<0.05),面区MEPs波幅差值减小(P<0.05);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区针刺前后有效刺激面积差值增大(P<0.05)。结论:电针合谷穴能诱导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兴奋运动皮层手区,同时抑制运动皮层面区),为面口部疾病的针灸治疗及循经远道取穴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钟嘉明黄键澎蒋丽刘健华
关键词:电针健康志愿者脑可塑性经颅磁刺激合谷穴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