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爽

作品数:93 被引量:2,022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5篇学位论文
  • 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农业科学
  • 15篇经济管理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2篇土壤
  • 13篇农业
  • 10篇水分
  • 10篇土壤水
  • 10篇土壤水分
  • 8篇有机碳
  • 8篇土壤有机
  • 8篇农田
  • 8篇耕地
  • 7篇地膜
  • 7篇土壤有机碳
  • 7篇污染
  • 7篇耕作
  • 6篇玉米
  • 6篇绿茶
  • 4篇学成
  • 4篇远程
  • 4篇植被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机构

  • 41篇中国农业科学...
  • 25篇中国农业科学...
  • 1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8篇中华人民共和...
  • 12篇山西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安徽师范大学
  • 4篇山西省农业科...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新疆农垦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安县农业局
  • 2篇晋中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青海省农林科...

作者

  • 93篇刘爽
  • 29篇严昌荣
  • 26篇何文清
  • 22篇刘勤
  • 14篇刘恩科
  • 8篇蔡典雄
  • 8篇梁二
  • 7篇王小彬
  • 7篇梅旭荣
  • 6篇杜克明
  • 6篇张燕卿
  • 6篇孙忠富
  • 5篇褚金翔
  • 5篇赵彩霞
  • 5篇林智
  • 5篇王燕
  • 4篇张平究
  • 3篇谭俊峰
  • 3篇曹肆林
  • 3篇李玉娥

传媒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中国土壤与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农业科技管理
  • 4篇山西农业科学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农业科研经济...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茶叶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信息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农业技术经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10篇2010
  • 4篇2009
  • 9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炭-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吸附砷(Ⅲ)的性能研究被引量:29
2015年
以生物炭为对照,采用吸附试验,考察了炭-锰复合材料和生物炭对砷(Ⅲ)的吸附性能,应用Langmuir、Freundlich方程和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其对砷(Ⅲ)的吸附特征,并结合不同时间、吸附剂加入量及p H条件下对砷的吸附效果来探讨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生物炭与炭-锰复合材料对砷(Ⅲ)的吸附均较迅速,在30 min内对砷(Ⅲ)的吸附即可达到最大,且吸附过程较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利用粒子分散模型进行拟合,发现炭-锰复合材料和生物炭吸附过程符合多过程吸附模型,炭-锰复合材料对砷的吸附能力明显提高,最大吸附容量从11.41 mg·g-1(生物炭)增加到20.08 mg·g-1(炭-锰复合材料),其吸附机制可能是炭-锰复合材料中的锰氧化物增加了复合材料表面的吸附位点;p H在3~7的范围内对复合材料吸附砷的影响作用不大。实验结果表明,炭-锰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功能吸附材料。
于志红黄一帆廉菲谢丽坤刘爽宋正国
晋西北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碳氮、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37
2019年
晋西北丘陵区受干旱大风气候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质量退化严重,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因植被覆被、人为活动等不同,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不同。为了更好地了解晋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于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五寨县,研究不同管理方式对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晋西北地区土地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研究中设置4种土地管理方式:苜蓿样地(MX)、免耕样地(MG)、翻耕样地(FG)和荒地(HD),采用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室内测定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其中土壤pH值利用电位法测定,土壤有机碳(OC)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利用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测定,其原理为紫外分光光度和靛酚蓝比色法。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采用KMnO4滴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采用高通量测序测定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Canoco以及QIIME、USEARCH和Uclust生物信息软件分析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影响。苜蓿和免耕2种土地管理方式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养分并增加土壤酶活性;4种土地管理方式共有9个细菌门和11个真菌门,细菌相对丰度较大的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真菌的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大;苜蓿和免耕样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较高,荒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较低,但多样性较高;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NH4^+-N和NO3^--N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细菌群落影响较大,pH、有机碳含量、蔗糖酶、脲酶�
刘爽王雅刘兵兵刘海龙刘海龙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
不同农艺措施对洱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2009年6~10月,在大理市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坡耕地上,开展6种种植模式(顺坡种植、横坡种植、横坡种植+盖膜、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横坡种植+生物覆盖、格网垄作,依次表示为DT、CT、CT+PF、CT+S、CT+IS、RT)水土保持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及管理条件下,DT水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氮、磷的总流失量均为最大,分别为447.7 m3/hm2、39 802.9 kg/hm2、123.2 kg/hm2、21.3 kg/hm2,CT、CT+PF、CT+S、CT+IS、RT与DT相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减少径流16.25%~35.2%,减少泥沙流失84.4%~88.34%,减少水土流失总量21.95%~42.42%,总氮流失减少17.69%~44.07%,总磷流失减少26.29%~59.62%;其中CT+IS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优,CT、CT+PE、CT+S、CT+IS、RT几种模式与DT相比,玉米产量有1.7%~18.6%的增产,增产最大的为CT+S,增产最少的为CT。
和寿甲潘艳华刘恩科严昌荣郭玉蓉何文清刘勤刘爽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坡耕地水土流失养分流失
西部地区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现状与建设途径被引量:2
2008年
农田和草地是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加强耕地和草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西部地区农田和草地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田和草地资源虽然丰富,但生产力十分低下,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制约了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农田和草地不仅是西部地区粮食安全的保障,而且还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立法、加大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行资源长期的监测与评价是建设与保护西部地区耕地和草地资源的重要措施。
何文清严昌荣刘勤刘爽
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细根形态特征被引量:13
2016年
山地海拔变化包含多个环境因子的梯度效应,而细根作为植物重要的功能器官,对环境因子变化较为敏感。因此,了解植物细根形态特征对海拔变化的响应对于认识气候变化下的植物地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于1800~2700m海拔上的华北落叶松(L0r如principis-rupprechtii)细根为研究对象,采用根序分级法对不同根序细根形态特征(直径、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组织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同级根序细根直径随海拔升高而增粗,组织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则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2)不同海拔处细根形态均表现随序级增加,直径和组织密度变大,而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减小;(3)分析表明,海拔、根序变化均显著影响细根形态特征(P〈O.05),但海拔和根序的交互作用只对细根直径和组织密度变化有显著影响(P〈O.05);其中1~3级根直径和组织密度均与海拔变化显著相关(P〈0.05),而4、5级根序各形态特征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植物细根对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响应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胡瑞芝杜自强刘爽史建伟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细根海拔
晋西北风沙区长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物理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以晋西北地区忻州市五寨县石咀头村为研究地,采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和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样本,分析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及粒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砂粒、粉粒、黏粒的含量存在差异,粒度组成主要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总体属于砂土和壤土质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粒度参数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柠条地的分选性最好;土壤容重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表现为:杨树林地>柠条地>蒿地>草地,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其中,蒿地的土壤容重与另外3种植被恢复类型有显著差异(P<0.05);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且土壤质量含水量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和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0.890,0.819。
郭晋丽刘爽
关键词:植被恢复干旱半干旱
黄河流域积温数据栅格化方法优选被引量:21
2009年
在获得黄河流域109个气象站点45a的逐日平均气温、各气象站的经纬度以及海拔高度数据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Cokriging、积温垂直递减和"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3种方法对黄河流域≥0℃的积温栅格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关性为"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积温垂直递减>Cokriging,T检验的双尾显著性概率Sig.:"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积温垂直递减<0.05
张燕卿刘勤严昌荣何文清刘爽
关键词:栅格化积温黄河流域
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考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世界农业逐步迈入智慧农业新阶段。人工智能系统、数据采集系统、高性能传感器、无人机等关键领域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有力支撑了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将引领农业快速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一场农业上的新技术革命。【方法】通过系统研讨智慧农业的定义与技术特点,智慧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遥感、人工智能、5G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融合趋势,文章对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智慧农业的规划、基础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建议。【结果】当前我国发展智慧农业存在几个影响深远的短板:(1)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需求有较大不适应,严重制约智慧农业的发展。(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产业对智慧农业的巨大需求。(3)智慧农业科研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实现农业技术突破和转换成智慧农业的生产力。【结论】对我国发展智慧农业的建议主要包括:(1)科学做好顶层规划设计,为智慧农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和技术保障。(2)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政府支持、财政投入、民间资本投入等方式,加大对农村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培训机制,培养一批具专业素养的农业技术人才,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协作,加快实现智慧农业交叉融合水平。
王萌刘爽张江丽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免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冬小麦土壤酶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讨免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冬小麦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明确免耕条件下的科学施肥方法,为提升土壤生物学活性和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西运城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免耕(NT)和免耕增施有机肥(NTM)两个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测定与碳转化相关土壤酶的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木聚糖酶、纤维二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以及成熟期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等关键指标。【结果】(1)在冬小麦生育期,两个处理不同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中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表现出升高趋势;但β-葡萄糖苷酶与纤维二糖苷酶的活性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小。不同生育时期β木聚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2)与NT相比,NTM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土壤β木聚糖酶的活性(越冬期:17.6%;抽穗期:8.5%;灌浆期:14.1%和成熟期:10.0%);在越冬期和拔节期土壤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提高16.7%和10.2%。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3)与NT相比,NTM显著提升冬小麦生长季TOC、DOC、EOC和MBC含量(TOC:16.9%;DOC:27.7%;EOC:38.4%和MBC:50.7%)。(4)冬小麦生长季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表明,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与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50)。【结论】免耕增施有机肥通过影响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进而提升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同时,秸秆还田基础上增加有机�
郑凤君王雪李景王碧胜宋霄君张孟妮武雪萍刘爽席吉龙张建诚李永山
关键词:免耕土壤酶活性有机碳冬小麦
利用模型对我国温室番茄的光合生产潜力进行空间分析
以温室番茄(LyCOpersiCOne sculentum mill)生产为例,介绍了作物生长模型TOMSIM在光合生产潜力空间分析中的应用。在结合试验数据对TOMSIM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大城市198...
褚金翔贾倩杜克明孙忠富刘爽
关键词:温室番茄作物生长模型光合生产潜力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