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卜昭阳

作品数:22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8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疫苗
  • 4篇酿酒
  • 4篇酿酒酵母
  • 4篇酵母
  • 4篇基因
  • 4篇布鲁氏菌
  • 3篇疫苗株
  • 3篇原核
  • 3篇原核表达
  • 3篇布鲁菌
  • 2篇蛋白
  • 2篇毒株
  • 2篇原核细胞
  • 2篇双酶
  • 2篇双酶切
  • 2篇强毒
  • 2篇强毒株
  • 2篇黏膜
  • 2篇黏膜结构
  • 2篇外膜蛋白

机构

  • 2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1篇吉林农业大学
  • 6篇吉林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作者

  • 22篇卜昭阳
  • 21篇王兴龙
  • 15篇郎需龙
  • 9篇王秀然
  • 6篇钱晶
  • 6篇王莉
  • 5篇李晓艳
  • 5篇李诗语
  • 5篇沙洲
  • 4篇王景龙
  • 4篇杨艳玲
  • 4篇李争
  • 4篇屈海龙
  • 4篇陈思
  • 3篇孙春辉
  • 3篇王晓旭
  • 3篇钱晶
  • 3篇杨艳玲
  • 2篇崔丽瑾
  • 2篇唐婕

传媒

  • 5篇中国生物制品...
  • 4篇中国兽医学报
  • 4篇中国畜牧兽医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畜牧与兽医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布鲁氏菌分子标记缺失菌株及其构建方法
布鲁氏菌分子标记缺失菌株(B.melitensis△UGPase)及其构建方法,属于布鲁氏菌新型分子标记疫苗研究领域。该菌株保藏号为CGMCC No.11908,缺失了布鲁氏菌强毒株16M与毒力相关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
杨艳玲王兴龙钱晶卜昭阳郭利李春义
文献传递
酿酒酵母及Etp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对大鼠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调查酿酒酵母及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对大鼠小肠黏膜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120只健康断奶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酿酒酵母菌组、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酿酒酵母菌液、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液2 m L/只,持续28 d后连续3 d灌胃大肠杆菌菌液。分别取7、14、21和28 d及灌胃大肠杆菌后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段小肠绒毛的宽度、长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V/C)。结果显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酿酒酵母菌组及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V/C在第21和28天时均显著升高(P<0.05);空肠绒毛长度、V/C在第28天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隐窝深度显著下降(P<0.05);回肠V/C在第28天显著升高(P<0.05);各肠段绒毛宽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2)灌胃大肠杆菌后,与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及酿酒酵母菌组的空肠绒毛长度、V/C均极显著下降(P<0.01);回肠V/C均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和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均可以促进肠道黏膜发育,提高消化吸收能力;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更显著。
卢晓冉王晓旭郑光来李诗语沙洲李争卜昭阳程慧敏王兴龙
关键词:酿酒酵母小肠黏膜结构
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与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单增李斯特菌ActA原核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3X/ActA,IPTG诱导表达并进行SDS-PAGE与Western blot分析,GST亲合层析纯化蛋白,免疫小鼠,检测小鼠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脾淋巴细胞增值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评价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融合蛋白并获得了纯度较高的ActA;免疫小鼠在免疫后7周效价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7.14%、18.03%、32.67%,CD8+细胞降低了12.38%。结论:ActA诱导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张辉王兴龙李晓艳张爱玲张付贤崔丽瑾卜昭阳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ACTA免疫原性
羊布氏菌SOD基因重组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2011年
目的构建羊布氏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基因重组酿酒酵母菌株,并进行鉴定。方法 PCR扩增羊布氏菌16M株SOD基因,与psos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sos-SOD,转化酿酒酵母菌cdc25H,并进行PCR鉴定、表型验证、自激活及定位情况检验。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sos-SOD经双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重组酵母菌经PCR可扩增出525 bp的SOD基因条带,其表型正常,无自激活宿主菌的作用,表达蛋白定位正确。结论已成功构建了羊布氏菌SOD基因重组酿酒酵母菌株,为研究布氏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王景龙屈海龙杨延玲孙春辉王秀然郎需龙李晓艳卜昭阳王兴龙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
大肠埃希菌O157:H7新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满足现场快速检测、完全脱离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大肠埃希菌O157∶H7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O157∶H7抗原基因保守序列fli Ch7和rfb E设计2对引物,并对Palm PCR G1-12退火温度、循环数、引物浓度及引物最佳比例进行优化,建立微量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多重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验证。取疑似病牛粪便共9份,利用粪便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按照建立的PCR方法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微型电泳仪电泳检测并照相。结果确定大肠埃希菌O157∶H7 PCR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4℃,循环数为25个循环,上下游引物浓度为10μmol/L,2对引物最适比为fli Ch7∶rfb E=1∶3。大肠埃希菌O157∶H7扩增产物可见625 bp(fli Ch7)和213 bp(rfb E)的特异性片段,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猪链球菌2型、金黄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小肠耶尔森菌、单增李斯特菌、沙门菌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最低扩增DNA浓度为10 pg/μl,重复扩增5次均可见目的条带。9份疑似病牛粪便样品中,共检测出7份大肠埃希菌O157∶H7阳性样品。结论建立了大肠埃希菌O157∶H7微量快速多重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均良好,可在现场约1 h报告结果,对突发性传染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李争卜昭阳卢晓冉李诗语郎需龙王兴龙吴大成
关键词:多重PCR
表达Omp31基因重组牛布鲁菌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2
2019年
为提高布鲁菌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果,本试验以牛布鲁菌疫苗株S19为研究对象,将羊布鲁菌Omp31基因克隆、扩增并插入至广宿主质粒pBBR1MCS-2中,构建重组质粒pBBR1MCS-Omp31;通过电转化的方式转入S19感受态细胞中,经抗性基因筛选和PCR验证,获得重组牛布鲁菌S19-Omp31株;该重组菌株连续传25代未发现重组质粒和Omp31基因丢失,表明其遗传稳定性良好;进一步经SDS-PAGE检测可见约26 000相对分子质量的目的条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目的蛋白可与His单克隆抗体及Omp31蛋白高免血清反应。本研究构建的重组牛布鲁菌S19-Omp31株能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为进一步开展S19-Omp31株的免疫效果评价奠定基础。
梁佳茗钱晶卜昭阳郎需龙王莉王秀然王秀然杨艳玲王晓旭屈海龙
布鲁氏菌新型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由革兰氏阴性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1]。现已发现10个种,其中流行广泛、影响较大的是羊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对人兽危害最为严重,传统检测布鲁氏菌病的方法是通过病原分离、血清学诊断等[2],这些方法的病原分离周期长、阳性率低甚至致使兽医相关人员感染。
李争李诗语卢晓冉沙洲程慧敏卜昭阳郎需龙吴大成王兴龙
关键词: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鲍氏不动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分离
羊布鲁菌16MUGPase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构建羊布鲁菌16M株的尿苷三磷酸-葡萄糖-1-磷酸-尿苷酰基转移酶(UTP-glucose-1-phosphate-uridylyltransferase,简称UGPase)基因缺失候选疫苗株,并对其侵染宿主巨噬细胞的能力及毒力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PCR技术对羊布鲁菌的UGPase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进行克隆,利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自杀质粒,经两步筛选法对重组菌株筛选后,进行巨噬细胞黏附侵袭试验和小鼠体内毒力试验。结果自杀质粒p BK-CMV-Sac B-△UGP构建成功,经双向筛选获得了羊布鲁菌UGPase基因缺失株16M△UGP。16M△UGP缺失株侵入巨噬细胞的CFU数低于16M强毒株,但高于M5疫苗株;小鼠攻毒14 d后,其平均脾指数为(6.55±0.27)g,平均克脾菌数为1.64×104CFU/g,均低于16M强毒株。结论成功构建了羊布鲁菌16M株的UGPase基因缺失株,并证实了UGPase基因的缺失对16M株毒力具有一定影响。
卜昭阳杨艳玲郎需龙钱晶李诗雨李争卢晓冉沙洲王莉王兴龙
关键词:毒力
猪链球菌2型分解代谢控制蛋白A经NF-κB/MAPK通路对巨噬细胞RAW264.7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猪链球菌2型分解代谢控制蛋白A(catabolite control protein A,ccpA)原核表达蛋白对巨噬细胞RAW264.7进行刺激,结果发现,猪链球菌2型ccpA蛋白可以调节巨噬细胞NO产生,另外该蛋白质可通过对iNOS、NF-κB、p38和ERK1/2MAPK等的调节,从而影响巨噬细胞RAW264.7对细胞因子IL-6、TNF-α和IFN-γ的分泌。该研究为类似蛋白质对免疫细胞NF-κB/MAPK等通路调节影响及细胞因子产生条件探索建立了基础。
郎需龙冉会玲王秀然王凯卜昭阳张瑞钱晶陈思万家余王兴龙
关键词:猪链球菌2型MAPK
羊布鲁氏菌强毒株16M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1年
巨噬细胞是机体抗吞噬能力最强的细胞,但布鲁氏菌不但不能被巨噬细胞杀死,反而能在胞内大量繁殖,因此,本研究建立其感染模型,为下一步继续研究布鲁氏菌与其宿主细胞表面相关膜蛋白之间的作用和胞内寄生机制奠定基础。用羊布鲁氏菌强毒株16M感染巨噬细胞系264.7(细胞和细菌比例为1∶500),感染时间为4 h,建立布鲁氏菌感染巨噬细胞模型,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透射电镜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一抗与二抗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80和1∶80,电镜下观察到细菌侵入细胞时膜凹陷,形态发生变化,形成内吞小体。本试验减少感染过程所涉及的环境因素,优化了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所需的一抗和二抗浓度比,成功建立感染模型。
孙春辉郎需龙杨艳玲王秀然李晓燕卜昭阳王兴龙
关键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