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琦

作品数:238 被引量:2,882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06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0篇农业科学
  • 4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3篇生物学
  • 27篇天文地球
  • 22篇经济管理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水利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5篇荒漠化
  • 22篇植物
  • 21篇植被
  • 21篇生态
  • 20篇荒漠
  • 18篇生态系统
  • 18篇群落
  • 18篇物种
  • 16篇土壤
  • 15篇干旱
  • 14篇沙地
  • 12篇青藏高原
  • 12篇林业
  • 12篇荒漠生态
  • 12篇干旱区
  • 11篇青藏
  • 10篇增雨
  • 9篇治沙
  • 9篇气候
  • 9篇共和盆地

机构

  • 195篇中国林业科学...
  • 38篇中国科学院
  • 23篇中国防治荒漠...
  • 16篇北京林业大学
  • 16篇国家林业局
  • 1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1篇西南林业大学
  • 8篇甘肃省治沙研...
  • 8篇中国林科院
  • 7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青岛农业大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内蒙古自治区...
  • 4篇学研究院
  • 3篇广西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236篇卢琦
  • 51篇吴波
  • 28篇王学全
  • 25篇杨文斌
  • 16篇李永华
  • 15篇冯益明
  • 13篇王妍
  • 11篇朱雅娟
  • 11篇崔向慧
  • 10篇闫峰
  • 9篇贾志清
  • 9篇姜丽娜
  • 9篇李景文
  • 9篇杨洪晓
  • 9篇褚建民
  • 8篇王晶莹
  • 8篇张金鑫
  • 8篇赵爱国
  • 8篇王锋
  • 7篇周金星

传媒

  • 22篇中国沙漠
  • 20篇世界林业研究
  • 16篇生态学报
  • 11篇林业科学
  • 11篇林业科学研究
  • 8篇中国人口·资...
  • 7篇干旱区资源与...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中国科学院院...
  • 4篇中国岩溶
  • 4篇干旱区地理
  • 4篇林业科技管理
  • 3篇中国农业科技...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4篇2024
  • 12篇2023
  • 5篇2022
  • 12篇2021
  • 8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2篇2013
  • 17篇2012
  • 11篇2011
  • 16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13篇2007
  • 13篇2006
  • 10篇2005
2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被引量:9
2005年
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无菌苗的茎尖、子叶、下胚轴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单独添加1~3mg/L的2,4-D或与0.5mg/L的6-BA配合使用,均能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在愈伤组织诱导起始阶段,用含2,4-D 2.0mg/L、BA 0.5mg/L的培养基效果较好;在2,4-D1.0mg/L、BA 0.5mg/L的分化培养基上经过两次连续继代培养后,在含BA 0.5mg/L、IAA 1.0m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状态最好,并从茎尖诱导的愈伤组织上获得了再生植株.
施茜孙振元卢琦
关键词:梭梭胚性愈伤植株再生
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种子扩散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母树种子落种时空格局的观测,发现沙地樟子松种子大部分在高峰期集中飞散在母树周边,与母树距离的增加种子数量减少,在距离母树4m左右处,落种密度达到最大,且母树北侧和东侧的落种密度要高于南侧和西侧.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落种密度和距离与母树本身的关系,如树高和冠幅等,推算出了树高和扩散距离之间的量化关系,计算得出在已知风速的情况下沙地樟子松种子的最大扩散距离公式.最后将沙地樟子松种子更新过程分为母树、种子和幼苗阶段3个阶段和母树的结实与生产、种实扩散、种子萌发和幼树生长4个时期,从环境状况和母树自身特征角度分别探讨了沙地樟子松更新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沙地樟子松种子更新的时空模型.
王妍卢琦程立岩熊好琴
关键词:种子沙地樟子松
基于RWEQ模型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土壤风蚀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被引量:16
2021年
土壤风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基于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与GIS技术,分析了1980—2018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土壤风蚀变化并分析成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巴彦淖尔市土壤风蚀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多年均值为40.26 t·hm^(-2),10年倾向率为-8.02 t·hm^(-2)。2000年前以中度风蚀为主,2000年以后以微度风蚀为主。(2)空间上,巴彦淖尔市土壤风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不同风蚀强度面积占比排序为中度>轻度>强烈>微度>极强烈>剧烈,微度和轻度风蚀面积呈现增大趋势,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风蚀面积均呈现减小趋势。总体上,全区土壤风蚀均呈现下降趋势,西北部下降幅度最大,南部下降幅度最小。(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土壤风蚀主要受风速(u)、温度(Ta)、植被覆盖度(VC)和土壤含水量(sw)影响,u的直接作用最明显,而Ta、VC和sw主要产生间接影响。总体来说,u对巴彦淖尔市土壤风蚀变化的综合决定能力最强,sw的综合决定能力最弱。
邢丽珠张方敏邢开成李云鹏卢琦鲁飞飞
关键词:土壤风蚀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毛乌素沙地分布最广的沙生植被,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是毛乌素沙地最主要的建群种之一,研究油蒿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对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以物种重要值信息为指标,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油蒿群落划分为:油蒿+沙米群落、油蒿+虫实/沙米群落、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共5个群落类型,对不同类型中出现的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及类型间的物种变化趋势和相似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从油蒿+沙米群落到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群落盖度逐渐增加,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物种多样性逐渐提高,群落物种呈现出向中生植物过渡的趋势,此外所在生境也呈现出由流动沙地向半固定和固定沙地方向发展的趋势,故而认为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是油蒿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群落,也即油蒿群落的成熟期。从油蒿+沙米群落到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是沙地植被自然恢复的过程,即油蒿沙地的顺行演替过程。从油蒿+虫实/沙米群落到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群落间物种相似性最小,变异程度最大,故而认为这个阶段是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从流动沙地向半固定和固定沙地转变的关键阶段。此外研究还发现,在判断油蒿群落的恢复程度时,物种多样性指标同群落物种数量以及建群种的盖度结合起来使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王妍吴波李小英卢琦
关键词:油蒿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毛乌素沙地
21世纪荒漠化研究与治理方略被引量:9
2000年
立足于全球和我国荒漠化现状和发展态势,从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和未来趋势及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环境建设等方面考虑,探讨21世纪我国荒漠化预防和治理的战略定位和决择:根据荒漠汉化土地发生类型,采用专项研究与技术集成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研方式,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十五”防沙治沙工程的基本思路,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分别在干旱的沙漠边缘及绿洲区、半干旱-半湿润的沙地及农牧交错区和青藏高原高寒风沙区分别设立13个荒漠化防治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试验区和4个专项研究课题,并就保障条件及产业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卢琦吴波杨有林
关键词:荒漠化环境问题生态环境
极端干旱区增雨加速泡泡刺群落土壤碳排放被引量:11
2012年
以极端干旱区(敦煌)泡泡刺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气室法(Li-8100,USA)于2010年5月至9月测定分析了生长季内增雨对泡泡刺群落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和灌丛在09:00—11:00的碳排放量与全天碳排放量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裸地R2=0.31—0.76,P<0.001;灌丛R2=0.85—0.96,P<0.001)。增雨50%(4 mm)—300%(24 mm)能够加速裸地和灌丛土壤的碳排放,每增雨1 mm,裸地和灌丛土壤的碳排放分别增加0.27和1.12 g/m2。当泡泡刺群落盖度一定时,与对照相比,每增加1 mm降雨,泡泡刺群落土壤碳排放量增加0.69 g/m2。在未来中国西北干旱地区降雨增加背景下,这一研究数据将为进一步估算该区域群落或生态系统碳收支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刘殿君吴波李永华朱雅娟卢琦
关键词:极端干旱区泡泡刺
一种荒漠地区时序AGB遥感估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荒漠地区时序AGB遥感估算方法,本发明将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TM影像和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影像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两种遥感影像的优点,提出能够兼顾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荒漠地区时序AGB遥感...
闫峰卢琦刘雨晴
农桐间作系统辐射传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5
1997年
农桐间作系统中泡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千粒重,对其它产量组分影响不大。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距树行越近,产量越低;与对照相比,5m处减产2.1%,2.0m处减产3.7%,树行处减产15.6%;在严重遮荫期,当PAR减少率大于17.0%和4.0%时,分别开始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泡桐对小麦产量的显著影响范围在距树行5m以内,对千粒重的显著影响范围则延伸到距树行10m以内。农桐间作不同结构对夏作物(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密度越大(5m×10m、5m×15m),距树行不同位置的产量变化幅度越小,田间的相对产量较低;密度愈小(5m×20m、5m×30m、5m×40m),形成的增产带和减产带越明显;5m×20m的株行距增产带占带宽的45%,而5m×30m、5m×40m的增产带占带宽的60%~80%。秋作物产量随间作年数的增加而下降;特别是间作6a以后;减产幅度达10%以上(玉米11%~28%,棉花21%~33%)。农桐间作的小麦品质各项指标变化的总趋势是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明显提高,淀粉含量下降,灰分含量略有提高。间作以后玉米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千粒重、粗脂肪和淀粉含量的提高,灰分和粗纤维的降低;总的趋势是产量大幅度?
卢琦阳含熙慈龙骏慈龙骏吴运英竺肇华
关键词:农林间作农作物
芬兰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芬兰南部Kymenlaakso地区为例
生态效率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影响价值的比值,是环境-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描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介绍了生态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的概念,概括了牛态效率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对芬兰Kym...
王妍卢琦褚建民
文献传递
杉木人工林采伐撂荒后土壤动物的恢复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以会同地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后形成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人工林和常绿阔叶林作为对照,调查分析杉木人工林、次生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自然恢复20年后,次生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在群落组成上表现了更高的相似性,其中次生林与杉木人工林Jaccard相似性为0.57,杉木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相似性为0.58,次生林与常绿阔叶林Jaccard相似性为0.64;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后,土壤动物群落的多度出现了显著的增加,从杉木人工林的52916.1/m^2,增加到次生林的86618.7/m^2(P=0.03),接近常绿阔叶林的78298.4/m^2(P=0.75),这些增加主要归因于线虫纲、线蚓科、蜱螨目、弹尾目的增加,分别贡献了增加量的62.84%、26.57%、4.74%、2.26%.但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缓慢,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杉木人工林到次生林增加了25.71%,达到常绿阔叶林的88.88%.通过比较3种森林类型土壤动物多度和多样性,明显可以看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恢复速度要慢于土壤动物的多度恢复.由于次生林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多度特征比杉木人工林更加接近于常绿阔叶林,因此结果支持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增加促进了土壤生物的恢复.
杨旭卢琦黄苛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