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华 作品数:291 被引量:856 H指数:14 供职机构: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理学 化学工程 更多>>
一维磁共振频谱中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06年 根据磁共振的原理,对一维磁共振频谱中的信号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利用MRUI软件来实现一维磁共振频谱中的信号处理方法.分析比较处理前后的频谱图,表明所实现的信号处理方法有效可行. 陈耀文 沈智威',-,吴仁华。 沈智威 吴仁华关键词:磁共振频谱 信号处理 基于AMARES和QUEST的^(31)P MRS绝对定量及比较 2011年 目的利用AMARES和QUEST两种不同算法对大脑31P MRS进行绝对定量并比较。方法与传统的基于奇异值(SVD)分析方法相比,AMARES利用先验知识在时域内对原始数据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使波谱参数的估计更加准确。QUEST是一种基于代谢物基础集的时域半参数化模型函数分析方法,采用模型函数逼近基线,极大地提高了该算法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水模溶液作为外部校正参考进行绝对定量,比相对定量更能提供有价值的生物医学信息。结果通过对正常人大脑磷谱的定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AMARES比QUEST更接近文献值。结论 AMARES能够准确有效地定量MRS。 薛强 沈智威 陈耀文 David Mikulis 吴仁华关键词:磷31 磁共振频谱 7.0 T MRI体外标记Gd-DTP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MRI对比剂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d-DTPA)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5)的可行性及标记之后体外MR成像示踪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SD大鼠双侧股骨骨髓中获取,培养、传代并纯化细胞,采用临床通用Gd-DTPA增强剂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标记情况,并用台盼蓝染色方法及噻唑蓝(MTT)法测定标记细胞的活力及增殖能力;对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外7.0 T MR成像。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可清晰观察到Gd-DTPA颗粒大部分存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浆中,少许贴附于细胞膜上。台盼蓝染色方法证实标记之后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受到影响,MTT法证实标记之后对BMSCs增殖能力没有影响。体外试管扫描示标记细胞呈高T1WI信号强度,并且持续时间较久。结论 Gd-DTPA标记细胞之后,BMSCs的活性及增殖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并且透射电镜结果证实Gd-DTPA颗粒存在于细胞胞浆内,在细胞胞膜上也有Gd-DTPA颗粒存在。标记的BMSCs在体外检测到明显的MRI信号强度改变。Gd-DTPA可以作为一种示踪剂用来MRI示踪研究。 耿宽 贾岩龙 黄得校 易美芝 杨忠现 林艳 吴仁华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钆DTPA 基于MRS定量检测γ-氨基丁酸浓度的序列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设计及优化用于定量检测γ-氨基丁酸浓度的磁共振频谱脉冲序列。方法对MRS序列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乘积算符理论和模拟软件讨论定量检测GABA的方案。结果通过MRUI软件的模拟可知此脉冲序列压制了δ3.0处的Cr高信号,成功地显示了被覆盖的GABA信号,达到了设计的目的。结论设计及优化了脉冲序列,研究了提高检测效率及稳定性的方法,为后续编程实现脉冲序列进行理论准备。 陈耀文 梁兵 沈智威 叶盛 贺健康 吴仁华关键词:磁共振频谱 Γ-氨基丁酸 脉冲序列 9.4TMR波谱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代谢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高分辨MR波谱(MRS)代谢特征。材料与方法培养获取间胎儿脐带充质干细胞,建立体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模型,利用甲醇/氯仿获取细胞代谢提取物,经后处理后利用9.4 T高分辨率MRS检测代谢提取物频谱特征。结果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前后,位于2.02 ppm及2.25 ppm的脂质峰明显减低,且在1.77 ppm出现一新的代谢峰,该代谢峰可能为亮氨酸。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后MRS具有一定特征,位于1.77 ppm的代谢峰可能做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生物学标识。 洪璧楷 代海洋 肖叶玉 吴仁华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代谢 医学影像学考试改革的初步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4 2014年 2012年之前,我院的医学影像学考试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如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核,而且课程考试多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任课教师上课教什么考什么,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通盘考虑. 黄恺 肖叶玉 吴仁华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考试 物理和化学法合成钙离子敏感MRI造影剂对比研究 2016年 以聚乙烯亚胺(PEI)为添加剂,在聚乙二醇(PEG)中高温热解乙酰丙酮铁(Fe(acac)3)合成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PEI/PEG-SPIONs),再与钙离子螯合剂EGTA分别通过物理混合法和EDC/sulfo-NHS化学法合成了对钙离子敏感的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EGTA-SPIONs/P(物理混合)和EGTA-SPIONs/C(化学法)。PEI/PEGSPIONs、EGTA-SPIONs/P和EGTA-SPIONs/C分散于HEPES缓冲液中的电泳粒度分别为27.6±3.2 nm、32.1±5.2 nm和36.1±4.8 nm;加入Ca2+后EGTA-SPIONs/P和EGTA-SPIONs/C的平均电泳粒度均趋于变大,呈双峰分布,再加入EDTA后,平均电泳粒度又都趋于减小。MRI测试结果表明,当Ca2+浓度从0.8 mmol/L增加到1.2mmol/L时,EGTA-SPIONs/P和EGTA-SPIONs/C样品的T2值分别增加了33%和33.5%;将0.8 mmol/L EDTA加入混合0.8 mmol/L Ca2+的EGTA-SPIONs/P和EGTA-SPIONs/C的分散液中,其T2值分别降低了14%和42%。EGTA-SPIONs/P及EGTA-SPIONs/C对Ca2+浓度的增加均有反映,但Ca2+@EGTA-SPIONs/P的EDTA逆转效果不如Ca2+@EGTA-SPIONs/C的明显,化学法合成的EGTA-SPIONs/C更适合作为钙离子敏感剂。 徐鹏飞 沈智威 张宝林 吴仁华关键词:EGTA 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与误诊分析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血管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单发(股骨2例,骶髂关节1例,脊柱1例),2例多发,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可见软组织肿块,T1WI上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则呈显著不均匀强化。术前曾被误诊为骨巨细胞瘤、纤维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结核、转移瘤、骨髓瘤。结论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溶骨性骨质破坏位于骨皮质和(或)髓腔,多边界不清,一般无硬化边,病变骨可有不同程度的膨胀,软组织肿块常见,骨膜反应少见,多中心病灶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陈朔 陈源锋 袁兰 许乙凯 谭相良 曹震 黄得校 唐燕燕 吴仁华关键词:血管肉瘤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诊断亚急性脑梗死进展性的价值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利用MR扩散峰度成像(DKI)研究亚急性期进展性脑梗死责任病灶,并结合NIHSS评分探讨其影像征象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发病时间>72 h且在本影像中心行MRI扫描的亚急性期脑梗死病人79例,其中男45例,女34例,年龄43~88岁,平均(64.75±11.05)岁。根据NIHSS评分和病灶数目将其分为4组:单发脑梗死进展阴性组、多发脑梗死进展阴性组、单发脑梗死进展阳性组、多发脑梗死进展阳性组。对所有病人进行颅脑DKI及常规MRI扫描,获取MD和MK参数图,并于相应的参数图测量相应的参数值及病灶面积。多发性脑梗死病例在MD和MK图同一层面选取同一供血区内的2个独立病灶,分别将兴趣区设置于该缺血区的核心区(ROI 1)和周边区(ROI 2)。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MD图和MK图中病灶面积和信号的差异,采用散点图和信号变化百分比描述缺血灶的时间-信号变化。结果 (1)病灶面积。进展阴性组病人MD图与MK图中不同梗死灶的面积大小均相仿,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阳性组MD图中不同梗死灶的面积均大于MK图(均P<0.05)。进展阴性组和阳性组的MD/MK不匹配区面积(显著的MD/MK不匹配区)百分比分别为0.2%和9.7%。(2)时间-信号散点图。a单发脑梗死组:与正常脑区相比,不同进展程度的单发脑梗死病人的病灶区均表现为MD值显著下降、MK值显著上升。进展阳性组病灶的信号恢复延迟,且MD、MK值偏离正常值的幅度大于进展阴性组。两组的MK值偏离正常值的幅度均大于MD值的变化幅度。b多发脑梗死组:多发性脑梗死进展阴性组病灶的MD和MK的时间-信号散点图与单发脑梗死进展阴性组相仿,ROI 1和ROI 2的时间-信号变化趋向一致性良好。多发性脑梗死进展阳性组ROI 1的MD和MK的时间-信号散点图与单发脑梗死进展阳性组相仿,而ROI 2的MD和MK的时间-信号散点图则呈无规律的杂乱曲线,� 郭岳霖 张忠平 张桂珊 孔令梅 饶海冰 陈薇 陈璇 沈智威 郑文斌 吴仁华关键词: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 手法针灸足三里穴脑内效应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35 2008年 目的观察手法(补法)针灸足三里穴脑内效应的功能成像特点,探讨经络的本质和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选择26例健康志愿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穴位组(16例)与非穴位组(10例),使用GESigna1.5T超导MRI成像系统,采用Gradient echo-EPI序列进行功能成像,GE Signa工作站的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正相关系数(CC)脑功能图,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穴位组15例,13个脑功能区激活;非穴位组10例,10个脑功能区激活。其中穴位组颞叶激活区有特异性(精确概率法,P=0.022)。穴位组颞叶左右半球激活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P=0.020)。结论(1)针灸穴位在脑内有特定的功能区激活,穴位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脑作为中介治疗器官疾病和调治器官功能紊乱。(2)经络独特传感道的存在。 肖叶玉 杜丽 洪璧楷 陈小轲 裴仁全 吴仁华关键词:针灸 足三里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