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莉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患者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AMI恢复期患者43例(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例(B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38例(C组)作为对照。所有病例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A组震荡初始(TO)(0.38±1.62%)与B组(1.48±2.08%)、C组(2.40±2.62%)相比,A组明显升高,P<0.0001、0.002;A组SDNN、TI较其它两组明显降低,P<0.0001;PNN50、rMSSDA组与C组相比;A组下降明显,P<0.0001、0.01;与B组相比A组虽有所下降,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恢复期的患者HRT现象明显变钝,甚至这种反应消失,说明HRT对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HRV指标尤其是SDNN、TI显著降低,表明HRV下降与心肌梗死有关,HRT可以弥补HRV对预后评估的不准确性。
- 李波张麟纳志英张红珊吴文莉韩雪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率震荡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运动即刻及运动前后收缩压和心率变化的特征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研究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时间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的特征,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运动试验运动即刻、运动前后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方法筛选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下降或上升≤20mmHg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例,同时筛选运动试验中最快心率≤120次/min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例,共120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于运动前后不同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平板试验中收缩压降低或不升,多提示左冠脉病变,占35%(26/75);心率不升多提示右冠脉病变,占36%(16/45)。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及2544心率变化的特征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一定价值,对康复介入具有客观评价及评估意义。
- 孙林纳志英李波吴文莉李易张戈光雪峰
- 关键词: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运动后收缩压心率冠状动脉病变
- 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房性心动过速的定位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探讨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房性心动过速(AT)的定位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2导联同步DCG明确诊断为AT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50~86(68.74士7.56)岁;根据AT发生时P′波的形态特点判断AT的起源.结果AT发生最多起源于右心房界嵴部(32.16%)和右上肺静脉(45.65%),P<0.05、P<0.005;其次为右心房下部间隔侧(13.04%).结论根据DCG AT发生时的P′波表现初步判断AT的起源部位,能为临床和射频消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 李波纳志英吴文莉张红珊张麟光雪峰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房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室性心动过速监测的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VT诊断以及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大的帮助.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DCG所监测的56例VT患者报告如下,目的是加深对VT的理解以及提高VT诊断的正确性.
- 纳志英李波吴文莉韩雪张麟尹琳光雪峰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QRS波
- 12导DCG对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的动态QT离散度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发生时即刻前、即刻后的动态QT离散度 (QTd)变化及对猝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同步实时 12导DCG监测 ,从 5 0 2例中选择发生VT者 2 7例 ,平均 6 5 37± 10 6 9岁 ,除 3例外其余 2 4例均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其中有 2例因心性猝死而死亡。测量计算VT发生即刻前、即刻后、前 1小时的QTd、QTcd ,与常规ECG的QTd、QTcd对照。结果 即刻前、后分别与前 1小时、常规ECG的QTd、QTcd及QTd≥ 6 0ms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1,P <0 0 0 5 ,P <0 0 1) ,两例猝死病人VT发生前 1小时的QTd为 70ms、80ms,而VT发生即刻前的QTd为 10 0ms、14 0ms,即刻后为 110ms、15 0ms,表明VT发生即刻前、后的QTd延长更为明显。结论 常规 12导ECG的QTd不能全面反映VT发生时的QTd动态变化 ,而 12导同步DCG更能准确反映VT发生时的动态QTd变化 ,这为临床治疗、预防猝死的发生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尤其在QTd≥ 10 0ms时更需引起临床重视。
- 李波纳志英孙林张麟韩雪吴文莉尹琳光雪峰
-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VTDCGQTD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心室率评价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 2 4h心室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持续性 AF患者 79例 ,根据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非心力衰竭组与心力衰竭组 ,两组病人均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采用最快心室率、最慢心室率、平均心室率、2 4h总心搏数、2 4h每小时的平均心室率等参数分析 2 4h心室率波动情况。结果 心力衰竭组因使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 ,非心力衰竭组各心室率指标最快、最慢及平均心室率均快于心力衰竭组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P<0 .0 0 1) ,2 4h总心搏数也多于心力衰竭组 ,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 P<0 .0 0 1)。AF患者 2 4h每小时平均心室率的趋势图表明 :两组病人心室率于凌晨 6:0 0开始上升 ,至上午 8:0 0~ 10 :0 0达高峰 (最快心室率非心力衰竭组为 10 3 bpm ,心力衰竭组为 87bpm ) ,而在夜间 0 :0 0~ 5 :0 0最慢 (非心力衰竭组为 76bpm ,心力衰竭组为 65 bpm ) ,两组病人均有昼快夜慢节律变化 ;心力衰竭组每小时的平均心室率均低于非心力衰竭组。结论 根据本文结果 ,建议临床于心室率高峰前用药 ,旨在有效地控制最快心室率 ,使之维持活动时合适的心室率 ,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 。
- 李波纳志英吴文莉韩雪张麟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