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池胜

作品数:44 被引量:35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气候
  • 11篇夏季
  • 11篇季风
  • 9篇夏季风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值模拟
  • 7篇气候特征
  • 7篇环流
  • 6篇中尺度
  • 4篇台风
  • 4篇暴雨
  • 3篇低频振荡
  • 3篇振荡
  • 3篇年代际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学
  • 3篇气候影响
  • 3篇气象
  • 3篇强风

机构

  • 44篇中山大学
  • 20篇澳门地球物理...
  • 5篇中国气象局广...
  • 3篇广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作者

  • 44篇吴池胜
  • 21篇王安宇
  • 17篇冯瑞权
  • 8篇李江南
  • 8篇侯尔滨
  • 7篇古志明
  • 6篇林建恒
  • 6篇林文实
  • 5篇唐天毅
  • 3篇梁建茵
  • 3篇李国丽
  • 3篇王婷
  • 3篇梁嘉静
  • 3篇樊琦
  • 3篇梁必骐
  • 3篇何夏江
  • 2篇杨艳
  • 2篇罗会邦
  • 2篇杨平章
  • 1篇陈训来

传媒

  • 12篇热带气象学报
  • 6篇中山大学学报...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高原气象
  • 3篇大气科学
  • 2篇热带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广东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热带海洋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2007年中...
  • 1篇中国科协20...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4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干旱化对短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04年
用加进了奥勒冈州立大学陆面模式(OSULSM)的美国PSU/NCAR第五代中尺度模式(MM5)进行了减少土壤含水量对短期气候影响的模拟试验,目的在于探讨我国北方干旱化对短期气候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整个模拟区域月降水总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影响。对月降水量较大地区的影响表现为使月降水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而对月降水量中等以下地区的影响则相反,使月降水量略有增加。分析结果表明,其原因是土壤含水量减少会造成地面潜热通量减少、感热通量增加和陆面温度增高,最后生成一个浅薄的偏差热低压。这个偏差热低压在对流层低层有偏差辐合上升气流与之相配合,在对流层中层以上则与偏差辐散下沉气流相伴。这对于浅薄的降水系统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对于强大而深厚的降水系统的发展则不利。
王安宇冯瑞权唐天毅吴池胜樊琦蒙伟光侯尔滨李江南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气候干旱
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被引量:24
1995年
利用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进行了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对高原主体共设计了平均高度分别为1000m,2000m,3000m,3500m和4000m5组试验。结果表明:(1)高原及其东南侧的热源随着高原的隆起而加强,其中从3000m到3500m的隆起所引起的热源变化呈“突变”性质,迅速加强的热源将引起季风环流产生相应的明显变化。(2)当高原隆起达3500m时,南亚高压出现,热带东风明显加强,同时地面低压中心迅速西移上高原;当高原隆起高于3500m后,作为高原夏季风环流显著特征之一,即在高原上上升而在其两侧下沉的经圈环流就得以完整地建立;高原季风叠加在海陆季风上,使亚洲夏季风更为强大。(3)高原隆起所引起的降水量增加和减少主要分别位于高原的东南侧和孟加拉湾的东岸附近,此外。
吴池胜王安宇
关键词:夏季风青藏高原隆起季风
台风Maggie(9903)的数值预报试验被引量:3
2003年
台风Maggie(9903)的移动路径属于历史上罕见的疑难路径之一,在1999年6月6日0时(UTC,下同),台风位于22.3°N,119.8°E附近,它向西北方向移动,于6月6日12时抵达广东汕尾附近海面,然后沿海岸线折向西南行,于6月7日下午到达阳江附近海面,经历一次360°的打转后再折向北行在阳江登陆,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以MM5为基础的台风数值预报试验系统在6月6日0时相当准确地报出Maggie的未来48h移动路径和降水,敏感性试验说明,华南大陆的海岸线走向和地形对Maggie的移动路径无明显的影响,它之所以沿海岸线折向西南行应是其环境场改变的结果,把华南陆地变为海洋后,Maggie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这说明,当台风接近陆地或登陆后,陆面摩擦和下垫面水气供应的减少是引起台风减弱的主要因子。
冯瑞权吴池胜侯尔滨古志明王安宇林文实
关键词:台风移动数值预报试验海陆分布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被引量:42
2001年
使用NCEP 1958~1997年40年逐日12层再分析的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的时间尺度为5天(候)。将南海上空850hPa上暖湿的西南风定义为它的夏季风,这暖湿的西南风之θse必须大于335°K,风速须大于2m/s。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被定义为南海海域一半以上面积为夏季风所控制的初始时刻。分析结果发现:(1)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具有爆发性,爆发时间是5月第4候。(2)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与孟加拉湾东部西南季风有密切关系,它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的发展和东移的结果。(3)南海夏季风雨季是随着夏季风建立而建立的。(4)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南海及其邻近地区高低空环流都有急速的变化,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印度低槽的南扩和加深,在对流层中层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东移撤出南海地区,在对流层高层最明显的变化是东风带迅速从南海中部向北扩展到整个南海地区。
冯瑞权王安宇吴池胜林文实林建恒古志明谭志文
关键词:夏季风气候特征气象资料
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被引量:20
2005年
使用NCEP的1958~1997年逐日格点气象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维持期40年平均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时间尺度是候.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由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组成.我们将南海上空850hPa连续有40%以上面积盛行暖湿的西南风的候定义为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期,不足40%则定义为非活跃期.这里所指的暖湿西南风是θse必须大于335K,西南风的风速必须大于2m/s.就40年平均而言,南海夏季风维持时间大约为23候约4个月,每年南海夏季风活跃期约出现4.3次,每次的平均维持时间约为3.9候,非活跃期约出现3.3次,每次的平均维持时间约为2.4候,活跃期每年的总长度约为17候,非活跃期约为8候.无论是南海夏季风活跃期还是非活跃期,南海上空850hPa都为一个低槽辐合区,200hPa为高压辐散区,也就是说与活跃期相比非活跃期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季风的减弱,在环流的偏差场上(活跃期减非活跃期)在南海上空850hPa上为西风,200hPa上为东风.活跃期无论在850hPa或在200hPa上都比非活跃期要暖一些,与此相应,非活跃期的季风降水要比活跃期的小得多,对流活动也大大减弱.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降水都有明显的30~60天的低频振荡,在多数情况下夏季风和夏季风降水的低频振荡的位相比较一致.
林建恒王安宇冯瑞权唐天毅吴池胜李国丽李江南吴尚森
关键词:气候特征
1999年广东汛期降水的季节内振荡被引量:32
2007年
根据广东6个代表站和澳门大潭山的降水资料以及NCEP的再分析资料,利用波谱分析法和Marakami的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1999年4-9月广东降水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ISO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广东汛期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的主模是10~20天振荡;850hPa层上影响广东地区的周期为10—20天的低频环流系统有两类传播模型,一类是由中纬度传到广东地区;另一类是来自热带地区,广东降水的10~20天振荡与它们的活动密切相关。
唐天毅吴池胜王安宇侯尔滨罗会邦
关键词:季节内变化降水
广东夏季旱涝的早期大气环流特征
1992年
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分析了广东夏季旱涝的早期大气环流特征,发现5月份100hpa的第四特征向量场和500pba的第三特征向量场的时间系数变化与旱涝变化趋势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6和-0.74(信度α<0.001)。这些早期大气环流特征与夏季旱涝的相关关系可作为气候诊断预报的重要线索。
吴池胜杨平章
关键词:大气环流涝灾夏季
广东旱涝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定义了“旱月”和“涝月”的标准。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得到了一系列的结果。
吴池胜梁必骐
关键词:降水
非地转强迫对Fitow(0114)暴雨的影响被引量:13
2005年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 0 114号台风Fitow从 2 0 0 1年 8月 31日 0 0时~ 9月 2日 0 0时 (UTC ,下同 )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M5对Fitow登陆过程中暴雨落区和强度的模拟与实况比较一致。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暴雨的中尺度特征。正是维持少动的台风倒槽和嵌入其中的中小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暴雨的发生、发展 ,而高、低空中尺度散度场的配置对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华南台风暴雨区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 ,都存在很强的非地转作用 ,非地转涡度项对散度倾向项是重要的强迫因素 ;但非地转作用的实现与中高纬度地区有本质的区别 ,在低层非地转作用是由于强的位势场气旋涡度 (- 2  <0 )与弱的流场气旋涡度 (fζ >0 )不平衡产生的 ;而高层非地转作用是由于强的位势场反气旋涡度 (- 2  >0 )与弱的流场反气旋涡度 (fζ <0 )不平衡产生的。非地转作用是暴雨中尺度系统上升运动发展的触发机制。从动力学角度解释了用非地转 Q矢量散度场来判断暴雨落区要比用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好的原因。
李江南闫敬华魏晓琳吴池胜侯尔滨王安宇
关键词:中尺度模式MM5中小尺度系统散度场登陆过程台风倒槽位势场
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对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2
1997年
用俄勒冈州立大学(OSU)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研究1991年6月中旬菲律宾的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喷发对短期气候的影响.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①火山喷发引起低纬太阳辐射减少,导致次年1,2月模式大气的北半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东亚冷高压、北美冷高压等)的强度明显减弱,亚洲和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的地面气温明显上升.模拟结果与实况相当一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对北半球中高纬许多地区(如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的中西部、中国北方地区、日本和西欧以及美国等地)1992年1,2月所出现的异常暖冬天气有重要的作用.②火山喷发引起的热带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变化有利于南方涛动的减弱.
巴勒德吴池胜
关键词:火山喷发气候变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