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丹

作品数:57 被引量:1,098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哲学宗教
  • 17篇医药卫生
  • 11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7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0篇老年
  • 28篇老年人
  • 16篇抑郁
  • 9篇效能感
  • 8篇抑郁水平
  • 8篇社会网
  • 8篇社会网络
  • 8篇自我效能
  • 8篇自我效能感
  • 6篇心理健康
  • 6篇社会支持
  • 6篇年龄
  • 5篇影响因素
  • 5篇自我
  • 4篇一般自我效能
  • 4篇一般自我效能...
  • 4篇年龄差异
  • 4篇流动人口
  • 3篇抑郁症
  • 3篇抑郁症状

机构

  • 38篇中国人民大学
  • 29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岭南大学
  • 2篇中国教育科学...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伦敦政治经济...

作者

  • 56篇唐丹
  • 17篇王大华
  • 13篇申继亮
  • 5篇张凌
  • 3篇段云云
  • 3篇邹君
  • 3篇付艳
  • 3篇刘永广
  • 3篇彭华茂
  • 3篇陈章明
  • 3篇于春水
  • 2篇陈翠玲
  • 1篇王立娜
  • 1篇张金颖
  • 1篇许晶晶
  • 1篇王岩
  • 1篇龚先旻
  • 1篇徐瑛
  • 1篇姚计海
  • 1篇王菲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心理...
  • 6篇人口研究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心理与行为研...
  • 2篇心理学报
  • 2篇心理科学
  • 2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南方人口
  • 2篇考试(自学考...
  • 2篇第十届全国心...
  • 1篇人口学刊
  • 1篇人口与经济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政策...
  • 1篇残疾人研究
  • 1篇社会建设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7
  • 5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老人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1977年A·Bandura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个体对自己组织和实施某种要达到一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的判断(Bandura,1977,1986)。前人的研究表明自...
唐丹王大华申继亮
文献传递
老年人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差异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和应付方式的年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特征。方法以48名老年人和49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背景信息问卷、应付方式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施测。结果(1)在控制了教育水平差异之后,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得分[(43.47±11.49)分]高于大学生[(40.82±7.88)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应付方式上,解决问题和自责2个维度存在显著年龄差异(P〈0.05)。(2)自我效能感和应付方式部分维度有显著相关(P〈0.05),且老年人和大学生的相关模式不同。(3)在应付方式上,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人则没有。结论老年人和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
刘永广唐丹王大华陈章明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老年人
空巢老人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城乡比较
为澄清空巢对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比较空巢对老年人抑郁影响作用的城乡差异,本文对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10%抽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城镇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抑郁水平未见显著差异,而农...
唐丹
关键词:老年城乡抑郁
应对方式、社会网络对留守老人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机制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文章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以非留守老人作为参照,对留守老人的应对方式、社会网络及抑郁症状的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应对方式和社会网络对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应对方式和朋友网络在留守与非留守老人中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老人的家庭网络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较非留守老人差;(2)积极应对可以有效缓解留守老人的抑郁症状,消极应对则有可能增加留守老人的抑郁症状;(3)家庭网络对留守老人抑郁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朋友网络作用不明显;(4)在留守老人中,家庭网络在积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5)在非留守老人中,家庭网络在积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唐丹徐瑛
关键词:社会网络抑郁留守老人
城乡因素在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模型中的调节效应被引量:58
2010年
抑郁症状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指标。本研究采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追踪调查10%数据,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老年人的总体抑郁水平,比较抑郁水平的城乡及年龄差异,并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较轻,心理健康处于良好水平。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较城镇老年人明显。健康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可有效地预测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城乡在影响因素模型中起调节效应,健康水平和经济状况对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作用受城乡因素的影响,对于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影响作用大于健康水平;在城镇老年人中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模式。对于不同的老年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方能有效减缓老年人抑郁症状,促进心理健康。
唐丹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城乡差异
执行功能的年龄差异及其在工作记忆老化中的作用
在近年来的认知老化研究中,执行功能的作用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有研究者提出执行功能可能是多种认知功能在老年期出现衰退的潜在机制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执行功能本身如何随年龄增加而变化,以及执行功能在工作记忆老化中的...
张凌申继亮唐丹
关键词:工作记忆
文献传递
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被引量:16
2020年
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根据频率将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区分为不照顾、偶尔照顾和经常照顾,将抑郁水平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对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社会网络及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社会网络在照顾孙子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群体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行为存在差异;(2)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家庭网络、朋友网络及心理健康均有积极作用;(3)相较于经常照顾,偶尔照顾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更大;(4)社会网络在偶尔照顾孙子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唐丹孙惠徐瑛
关键词:社会网络抑郁水平老年人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心理测量方法与数据的使用——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被引量:8
2015年
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根据项目的区分度和意义指向,对社会融合量表项目进行删减和结构调整。调整后的量表各项目有良好的区分度;总量表及分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并发现长期居住意愿、身份认同、户口迁移意愿等变量与社会融合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证明量表有良好的效度。建议各方研究者在使用该调查数据时应对量表进行科学使用。
唐丹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信度
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8
2014年
对老年焦虑量表(GAI)进行中文修订,并对北京市1292名老年人进行测量,考察中文版GAI的使用情况,同时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基本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文版GAI维持了英文版的单维结构;(2)7.4%的老年人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女性焦虑得分高于男性,低龄老年人的焦虑水平高于高龄老年人,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与子女同住及独居老人;(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水平、生活自理能力及朋友交往可进入方程。
唐丹王大华
关键词:老年心理学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交往
“漂老族”与“老漂族”的特征及生活质量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2017年数据,本文根据流动经历将流动老人区分为“漂老族”和“老漂族”,对两类流动老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及在流入地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以55岁开始流动作为两类老人的划分标准较为合适,55岁以前开始流动的为“漂老族”,55岁及以后开始流动的“老漂族”。研究发现,不同流动经历的老人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老漂族”,“漂老族”相对年轻、农业户口占比更高、受教育水平较低;流动时间和在本地居住时间更长;在流入地的社会交往和制度性保障稍好;但在流入地的保障水平未见明显优势,且生活困难更多。综合而言,“漂老族”生活质量稍好于“老漂族”,但长期城市生活对其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被相对“底层”社会人口学特征所抵消。“漂老族”和“老漂族”是特征迥异的两类流动老人群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流动老人内部的巨大差异性,特别关注“漂老族”的生活状态,同时,应重新认识目前劳动年龄流动人口未来的返乡可能。
唐丹闵欣伟亓心茹孙惠
关键词:生活质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