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涛
- 作品数:59 被引量:1,604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评价水环境治理工程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茅洲河流域进一步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建议。对水环境治理初期(2016年5月)和治理期间(2018年8月)茅洲河流域水生态状况进行调查,选取44个采样点,覆盖茅洲河流域的干流以及主要支流,以获取的样本和水质理化数据,对比分析水质、底栖动物群落、浮游藻类及大型水生植物群落变化。结果显示,治理期间茅洲河流域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总磷(TP)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41.2%、50.6%和66.7%,溶解氧(DO)平均浓度升高了130.8%;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了53.6%,耐污种类的密度和优势度降低,并在部分样点新增敏感性较高的蜉蝣目、鞘翅目、毛翅目和半翅目水生昆虫类群。大型水生植物种类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流域内分布有挺水植物24种、沉水植物4种、漂浮植物2种、浮叶植物1种。Palmer藻类污染指数指示为重污染的样点减少了56.3%,中污染样点增加了16.3%,轻污染的样点增加了40.0%。BMWP指数评价结果也有好转,最高得分为49。研究表明,治理后的茅洲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降低,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有所好转,但流域生态健康状况仍然较差,需进一步开展系统的流域生态修复工作。
- 蒋自胜李斌吴基昌唐涛李慧徐浩
- 关键词:生态效应环境治理生物评价
- 香溪河库湾轮虫现状及水质评价初探被引量:33
- 2006年
- 香溪河是长江三峡水库湖北省最大的支流。通过对香溪河库湾(下游河段)一周年的调查,发现轮虫80种,其中占优势的有13种。轮虫密度在不同样点差异显著,样点Ⅸ最低(仅为68.96 ind./L),样点Ⅵ最高(为1505.83ind./L);对9个样点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组,第1组为样点Ⅰ至Ⅴ,第2组为样点Ⅵ,第3组为样点Ⅶ、Ⅷ,第4组为样点Ⅸ;除样点Ⅸ外,沿着水流方向,轮虫密度逐渐降低;在时间上差异也显著(P<0.01),9月份最高(2664.17ind./L),12月份最低(85.00ind./L)。水质评价表明香溪河库湾属于中污染。
- 周淑婵黄祥飞唐涛蔡庆华
- 关键词:轮虫水质
- 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初探——以湖北保安湖为例被引量:99
- 2002年
- 随着生物资源价值估算方法的日益成熟 ,生态系统的服务评估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 .鉴于国内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服务评价的研究较少 ,本文运用生态系统学与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湖北保安湖生态系统的部分生态服务 .计算得到 1992年保安湖水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价值为 15 14 .93万元 ,固定CO2 的价值为 4 772 .99万元 ,释放O2 的价值为 36 2 6 .5 3万元 ,主要初级生产者储存N、P的价值为 4 4 .4 8万元 ,而年吸收量的价值为 15 0 7.99万元 ,调蓄和供水的价值为 10 92 8.93万元 ,消除排入湖水SO2 价值为5 1.5 0万元 ,合计 2 .2 4× 10 8元 .据不完全估计 ,可以认为 ,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 潘文斌唐涛邓红兵蔡庆华
- 关键词:湖泊生态系统
- 高原河流着生藻类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以西藏黑曲、雪曲为例被引量:3
- 2023年
- 海拔对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探究生物群落随海拔变化规律不仅可以确定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而且可为预测生物响应气候变化提供基础信息。然而,目前对于生物群落海拔格局的研究多集中于陆生大型生物,对水生微型生物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西藏昌都市境内金沙江上游支流黑曲和雪曲着生藻类的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着生藻类密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样点对β多样性的贡献(Local contribution to beta diversity,LCBD)等生物群落指标的海拔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条河流共鉴定出161个分类单元,分属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其中着生硅藻种类最多,占总分类单元数的78.9%,极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平均相对丰度:28.3%)、波状瑞氏藻(Reimeria sinuata,平均相对丰度:11.5%)、偏肿内丝藻(Encyonema ventricosum,平均相对丰度:9.3%)和细端菱形藻(Nitzschia dissipata,平均相对丰度:7.2%)为主要优势种。不同海拔的着生藻类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着生藻类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单调递减,着生藻类密度、生物量和LCBD随海拔梯度单调递增,而着生藻类均匀度并无明显的海拔分布格局。海拔对年均温、年降水量、日均辐射量、电导率、溶解氧、浊度和流速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解析海拔对着生藻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机制,发现海拔主要通过影响年均温、年降水量和日均辐射量等区域气候因子进而影响局地环境因子间接影响着生藻类分布格局。电导率、溶解氧和浊度是着生藻类海拔分布格局的关键驱动因子。该研究结果为了解河流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了重要信息,为河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宋志斌周佳诚谭路唐涛
- 关键词: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均匀度
- 湖泊岸线分形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40
- 2003年
-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岸线长度与面积关系对保安湖及江汉平原一些湖泊的湖岸线长度和湖泊面积进行研究 ,借以对上述两个物理性质进行准确的特征化。此外还运用 Korcak法则对湖北省湖泊面积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湖泊岸线长度如何随着湖泊面积而变化 ,以及预测不同大小的湖泊面积分布。探讨了湖岸形态和大型水生植物生物量间的关系 ,并讨论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湖泊岸线的影响 ,以及湖泊岸线变化对湖泊生物的影响。
- 潘文斌黎道丰唐涛蔡庆华
- 关键词:大型水生植物生物量生态学
- 酸性矿山废水对底栖藻类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9年
- 酸性矿山废水中低的pH和高浓度的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影响巨大。依据"参照(Control)-受损(Impaired)-恢复(Recovery)"的设计方法,对高岚河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的河段、不受影响的河段及恢复河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底栖藻类密度、叶绿素a浓度、无灰干重及自养指数等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明显,且枯水期酸性矿山废水的影响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自养指数与各金属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显著负相关,可以很好地指示矿山酸性废水对底栖藻类的影响。
- 贾兴焕蒋万祥李凤清唐涛段树桂蔡庆华
- 关键词:酸性矿山废水底栖藻类
- 一种低成本的连续流动分析外接加热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成本的连续流动分析外接加热装置,包括反应管路,还包括包覆在反应管路外部的定型外壳,定型外壳上布设有多个发热片,各个发热片沿反应管路分布,反应管路上设置有多个温度感应探头,各个发热片和各个温度感应探头...
- 谭路蔡庆华唐涛叶麟
- 洱海流域水生态分区被引量:18
- 2012年
- 分区边界的确定是生态分区的重要步骤,但目前多数水生态分区的边界确定以定性分析、专家判断为主。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建立了一套两级分区体系。该体系基于GIS技术,用子流域作为分区基本单元,并用相关分析法,定量筛选一、二级分区指标。其中,一级分区指标为高程、坡度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二级分区指标为农田百分比和城镇百分比。通过指标图层的叠加和重分类,合并同质性子流域,从而将洱海流域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9个二级区。藻类群落分布的验证结果表明分区合理。本研究将定量分析和子流域边界应用于水生态分区,使分区边界的确定更科学,在实际管理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本研究结果为水生态分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洱海流域水生态管理提供了基本管理单元。
- 杨顺益唐涛蔡庆华肖文汪兴中李凤清唐佳
- 关键词:洱海流域子流域
- 城市化对河流着生硅藻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深圳市河流为例被引量:2
- 2022年
- 着生藻类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了解城市化对着生藻类多样性的影响对于城市河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深圳市河流为例,研究了河流着生硅藻性状及物种、功能多样性对城市干扰的响应.研究发现城区和郊区的水质状况差异显著.城区样点的NH^(+) -N、NO-N、TN、TP和DOC浓度是郊区的3~20倍不等.水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导致了河流着生藻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城区组物种丰富度、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郊区组,而功能均匀度则显著低于郊区组.并且在21个硅藻性状中,有15个性状在城区和郊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用随机森林模型拟合着生藻类生物多样性与水质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硅藻性状对城市化反应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特别是小型、可动、低共位群和运动群这4个性状指标,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解释率能达到40%~60%,而生物多样性指数构建的模型解释率只有15%~25%左右.总体来说,TP和TN是影响城市河流着生硅藻多样性的主要水质指标.在营养水平高的城市样点.个体较大、能够移动的硅藻占有主导地位;而在营养水平较低的郊区样点,个体较小、有柄的低共位群硅藻更具优势.我们的研究表明了硅藻性状在响应环境变化方面的敏感性,硅藻性状是对河流生态状况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工具.
- 刘心怡刘婵敖偲成谭路唐涛
- 关键词:城市性状
- 金沙江上段浮游藻类和着生藻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比较研究被引量:13
- 2022年
- 比较河流浮游藻类和着生藻类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差异,有助于了解两类藻的区别与联系。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基于2019年秋季和2020年夏季金沙江上段干流17个样点藻类及水体理化指标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浮游藻类和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比较了两类藻的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异同。结果发现,调查河段的浮游藻类和着生藻类均以硅藻为主,其中浮游藻类以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适中舟形藻(Navicula accomoda)为主要优势种,着生藻类以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橄榄绿色异极藻(Gomphonema olivaceum)为主要优势种。浮游藻类和着生藻类秋季平均密度分别为:2.41×10^(5)个/L、9.43×10^(3)个/cm^(2),均明显高于夏季的平均密度(4.84×10^(4)个/L、4.84×10^(3)个/cm^(2))。两类藻的群落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只有着生藻分类单元数存在显著季节差异。影响两个季节浮游藻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主要均为总氮、氨态氮和海拔;而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的环境因子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秋季为海拔和硅酸盐,夏季为总氮、pH和化学需氧量,且无论是秋季还是夏季,着生藻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均更高。此外,地理距离也对藻类群落空间格局有影响,当排除地理距离与环境因子的协同作用后,浮游藻类和着生藻类群落与环境距离的相关性均只在夏季显著。发现着生藻类表现出更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更高,因此建议宜将着生藻类作为河流生态状况调查、研究的主要的指示类群。
- 胡建成宋志斌周佳诚谭路唐涛
- 关键词: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