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艳宇

作品数:36 被引量:30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土壤
  • 19篇湿地
  • 11篇微生物
  • 10篇湿地土壤
  • 9篇冻土
  • 9篇冻土区
  • 9篇泥炭地
  • 7篇土壤微生物
  • 6篇有机碳
  • 6篇三江平原
  • 6篇生物量碳
  • 6篇微生物量
  • 6篇物量
  • 5篇微生物量碳
  • 4篇氮输入
  • 4篇微生物活性
  • 4篇硝基
  • 4篇硝基苯
  • 4篇苯胺
  • 3篇氮素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哈尔滨师范大...
  • 3篇吉林省水产科...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路易斯安那州...

作者

  • 36篇宋艳宇
  • 9篇王宪伟
  • 4篇杨桂生
  • 4篇孙丽
  • 3篇柴俊海
  • 3篇赵光影
  • 3篇廖玉静
  • 3篇郭军
  • 3篇侯翠翠
  • 3篇赵全东
  • 3篇李刚
  • 3篇郭跃东
  • 3篇宫超
  • 2篇黄靖宇
  • 2篇刘超
  • 2篇刘德燕
  • 2篇万忠梅
  • 2篇李英臣
  • 2篇王明全
  • 2篇葛瑞娟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6篇湿地科学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生长及碳氮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2022年
全球变暖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植物生长代谢过程,进而影响植物的养分循环和分配。高纬度冻土区泥炭地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基于野外长期开顶箱增温实验(Open-top Chamber,OTC),探究大兴安岭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生长及养分特征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泥炭地植物生长对增温的响应具有种间异质性,增温显著增加了柴桦(Betula fruticosa)的高度和重要值以及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的密度和重要值,但显著降低了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的密度、盖度和重要值。柴桦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在增温后显著增加,而笃斯越桔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降低。增温降低了泥炭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并且引起植物组织碳氮特征发生变化。增温导致柴桦、狭叶杜香(Ledum palustre)、甸杜(Cassandra calyculata)和白毛羊胡子草凋落物以及笃斯越桔和狭叶杜香根、叶碳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而柴桦茎和笃斯越桔凋落物的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狭叶杜香根、叶和凋落物以及白毛羊胡子草叶的氮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而笃斯越桔茎、甸杜叶以及越桔柳(Salix myrtilloides)叶的氮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同时增温也改变了植物体内不同组织的碳氮比。研究表明,增温更有利于冻土区泥炭地高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长而不利于低矮灌木生长。气候变暖将改变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群落组成、养分循环和分配。研究结果为明确全球变暖背景下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维持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桢迪宋艳宇王宪伟谭稳稳张豪高晋丽高思齐杜宇
关键词:泥炭地植物生物量碳氮比
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9年
为了深入了解和合理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碳、氮等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以及湿地氮营养环境变化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总结,认为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其活性,进一步影响湿地土壤碳、氮等循环过程。
刘超赵光影赵光影宋艳宇
关键词:土壤酶温度升高降水变化
不同氮素添加量对大兴安岭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细根形态的影响模拟研究
为探讨氮素营养环境变化对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细根形态的影响,在大兴安岭泥炭地开展了不同浓度氮素添加模拟试验,添加量分别为0 g N m-2 a-1(CK)、6 g N m-2 a-1(N1)、12 g N m-2 a-1(N...
高晋丽宋艳宇宋长春张豪谭稳稳杜宇
关键词:根系特征
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被引量:9
2020年
为了明确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Cody指数、Sorenson指数研究调查区域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分别共记录植物10科15属18种和16科21属24种;大兴安岭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指示物种存在差异,图强湿地(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有向温度相对较高的南瓮河湿地(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方向发展的趋势;图强湿地、新林湿地(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南瓮河湿地灌丛-薹草沼泽中植物群落的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607、1.431和1.754,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16、1.333和1.272,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29、0.590和0.533;图强湿地与新林湿地的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之间的更替速率较快,二者灌丛-薹草沼泽中的植物群落较相似。对比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变化发现,灌丛-薹草沼泽中的植物对气候变化有潜在响应,但是,植物应对气候变化也与物种自身性质和立地环境有关,尚需进一步开展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任娜宋长春王宪伟宋艳宇谭稳稳张豪孙丽
关键词:多年冻土区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一种水域断面温室气体采集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域断面温室气体采集装置,包括:能够插入所述水域中并部分露出水面的主杆;一端与所述主杆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岸边的收放机构;漂浮于水面上进行收集气体且与所述收放机构连接,并在所述收放机构驱动下能够在水域和岸边...
张逸飞宋长春宋艳宇王宪伟陈宁张豪
文献传递
不同氮输入对湿地草甸沼泽土N_2O排放和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氮输入梯度下(N0:0mg·g-1,N1:0.1mg·g-1,N2:0.2mg·g-1,N3:0.5mg·g-1)湿地草甸沼泽土N2O排放和有机碳矿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规律。整个培养期(23d)内,N0、N1、N2和N3处理N2O排放总量分别为91.12、133.02、147.75和303.45μg.kg-1,随氮输入量增大而增大,表明氮输入对N2O排放产生促进作用;氮输入处理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在整个培养期除最后培养阶段外均低于对照,表明氮输入对有机碳矿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氮输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降低,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但各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量氮随氮输入量增大呈线性增加,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氮输入影响土壤微生物结构和组成,具体影响机理须进一步探讨。
李英臣宋长春侯翠翠宋艳宇
关键词:氮输入N2O排放有机碳矿化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湿地土壤对硝基苯的吸附-解吸作用被引量:16
2009年
应用平衡法研究硝基苯在湿地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硝基苯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行为可以用Linear和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式描述,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硝基苯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所不同.将吸附常数Kf与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硝基苯吸附系数显著相关(r=0.888,p〈0.01,n=7),其中泥炭沼泽土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其吸附系数也最大(86.44 mg.kg-1).硝基苯在湿地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量为10.68-13.45 kJ·mol^-1,表明其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硝基苯的解吸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中草甸白浆土的解吸率最大(41.87%),泥炭沼泽土表层解吸率最小(11.79%).
宋艳宇宋长春柴俊海郭军赵全东李刚
关键词:硝基苯湿地土壤
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18年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和氮库,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湿地中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而且日趋增强的人类活动更加剧了这种变化。综述了湿地中地上和地下生物过程、地上与地下生物过程交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叠加对湿地植物和土壤营养物质可利用性的交互影响,指出了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的趋势。
宋长春宋艳宇王宪伟郭跃东孙丽张新厚
关键词:碳循环氮循环湿地气候变化
松嫩平原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微生物养分限制指示作用
2023年
土壤酶的催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限制性步骤,控制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揭示松嫩平原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剖面分布特征,于2021年8月采集扎龙、莫莫格、牛心套保和向海芦苇湿地0-15、15-30、30-45、45-60、60-75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剖面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PO)均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表层(0-15、15-30 cm)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深层(45-60、60-75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湿地土壤C꞉N酶化学计量比整体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土壤N꞉P酶化学计量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总磷、含水率、总碳和溶解性有机碳是影响松嫩平原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关键因子。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验证得知土壤C꞉N、N꞉P与土壤C꞉N和N꞉P酶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正相关,然而,土壤pH与BG、NAG和PPO活性显著负相关。土壤酶化学计量比的矢量分析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阈值分析均表明松嫩平原芦苇湿地土壤氮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微生物存在一定程度的氮限制,且随土壤深度增加,氮限制逐渐加剧。该研究明确了松嫩平原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剖面分布特征及酶化学计量比对微生物养分限制的指示作用,为明确湿地土壤碳、氮、磷循环过程及养分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袁佳宝宋艳宇刘桢迪朱梦圆程小峰马秀艳陈宁李晓宇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剖面分布矢量分析
增温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被引量:14
2020年
为探讨温度升高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的影响,于2017年7月采集多年冻土区泥炭地表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样品,在10、15℃两个温度下开展为期42d的增温模拟试验,同时设置葡萄糖添加处理,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丰度变化,同时分析增温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活性碳组分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导致北方泥炭地表层土壤微生物丰度以及群落结构变化,0—10 cm土壤微生物比10—20 cm土壤微生物更加敏感。增温条件下微生物首先快速分解活性有机碳,同时温度升高加快土壤氮周转速率,增加有效氮含量。外源碳输入整体提高了深层土壤微生物丰度,使得10—20 cm土壤细菌、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氨氧化细菌以及反硝化细菌丰度显著增加,说明外源碳输入可能会促进10—20 cm土壤甲烷氧化过程、氨氧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温度和葡萄糖的交互作用对泥炭地表层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丰度均有显著影响。在增温和外源碳输入条件下,北方泥炭地表层土壤微生物丰度受土壤碳氮活性基质的影响。
高思齐宋艳宇宋长春马秀艳蒋磊
关键词:增温泥炭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