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盟
- 作品数:180 被引量:38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核科学技术更多>>
- 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特点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通过分析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和未合并室速的流出道室早的心电图指标,寻找流出道室早合并室速的心电图预测因素。方法入选33例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早患者(室速组)和37例未合并室速的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早患者(室早组)。分析比较两组基线数据及心电图相关指标,包括室早指数、联律间期、联律间期指数、T波峰末间期(Tp-Te)、窦性心律QRS波时限、室早前RR间期、QTc、QTS碎裂波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室速组患者QRS波时限[(101.33±19. 46) ms vs.(89. 40±14.02) ms]、Tp-Te[(141.1±78.55) ms vs.(76.60±23.29) ms]、联律间期指数(0.71±0.17 vs.0.62±0.10)均明显大于室早组(P均<0.05),室速组的室早指数明显小于室早组(1.34±0.19 vs.1.64±0. 60,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联律间期指数(OR值=270.03)和Tp-Te(OR值=1.025)是室早合并持续性室速的独立预测指标,其界值分别为0.74(灵敏度45.5%,特异度89.2%)和94 ms(灵敏度57.6%,特异度89.2%)。结论联律间期指数和Tp-Te是特发性流出道室早患者是否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独立预测指标,流出道室早患者心电图联律间期指数越大和Tp-Te越长,发生持续性室速的风险越高。
- 孙源君肖宪杰于晓红张多多王忠振张荣峰李国草董颖雪尹晓盟高连君杨延宗夏云龙
- 关键词: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T波峰末间期
- 通过单相动作电位评价不同部位起搏时猪整体心脏复极离散变化
- 2011年
- 目的 通过对猪心脏不同部位起搏,观察不同激动顺序对整体心脏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猪,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在右心房(RA)、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后壁心外膜( LVEpi)起搏,分别标测左心室(LV)及右心室(RV)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测量不同部位起搏时的整体心室激动时间(AT)离散及整体心室复极结束时间(EOR)离散.结果 平均每个心室标测( 121 ±35)个点,RA起搏时EOR为(63±12) ms,LVEpi起搏时EOR为(94±17) ms,RVEndo起搏时EOR为(72±18) ms; LVEpi起搏时EOR明显长于RA起搏时EOR( P<0.05),RVEndo起搏与RA起搏E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pi起搏时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较RA及RVEndo起搏时明显增加.
- 李世军杨东辉夏云龙尹晓盟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 关键词:复极起搏单相动作电位
- 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 目的 肥胖是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心外膜的脂肪组织是各种炎症介质的源泉,并且与房颤的发生有关.本实验主要研究左心房心外膜的脂肪组织的厚度与房颤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以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连续入院的因行导...
- 刘洁煜张树龙丛涛常栋董颖雪夏云龙尹晓盟高连君杨延宗
- 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与HAS-BLED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张庆龙张树龙丛涛常栋董颖雪夏云龙尹晓盟高连君杨延宗
- 心脏结节病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被引量:1
- 2018年
- 1病例资料患者,女,61岁,2015年12月以"活动后胸闷、气促3年余,再发加重1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体健。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不影响日常生活。1年前出现胸骨后及心前区胀痛,可放射至后背,伴心悸、乏力、多汗,持续半小时缓解。半年前胸闷、气促症状较前加重,轻微活动后即可出现,夜间不能平卧,伴咳嗽、咳白痰。入院后体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性。
- 孙源君刘鹏孙伟吴宗磊任永奎尹晓盟黄日红
- 关键词:心脏结节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起搏器
- 通过单相动作电位评价不同部位起搏时猪整体心脏复极离散变化
- 2011年
- 目的研究已经证实心外膜起搏可引起离体心脏心室肌跨壁离散明显增加,双心室同步治疗中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左心室起搏增加心室肌复极离散,然而,目前尚无在体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后复极离散的相关研究。方法 10只健康猪,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在右心房(RA)、右心室(RV)心尖部心内膜(RV_(Endo))及左心室后壁心外膜(LV_(Epi))起搏下,分别标测左心室(LV)及右心室(RV)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测量不同部位起搏时的整体心室激动时间(AT)离散及整体心室复极结束时间(EOR)离散。结果平均每个心室标测121±35个点,RA起搏时EOR为63±12 ms,LV_(Endo)起搏时EOR为94±17 ms,RV_(Endo)起搏时EOR为72±18 ms;LV_(Epi)起搏时EOR明显长于RA起搏时EOR(P<0.05),RV_(Endo)起搏与RA起搏EOR没有差别(P>0.05)。结论 LVEpi起搏时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较RA及RVEndo起搏时明显增加。
- 李世军杨东辉夏云龙尹晓盟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 关键词:心室起搏单相动作电位心室肌心室复极右心室
- 去神经效应对环肺静脉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远期疗效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去神经效应对环肺静脉消融(CPV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远期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去神经效应在CPVA治疗PAF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顺序人选10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有临床症状的PAF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PVA至肺静脉电隔离。无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被定义为无复发。根据末次消融前后动态心电图,观察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对成功率影响。结果共有102例患者完成了研究,平均每例患者接受(1.31±0.50)次手术。随访(46.92±17.38)个月,成功率77.5%。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成功组,79例未复发AF,且不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发组,23例AF复发。两组消融前HRV相似,消融后HRV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O.05);成功组CPVA术后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差为均方根(rMSSD)、RR间期差值超过50ms为NN间期所占百分数(PNNSO)、心率变异系数(CV)、总功率(TF)、极低频功率(VLF)、低频(LF)、高频(HF)均较复发组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成功组与复发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SDNN是CPVA远期成功率的惟一有效预测因素(P〈0.05)。结论CPVA可产生心房去神经效应,后者有助于提高CPVA治疗PAF远期成功率。除了肺静脉电隔离,去神经效应可能也是CPVA治疗PAF的重要机制。
- 常栋褚振亮丛培鑫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尹晓盟董颖雪张荣峰杨延宗
-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
-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
- 2012年
-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进一步明确最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入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4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组,B组(23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流出道,其后两组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电极至右室高位间隔部。比较不同部位起搏下的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以及QRS波时限的差异。[结果]右室流出道与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和SV值略有改善P=0.071,P=0.043,LVD和LAD,以及QRS波时限变化不大。高位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值、SV以及QRS波时限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07和0.002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高位间隔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比较,LVEF值和SV以及QRS波时限有所改善,P值分别为0.017和0.014,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结论]高位间隔起搏明显优于流出道和心尖部起搏。而流出道起搏略优于心尖部起搏。
- 黄立萍尹晓盟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董颖雪丛涛杨延宗
- 关键词:起搏血流动力学心脏超声
- 不同部位/模式起搏对心力衰竭前后犬整体心室复极离散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心力衰竭(心衰)前及心衰后犬心脏不同部位/模式起搏,观察起搏对心室整体复极离散(DVR)变化的影响。方法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6条杂种犬,分别于心衰前及快速右心室(RV)起搏诱发心衰后,依次在右心房(RA)、右心室内膜(RVEndo)、左心室外膜(LVEpi)及双心室(Biv)起搏下,应用Carto标测系统对RVEndo及左心室内膜(LVEndo)进行单相动作电位(MAP)标测,测量心室整体复极结束时间(EOR),计算不同部位/模式起搏的EOR离散;测量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和校正后QT间期(QTc)。结果心衰前和心衰后心室整体EOR离散分别为:RA起搏时[(57.17±3.87)ms对(71.17±10.00)ms,P〈0.05],RVEnd。起搏时[(66.50±9.59)ms对(106.5±9.4)ms,P〈0.05],LV蹦起搏时[(90.0±8.46)ms对(98.17±7.96)ms,P〈0.05],Biv起搏时[(68.33±9.27)ms对(82.80±11.75)ms,P〈0.05]。在犬心衰前IJV蹦起搏时EOR离散最明显(与其他3种起搏相比,P〈0.05);在犬发生心衰后LVEDi起搏和RVEnd。起搏均比Biv起搏及RA起搏引起EOR离散增加(P〈0.05),但LV晰起搏和RVEnd。起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衰前和心衰后Biv起搏比单纯LV蹦起搏减少EOR离散(P〈0.05)。Tpe和QTc的测量结果与EOR一致。结论LV。起搏明显增加心衰前及心衰后犬DVR,RVEnd。起搏对心衰犬DVR影响与LVEpi起搏相近。无论有无心衰,Biv起搏比单纯LV蹦起搏均减少犬DVR。
- 李世军夏云龙尹晓盟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 关键词:心力衰竭单相动作电位起搏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低能量复律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现已成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随着ICD的临床应用,关于ICD治疗的许多特殊临床问题,如ICD不适当治疗、ICD治疗后患者焦虑恐惧状态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个体化的ICD参数设置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报道了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反复慢频率室速发作,通过个体化的治疗参数设置并低能量复律成功的病例,旨在探讨安全、高效的ICD个体化参数设置问题。
- 贾静静董颖雪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王莹琦尹晓盟常栋杨延宗
-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低能量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