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磊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成像
  • 4篇加权成像
  • 3篇乳腺
  • 3篇肿瘤
  • 3篇扩散
  • 3篇扩散加权
  • 2篇导管
  • 2篇导管癌
  • 2篇影像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浸润
  • 2篇乳腺浸润性
  • 2篇乳腺浸润性导...
  • 2篇乳腺浸润性导...
  • 2篇涎腺
  • 2篇腺癌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加权
  • 2篇弥散加权成像
  • 2篇浸润性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8篇岳磊
  • 7篇彭卫军
  • 6篇毛健
  • 4篇周良平
  • 4篇沈茜刚
  • 3篇顾雅佳
  • 2篇刘晓航
  • 2篇欧丹
  • 2篇张灵
  • 2篇张云燕
  • 2篇何霞云
  • 1篇杨文涛
  • 1篇刘芮
  • 1篇刘莉
  • 1篇朱国培
  • 1篇丁建辉
  • 1篇沈丽娟
  • 1篇胡超苏
  • 1篇吴永如
  • 1篇姚之丰

传媒

  • 3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肿瘤影像学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磁共振涎管成像评价早期鼻咽癌放疗前后涎腺影像变化与口干关系初探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索磁共振涎管成像(MRS)评价鼻咽癌放疗前后涎腺影像变化的可行性,及其与患者主观评价的相关性。方法放疗前、后患者分别行MRS,应用MRS评分系统对患者放疗前、后酸刺激前后涎腺导管进行评分,并结合美国放疗肿瘤组织急性放射损伤标准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QLQ-C30v3.0和QLQ-H&N35量表进行分析。结果共10例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双侧腮腺平均受照剂量为(37.99±3.70)Gy,双侧颌下腺平均受照剂量为(55.65±2.99)Gy。MRS图像显示酸刺激使涎腺导管评分升高,放疗后导管评分下降,对酸刺激反应较放疗前差。放疗后酸刺激前后腮腺导管评分差值与QLQ-c30量表的总生活质量领域得分呈正相关性(rs=o.636,P=o.048),与QLQ-H&N35量表中的口干条目得分呈负相关性(rs=-0.694,P=0.026)。结论MRS可无创检测涎腺放疗前后影像变化,用来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早期口干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欧丹张云燕何霞云顾雅佳胡超苏应红梅朱国培吴永如毛健沈茜刚岳磊
扩散加权成像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生物标记的相关性研究
2017年
目的: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生物学标记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方法:对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并测量病灶ADC值。术后免疫组化分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Ki-67,统计学分析ADC值与ER、PR、HER-2、Ki-67的相关性,并研究不同分子分型病灶之间ADC值的差别。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ADC值与Ki-67之间无相关性(P>0.05);ER、PR、HER-2阴性表达者ADC值高于阳性者(P<0.05);三阴性病灶ADC值明显高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P<0.05);HER-2过表达型病灶ADC值高于Luminal B型。结论: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生物标记及分子分型具有相关性,可辅助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刘莉尹波岳磊毛健彭卫军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乳腺肿瘤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评价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自带体部线圈在显示及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性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GE 1.5T Signa TwinSpeed with Excite超导型MRI扫描仪的自带体部线圈,对20例空芯针穿刺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行MRI横断位FSE T2加权成像,记录显像淋巴结的个数及形状,测量其最大径和最小径,并与专用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MRI横断位FSE T2加权成像及病理结果比较。结果①20例乳腺癌患者中,17例病理证实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共35枚淋巴结,包括1例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②17例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设备自带体部线圈FSE T2WI序列扫描后腋窝均显示肿大淋巴结,共35枚,检出率为100.0%(35/35);而专用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T2WI扫描仅显示12枚肿大淋巴结(34.3%,12/35),两者在显示腋窝淋巴结方面有统计学差异(χ~2=34.255,P〈0.01)。③体部线圈T2WI序列扫描显示的35枚淋巴结中,平均最长径为20.6mm(10.6~50.7 mm),平均最短径为16.4 mm(9.3~28.6 mm);形状为球形20枚、椭圆形8枚和不规则形7枚。结论 1.5TMRI扫描仪设备自带体部线圈行横断位FSE T2WI序列可有效显示腋窝淋巴结。
沈茜刚周良平彭卫军毛健张灵岳磊李瑞敏
关键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磁共振成像
MR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涎腺功能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利用MRDWI评价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涎腺功能正常的鼻咽癌患者行DWIEPI扫描,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先于静息状态下对腮腺及颌下腺各扫描1次,然后给患者含服维生素C100mg×6片,于酸刺激状态下重复对腮腺扫描7次,每次间隔18s。比较静息状态下腮腺和颌下腺ADC值的差别,以及酸刺激前后腮腺ADC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静息状态下,腮腺的ADC值[(1.23±0.12)×10-3mm2/s]显著低于颌下腺[(1.34±0.07)×10-3mm2/s,t=4.545,P〈0.01]。酸刺激后第1次扫描腮腺ADC值为(1.41±0.19)×10-3mm。/s,高于静息时基值(t=10.254,P〈0.01)。随后ADC值在基值上波动,酸刺激后ADC的最小值为(1.24±0.14)×10-3mm2/s,与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05);最大值为(1.49±0.20)×10-3mm2/s,7次扫描的平均值为(1.36±0.17)×10-3mm2/s,均与基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27、11.905,P值均〈0.01)。结论MRDWI通过ADC值的量化,可观察到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变化。
张云燕欧丹顾雅佳何霞云毛健沈茜刚岳磊彭卫军
关键词:涎腺
双指数DWI对前列腺外周带局限性癌的诊断价值:与单指数DWI对照被引量:5
2016年
背景与目的: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前列腺癌初诊时尚处于局限性阶段,但目前常规的单指数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局限性前列腺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困难。该研究旨在应用双指数函数模型探究外周带局限性前列腺癌及慢性炎性反应的水弥散特性,比较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和正常组织的双指数参数的差异,评价双指数DWI鉴别局限性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的诊断效能并与单指数DWI相比较。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局限性癌16例,穿刺证实的前列腺炎性反应患者14例,行常规DWI(b值为0和1 000 s/mm^2)和一项10个b值(0~3 000 s/mm^2)DWI检查。测量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及正常组织的单指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快弥散系数(fast ADC,ADCf)、快弥散系数比例(f)和慢弥散系数(slow ADC,ADCs)并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参数鉴别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结果:共测量和计算18处前列腺癌、18处前列腺炎性反应和37处前列腺外周带组织的单、双指数参数。前列腺癌ADC[(0.83±0.11)×10^(-3)mm^2/s]低于其他组织(P<0.01)。前列腺炎ADC[(1.45±0.19)×10^(-3)mm^2/s]低于正常外周带组织[(1.67±0.31)×10^(-3)mm^2/s,P<0.01]。前列腺癌的ADCf[(1.54±023)×10^(-3)mm^2/s]、f[(45.8±5.4)%]及ADCs[(0.52±0.15)×10^(-3)mm^2/s]明显低于其他组织(P<0.01)。与正常外周带组织的ADCf[(3.90±0.40)×10^(-3)mm^2/s]、f[(67.3±8.2)%]和ADCs[(1.51±0.36)×10^(-3)mm^2/s]相比,前列腺炎的ADCf[(3.06±0.49)×10^(-3)mm^2/s]、f[(47.9±3.9)%]和ADCs[(0.91±0.29)×10^(-3)mm^2/s]明显降低(P<0.01)。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时,ADC和ADC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约为0.96和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f和ADCf的AUC、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低于ADC(P<0.01)。结论:双指
岳磊刘晓航周良平毛健彭卫军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表观弥散系数
多b值DWI在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核级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背景与目的:肾细胞癌是成人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而Fuhrman核级系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肾细胞癌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Fuhrman核级的相关性,评价各指标在鉴别Fuhrman核级高级别与低级别肿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CCRCC的患者33例,后处理选择不同b值组合测量肿瘤ADC值,分析其与Fuhrman核级相关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性曲线评价不同b值组合所得ADC值在鉴别Fuhrman核级低级别(1、2级)及高级别(3、4级)CCRCC中的诊断效能。通过约登指数得出各参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在33例CCRCC患者中,Fuhrman核级1级1例、2级14例、3级16例、4级2例,不同b值所得肿瘤ADC值(ADC_(0-800)ADC_(0-400-800)ADC_(0-600-1200)、ADC_(0-400-800-1200)及ADC_(tatal))与肿瘤Fuhrman核级均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511、-0.603、-0.645、-0.610,其中ADC_(0-400-800-1200)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Fuhrman高级别组CCRCC的ADC值均明显低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ADC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89、0.757、0.813、0.844、0.835,以ADC_(0-400-800-1200)最大,但是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ADC值鉴别CCRCC高、低级别的灵敏度分别为86.7%、73.3%、60.0%、86.7%和86.7%;特异度分别为66.7%、77.8、72.2%、77.8%和72.2%。结论:ADC_(0-800)、ADC_(0-400-800)、ADC_(0-600-1200)、ADC_(0-400-800-1200)、ADC_(tatal)与肿瘤Fuhrman核级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在鉴别Fuhrman核级高级别与低级别肿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沈丽娟周良平彭卫军杨晓群岳磊
关键词:肾细胞癌弥散加权成像
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影像学表现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3.0T MRI检查,且获得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共234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7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1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MRI资料。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报告及数据系统标准评估其MRI表现,记录病灶形态(非肿块/肿块)。若为肿块,则继续从肿块形状(圆形/卵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边缘(光滑/不规则/毛刺)、内部强化特征(均匀/不均匀/环形)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记录病灶数目(单灶/多灶)。若为非肿块,则分析病灶分布形式(段样/区域样/弥漫)、内部强化特征(不均匀/点簇状/网状)。在T2WI上记录病灶信号特点(低或等/高/高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差异。结果 78例三阴性乳腺癌中,69例为肿块样强化、9例为非肿块样强化。156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120例为肿块样强化、36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单因素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灶形态(P=0.035)、肿块边缘(P<0.001)、内部强化特点(P<0.001)及T2WI信号(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阴性乳腺癌更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边缘光滑、环形强化及T2WI上高亮信号。其中边缘、内部强化特点进入回归模型,比值比(OR)分别为3.279和4.5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证实,病灶表现为边缘光滑及环形强化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结论边缘光滑及呈环形强化的肿块样强化为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较为特征的MRI表现。
刘芮杨文涛岳磊彭卫军顾雅佳
关键词:组织学类型三阴性乳腺癌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与核素骨扫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诊断中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背景与目的: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是一种可用于全身检查的MR成像技术,可以较好地显示淋巴结及骨骼系统病变,其成像效果与PET类似。本研究旨在探讨DWIBS与核素骨扫描成像在骨转移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行DWIBS及核素骨扫描检查,比较两者检出骨转移的情况,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30例(共165处)发生骨转移,其中DWIBS检出26例(143处),核素骨扫描检出23例(132处),两者在检出骨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2,P=0.506)。DWIBS及核素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较为接近,分别为86.7%、96.3%、86.1%和76.7%、88.5%、72.2%;DWIBS诊断骨转移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高于核素骨扫描,分别为83.3%、55.6%和50.0%、30.0%。分析DWIBS和核素骨扫描检出骨转移的部位,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86.7%(143/165)、80.0%(132/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0,P=0.104);但DWIBS在检出骨盆及四肢长骨转移方面优于核素骨扫描,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83和7.636,P=0.023和0.016)。结论:运用DWIBS扫描技术可有效检出骨转移性病灶,且与核素骨扫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望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沈茜刚周良平彭卫军毛健张灵姚之丰程竞仪刘晓航丁建辉岳磊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骨转移核素骨扫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