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圣清
- 作品数:73 被引量:578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新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 <正>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以情感和认知为基础对其幸福体验的评价,是由需要、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
- 廖圣清申琦林立秦悦张婷婷
- 文献传递
- 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以对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被引量:14
- 2008年
- 本文以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西方媒介效果研究受到大众传播学者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充分重视;研究呈现微观层面的深化、精细化的研究发展态势,更加重视人际传播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的理论建构严重不足;研究受到社会资助有限,势必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外在效度;欧、美研究者在媒介效果研究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比较了当下媒介效果研究与其历史上的"有限效果论"、"回归强大效果论"的关系,并指出,当下效果研究面临如何进一步理清媒介效果的发生过程、提升理论建构水平的重任。
- 廖圣清
- 关键词:媒介效果
- 中国舆论研究的知识谱系:1986-2020年
- 2021年
- 本研究试图探讨1986年至2020年中国舆论研究的研究状况、理论构建;通过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法,考察1986年至2020年9种新闻传播学期刊的舆论研究论文(n=1676),结果显示,中国舆论研究的规模不断扩大,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幂律分布,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差距逐渐扩大,发表论文研究机构的数量下降;舆论研究已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舆论形成与传播"成为核心研究议题,理论研究与研究方法研究亟待加强;舆论研究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但各地平均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质量差距较小,理论来源不同,研究偏向各异;舆论研究的科学研究、理论对话尚待增强,中国特色舆论研究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建构有待深化。
- 廖圣清程俊超
- 关键词:舆论研究文本挖掘研究方法
- 社交媒体中关系强度、自我呈现动机与用户转发意愿研究——以微信的新闻转发为例被引量:20
- 2021年
- 从自我呈现的理论视角出发,将转发行为视作一种人际关系沟通的方式,研究关系强度对用户转发意愿的影响,并考察自我呈现动机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关系强度正向影响用户的转发意愿,即关系强度越强,用户的转发意愿程度越高;不同关系类型的关系强度,均对转发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呈现动机正向调节部分类型的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之间的关系:自我呈现动机在同学关系强度、同事关系强度、师生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对于朋友关系强度、亲属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的关系没有显著调节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用户的转发意愿也不同:受访者对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具有较高的转发意愿,对于娱乐新闻的转发意愿较低。
- 廖圣清李梦琦
- 关键词:社交媒体
- 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被引量:25
- 2012年
- 本文以问卷方式调查了上海18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微博使用状况、网络沉迷状况和网络道德状况,并对上海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进行了判断和分析。此外,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还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角度,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 曹荣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
- 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生网络素养
- 推动构建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建设
- 2022年
- 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媒介环境更迭,传播方式变迁,传播格局不断变革,舆论环境纷繁复杂,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新闻工作者必须在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为出发点,善于使用新方法,积极把握舆论规律,学好用好新技术,不断深化媒体融合,融会新理念,加强舆论治理和引导,推动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让主流舆论有力,让舆论环境聚力,推动构建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让世界听到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 廖圣清
- 关键词:正确舆论导向媒体融合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媒介环境新闻工作者
- 信息时代的战争、传媒与受众——关于上海市民与伊拉克战争报道的调查报告被引量:3
- 2003年
- 张国良廖圣清
- 关键词:信息时代传媒受众调查媒介评价
- 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22年
- 本文基于澎湃新闻新浪微博账号关于“长春长生疫苗”的30篇报道及其7915条网友评论,探究了在社会偏好理论视角下,网络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为意见表达、群体极化研究提供了传播网络结构的理论视角和数据论据。研究发现:(1)网络同质性越强,群体极化程度越高;(2)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网络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具有重要影响。
- 廖圣清程俊超于建娉郑晨予
- 关键词:群体极化
- 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被引量:9
- 2010年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自今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近10家卫视随即播出相亲或交友类节目,"相亲热"一时再度席卷中国电视荧屏。①面对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实现了"相亲与娱乐"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严厉批判节目所传播的畸形"婚恋观",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忧虑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
- 廖圣清申琦
- 关键词:中国电视相亲受众分析社会主流价值观《非诚勿扰》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网络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基于世界体系理论,探讨了全球媒体关于中华文化的国际报道情况,通过LDA主题建模、情感分析构建主题共现网络与情感相关性网络,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具有小世界特性、多样性,整体情感具有积极倾向,但缺乏统一的主题叙事框架。国际媒体对中华文化的报道具有多样性,但国家/地区分布不均,影响力有限,缺乏积极情感领导者。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民众态度、语言亲近性和地理距离是关键变量,而经济因素的影响较为有限。该研究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视角,强调了优化网络结构和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 廖圣清崔晓晓高根茂
- 关键词:中华文化世界体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