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尔华

作品数:24 被引量:484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土壤
  • 4篇土壤管理
  • 4篇土壤管理方式
  • 4篇微生物
  • 3篇性状
  • 3篇玉米
  • 3篇栽培
  • 3篇水稻
  • 3篇土壤理化
  • 3篇土壤理化性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小麦
  • 3篇酶活性
  • 2篇杂交
  • 2篇增产
  • 2篇同播
  • 2篇土壤肥力
  • 2篇土壤理化性质
  • 2篇丘陵

机构

  • 24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重庆市药物种...
  • 1篇宜宾市烟草公...

作者

  • 24篇廖尔华
  • 7篇杨世民
  • 6篇张健
  • 5篇张猛
  • 4篇徐雄
  • 4篇张世熔
  • 4篇陶永清
  • 4篇袁继超
  • 2篇邓良基
  • 2篇宫渊波
  • 2篇孔凡磊
  • 2篇李代玺
  • 2篇马均
  • 2篇杨文钰
  • 1篇胡开治
  • 1篇邹元锋
  • 1篇林茂祥
  • 1篇赖精华
  • 1篇刘世全
  • 1篇孙晓辉

传媒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耕作与栽培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药材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李园生草的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李树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了四川大英县李园生草后采用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畜肥还园3种处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李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以畜粪还园最高(19.665%),较清耕(13.950%)增加5.715%;刈割覆盖的土壤密度最小(1.301 g/cm3),较清耕减小0.177 g/cm3;刈割覆盖夏季降温、冬季增温效果最明显。3种处理土壤各养分含量都较清耕有所增加,且有机质、全K极显著增加,速效K显著增加;随年限的延长,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的多数养分含量逐年递增,而清耕部分养分出现负增长。3种处理的李树新梢生长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都极显著高于清耕。
徐雄张健廖尔华张猛
关键词:生草土壤理化性状
植物生长物质诱导芦荟叶片愈伤组织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考察了6-BA、NAA、2.4-D、IBA这四种常用生长调节物质对中华芦荟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在MS基本培养基中,这四种生长物质对芦荟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均具极显著效果,其诱导效果大小表现为6-BA>IBA>2.4-D>NAA;在多种不同的生长物质配比中,以6-BA4.0mg/L+NAA0.25mg/L+2.4-D3.0mg/L+IBA0.5mg/L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
肖波廖尔华胡开治林茂祥
关键词:芦荟愈伤组织诱导正交设计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被引量:37
2007年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tzumu)林、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林后土壤团粒结构,探讨了分形维数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肥力特征和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和结构体破坏率增大、土壤物理性质变差、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降低,3种人工林中,檫木林较好、水杉林次之、柳杉林最差;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小;在湿筛条件下,土壤结构体破坏率随分形维数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这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由于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组成结构的维护效果不同,导致更新后林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变化,林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分形维数的大小。因此,分形维数可作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肥力特征和微生物活动情况的一项综合性定量化评价指标。同时,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龚伟胡庭兴王景燕宫渊波冉华张世熔廖尔华
关键词:天然常绿阔叶林分形维数团粒结构
“天骄”液肥在水稻增产上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用不同浓度的“天骄”液肥作水稻浸种和孕穗期、灌浆期叶面喷雾。结果表明 :1∶80“天骄”液肥浸种可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 ,增加有效穗 ,增产 3 1 4 % ;喷雾处理的最佳浓度是 1∶30 0 ,最佳时期是孕穗期和灌浆期 。
杨世民廖尔华陶荣国
关键词:水稻秧苗素质
赤霉素和硝酸镧浸种对杂交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以四川主推品种正红311为材料,探讨了赤霉素、硝酸镧及其混合溶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赤霉素、硝酸镧及其混合溶液浸种均能提高玉米种子胚乳的α-淀粉酶活性,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幼芽根系的活力,单一溶液浸种时,赤霉素处理的发芽率和根系活力均以15 mg/L时为最高,硝酸镧处理的发芽率以30 mg/L时为最高,根系活力以10 mg/L时为最高;混合溶液浸种时发芽率以20 mg/L赤霉素+30 mg/L硝酸镧处理最高,根系活力以15 mg/L赤霉素+35 mg/L硝酸镧处理最高。
廖尔华李红孔凡磊柯永培袁继超石海春
关键词:玉米赤霉素硝酸镧种子发芽淀粉酶活力
四川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被引量:14
2001年
采用广义的水资源概念 ,分析了四川省农业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特征。四川农业水资源量为4113.9× 10 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 72 .0 9%。土壤水资源是本省农业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为后者的 38.0 7%。其中 ,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土壤水资源量分别为 5 0 6 .8× 10 8m3、6 36 .1× 10 8m3和 42 3.4× 10 8m3。四川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生态环境恶化、水利设施不足和利用效益偏低。针对这些存在问题 ,提出优化配置农业水资源、兴修水利工程。
张世熔廖尔华邓良基张素兰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节水农业土壤
攀西地区小麦高产施肥模式的研究被引量:4
1998年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结合大田调查与土壤肥力测试,于1996~1997年在西昌市西乡乡,对攀西地区主要土壤(黄红冲积性水稻土)上N、P、K施用量及配比与小麦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小麦的需肥顺序为N>P>K;②土壤钾含量较丰富,施钾量与产量的关系不显著;③小麦产量随N、P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为N:29445kg/hm2;P2O5:14085kg/hm2;K2O:1725kg/hm2。
陶永清廖尔华杨世民
关键词:小麦施肥施肥
良种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充市高坪区农民的调查
2015年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粮食安全问题更显突出。通过对南充市高坪区部分乡镇农户对于水稻良种技术需求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整理,并对当地农民选择水稻良种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影响南充市高坪区水稻良种技术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南充地区对于影响水稻良种技术需求的因素提出推广建议。
廖尔华杜洋
关键词:影响因素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91
2000年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杨世民廖尔华袁继超陶永清李代玺
关键词:玉米产量构成因素栽培密度农艺性状
攀西地区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被引量:12
2000年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 ,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 1 6 2在攀西地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试验因素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 (x3) >施钾量 (x5 ) >密度 (x2 ) >施磷量 (x4) >播种期(x1)。增施氮、钾肥、适当增加密度是实现超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在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是超高产的关键。建立了攀西稻作区重穗型组合每公顷产量 1 1 2 5t以上的综合栽培技术 :3月下旬播种 ,栽插密度 32 2 5~ 33 75万穴 /ha,施N 2 0 6 5 5~2 2 0 2 0kg/ha,施P2 O5 76 95~ 88 80kg/ha ,施K2 O 1 83 1 5~ 1 89 30kg/ha。
马均李代玺廖尔华陶荣国袁继超杨世民
关键词:杂交稻栽培技术高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