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崇惠

作品数:19 被引量:472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7篇群落
  • 6篇土壤动物
  • 5篇动物群落
  • 5篇土壤动物群落
  • 4篇蚯蚓
  • 3篇生态学
  • 2篇等足目
  • 2篇雨林
  • 2篇山地雨林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热带林
  • 2篇热带森林
  • 2篇热带山地
  • 2篇热带山地雨林
  • 2篇人工林
  • 2篇种群
  • 2篇保护区
  • 2篇采样效率

机构

  • 18篇广东省昆虫研...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8篇廖崇惠
  • 10篇李健雄
  • 3篇郭明昉
  • 3篇陈茂乾
  • 3篇张卫信
  • 3篇杨悦屏
  • 3篇龚鹏博
  • 2篇陈国孝
  • 1篇任海
  • 1篇彭少麟
  • 1篇李志安
  • 1篇陈军
  • 1篇王慧芙
  • 1篇丁明懋
  • 1篇申卫军
  • 1篇李建雄
  • 1篇柯宏华
  • 1篇黄海涛
  • 1篇余作岳
  • 1篇陈锦华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2篇Curren...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 1篇蛛形学报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良人工阔叶混交林中白蚁对枯枝落叶的消耗作用被引量:28
1990年
用限制白蚁活动的方法进行野外对比试验,研究白蚁对人工林凋落物自然消耗的作用,为研究系统的能量循环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试验表明。1)枯枝落叶年消耗量与白蚁的几种数量统计数值成正相关,与其他土壤动物的数量无显著关系;2)三个试区的年总凋落量分别为1089.6克/米~2、550.3克/米~2和541.3克/米~2;总自然消耗率为94.31%、97.0%和82.07%;3)由白蚁消耗部分各占总凋落量的40.8%、24.5%和15.3%。
廖崇惠陈茂乾
关键词:白蚁阔叶混交林凋落物
海南尖峰岭热带林土壤动物群落——群落的组成及其特征被引量:72
2002年
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为标准样地 ,研究热带土壤动物在原始生境中的群落结构。样地设 5个固定取样点 ,每月固定时间用 3种方法 ,对原生动物、线虫和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别取样。调查结果显示 :(1 )以风干土培养法获得的原生动物共有 1 8目 72种 ,种类以纤毛虫类为主 ,数量则以肉足虫类为主。本调查点与以北各地带相比 ,其分布的种类较少 ,这与热带林枯枝落叶层薄有关。 (2 )以湿漏斗法获得的线虫有 7目 76种 ,为国内各地带之首。其中矛线目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占多数。 (3 )以手拣和大、小干漏斗法获得的土壤动物共有 3 2个类群 (以目为主 ) ,其多样性指数(H′)高于本区以北各地带调查点。类群的重要性 ,按平均数量及其稳定性来排序 ,排在最前的几个类群有蚂蚁、鞘翅目、蚯蚓、及等翅目等。
廖崇惠李健雄杨悦屏张振才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动物群落群落组成
茶枯溶液在蚯蚓采样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之一,其种类组成、种群大小及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的土壤状况。常用的蚯蚓采样方法如手挖、电击法、福尔马林法、芥末法、异硫氰酸丙烯酯法存在很多差异,各方法都存在一定缺点。本研究应用茶枯溶液进行蚯蚓采样,操作简便易行。试验结果表明,茶枯法在荷木林、马占林、马尾松林的单位面积所驱赶出的蚯蚓个体数依次为62.1、70.3、96.2numberm-2,各林区采样效率依次为80.1%、70.9%、75.8%;3林区平均个体数采样效率为75.3%。除内栖类蚯蚓西土寒宪蚓外,其他蚯蚓种均能完全被驱赶采样;未能采样蚯蚓大部分为西土寒宪蚓幼体;在进入干季11月份采样效率显著降低。
龚鹏博李健雄廖崇惠张卫信郭明昉
关键词:蚯蚓茶枯采样效率
两种陆栖等足类的种群及其分解落叶的作用被引量:16
1992年
采用固定路线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并用落叶饲养,测定食性、食量,以探讨潮虫、鼠妇在广东小良人工阔叶混交林中分解落叶的作用。结果:(1)潮虫Philoscia sp.喜湿,主要分布于低湿、荫蔽处;鼠妇Armadillo sp.耐干旱,主要分布在较高爽处。(2)两种虫的种群数量高峰均在6月份。潮虫繁殖期延长到雨季之后,鼠妇则在雨季高峰前结束。(3)对未经沤化过的落叶多选食薄且质软的。鼠妇在25℃时摄食量最大,为117.1±12.4毫克/克体重·天;潮虫在20℃时食量最大,为251.2±7.3毫克/克体重·天。 通过种群年生物量变化及不同温度下的摄食量等因素来推算林中等足类的年分解落叶量:在荫蔽潮湿的林下,其分解量最大,占凋落物的自然消耗量的11.4%。
廖崇惠陈茂乾陈锦华
关键词:鼠妇潮虫种群分解作用等足目
中国南方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2
2006年
由于严重的人类干扰,全球热带森林面积迅速减少,现存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也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热带雨林能否恢复以及如何恢复是一个亟需回答但仍尚无定论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长期研究则尤为缺乏.利用中国南方热带北缘的极度退化光裸地,依恢复过程的不同阶段建立了3个集水区样地,即光裸地、桉林与阔叶混交林,并开展了45年的长期森林恢复实验.通过水、土、气、生等方面的定位观测研究证实:热带森林一经破坏很难自然恢复,但在人工辅助下,雨林是可以恢复的.人工辅助下的热带森林恢复必须克服两类阈值,一是极端物理条件阈值,包括高温、干旱与贫瘠;二是生物多样性水平与景观基底对植物种源与定居过程的限制阈值.人工辅助建立的阔叶混交林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与很强的生态系统功能,经45年的恢复后已具有热带季雨林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对热带森林的恢复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任海李志安申卫军余作岳彭少麟廖崇惠丁明懋邬建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
热带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次生演替和发展过程探讨被引量:80
1990年
在广东小良地区的桉林迹地上,对不同林龄的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的组成进行比较,探讨群落随林龄的增加而变化的过程。以多样性为基础,可将这里土壤动物群落的演替和发展分成3个阶段,即增长期、过渡期和稳定期。在林龄20多年后,群落发展可进入最后阶段。不同类群的演变程序:(1)湿生动物个体数逐渐增加,直至平稳;(2)昆虫中不稳定类群逐渐减少;(3)白蚁种群在增长期前段迅速增加,随后即在较低水平上受到控制;(4)蚯蚓在增长期后段才出现,并迅速成为优势类群。过渡期及其以前的蚯蚓种类主要为寒(虫宪)蚓属(Ocnerodrilus),稳定后为环毛蚓属(Pheretima)。
廖崇惠陈茂乾
关键词:土壤动物热带人工林次生演替
再论DG指数的性质与应用被引量:30
2009年
密度-类群指数(DG指数)是为研究复杂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而创建的,其理论基础是土壤动物群落中各类群互不干扰和互利的关系大于互相竞争的关系,因而公式中各类群是互相独立、互不影响的。DG指数自1990年建立以来,经作者及同行学者在不同地带、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级别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中运用,都获得良好的效果,能真实地反映群落的多样性状况,显示出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用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探讨DG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预期效果,结果显示,当群落间种数差和均匀度(J)差为正负相反的数值时,Shannon-Wiener指数与DG指数不一致。文中还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概念、性质及指数适用性进行了讨论,认为土壤动物群落在客观上不存在均匀的数量分布,把"均匀度"看作是多样性的重要指标是不适宜的。DG指数虽然没有直接包含许多信息,但能在广泛的情况下经得起检验,因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廖崇惠李健雄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
海南尖峰岭热带林土壤动物群落——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其气候因素被引量:82
2003年
对土壤原生动物、线虫和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等 3个部分 ,分别描述群落的季节变化 ,然后 ,综合分析气候因素对群落的影响。1原生动物群落的季节化表现为 :种数在 1、2月份最高 ,达 43、44种 ;个体数量则在 8月份和 1 2月份 ( 1 4万多和 1 2万多 /g.干土 )。 2线虫的种数也在 1月份最高 ,达 67种 ;个体数则在9月份 ( 83.3万 /m2 ) ;DG指数显示出有 9月份的大高峰 ( 1 9.9)和 1月份的小高峰 ( 1 9.7)。 3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幅度很大 :类群数的大高峰在 7月份 ( 31个 ) ,小高峰在 1 2月份 ( 1 7种 ) ;个体数量则在 6月份和 1 1月份 ( 5 .8万个和 1 .0 5万个 /m2 )。 4气温和地表温度对群落变化的影响较小 :对线虫的种数变化有显著负相关 ;对原生动物、大中型土壤动物种数变化也只有阶段性的相关。 5土壤含水量对群落变化的影响较大 :与原生动物丰度呈非常显著的相关 ( r=0 .896,df=1 0 ,r0 .0 1=0 .70 8) ;与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总个体数及 DG指数的影响则具有季节性差异 ,即在湿季呈显著的负相关。 6降水量年内和年间的变化均具很大的不稳定性 ,暴雨又是土壤动物 (除原生动物外 )灾难性的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变化是造成群落跳跃式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主要因素。
廖崇惠李健雄杨悦屏张振才
关键词:热带林土壤动物群落群落结构气候因素热带山地雨林
广东鹤山人工林蚯蚓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5
2005年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对鹤山3种人工林下蚯蚓群落连续调查约1a,比较不同林型蚯蚓群落结构以及季节和环境变化对蚯蚓群落的作用。结果表明1各林型内蚯蚓均以西土寒蚓(OcnerodrilusoccidentalisEisen)为最多,年龄构成以幼体为主。豆科林蚯蚓个体数最多,荷木林蚯蚓生物量最大。几乎所有蚯蚓种类的个体生物量都以荷木林为最大。23林型下,蚯蚓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步。蚯蚓个体数的季节变异针叶林>豆科林>荷木林,林型之间蚯蚓个体数以豆科林与针叶林差异最显著;蚯蚓生物量的季节变异豆科林>荷木林>针叶林,林型之间蚯蚓生物量荷木林与针叶林差异最显著。寒蚓个体数季节变化与总体的变化一致,但其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总体相反针叶林>荷木林>豆科林,说明蚯蚓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很可能受寒蚓以外的其他蚯蚓种类生物量变化的控制。3在一定范围内,蚯蚓个体数和蚯蚓生物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相关。土壤平均温度在20~22℃左右,蚯蚓个体数最高,土壤平均温在23~25℃左右时,蚯蚓生物量最高,各林型蚯蚓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最高时的土壤平均温度不同。降雨对蚯蚓群落的影响很大,对水分条件较差的豆科林和针叶林尤为明显。通常蚯蚓都是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时候生长和繁殖,土壤水分过多和过少,都不适宜。蚯蚓的繁殖,受降雨的影响,3种林型下蚯蚓繁殖期基本一致。
张卫信李健雄郭明昉廖崇惠
关键词:人工林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46
1997年
以鼎湖山为代表,研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比较了几种多样性测度的效果,由于Gower系数和作者1990年提出的DG指数都是基于各物种在群落中都有同等独立性,宜在不同群落间进行同种类比较的假设,因而对于复杂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测度可以获得比较贴切的结果。但DG指数可以为多个群落同时比较,计算也简单。其次比较了中亚热带的资料,表明南亚热带土壤动物具有的多样性和更多的热带成分,两地区的群落组成有巨大的差异。最后比较了森林在受不同程度保护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表明保护越好,群落的多样性越大,但在顶极的森林群落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也会变小。
廖崇惠李健雄黄海涛
关键词:森林动物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南亚热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