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右侧供肾移植中肾静脉吻合方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鼠右侧供。肾移植中肾静脉的最佳吻合方式。方法以SD大鼠作为同系大鼠肾移植模型的供、受鼠,取45只供鼠的双侧。肾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受鼠分为4组。A、B、C组受鼠各15只,均将右侧供肾移植于左侧肾窝,肾静脉的吻合方式分别采用端侧吻合、静脉搭桥、改进的端端吻合(供肾腔静脉近心端与受鼠。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扎供肾腔静脉远心端);对照组45只,均将左侧供肾移植于左侧肾窝,肾静脉的吻合方式采用传统的肾静脉端端吻合。对各组受鼠间的术中情况、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B组肾静脉吻合时间显著长于其他3组(P〈0.05),由此导致B组的供肾热缺血时间和受鼠手术耗时也较其他3组显著延长(P〈0.05)。而A组和C组与对照组间的肾静脉吻合时间、供肾热缺血时间及受鼠手术耗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C组手术成功率(93.3%)与对照组(86.7%)相当(P〉0.05),均显著高于A组(53.3%)和B组(53.3%)(P〈0.05)。C组与对照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相当。结论大鼠右侧供肾移植中,截取部分腔静脉作为供肾静脉的一部分,将其近心端与受鼠肾静脉行端端吻合,并结扎其远心端,这种肾静脉的吻合方式可行性高,既高效又经济。
- 邓新军刘永光郭颖李民岳良升范礼佩陈桦张建强魏亚非何敏毅赵明
- 关键词:肾移植动物
-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PD-L1在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例正常肾移植受者作为两个病例组,另外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三组人群的外周血,运用流式细胞染色技术检测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淋巴细胞群中CD3+PD-L1+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肾移植受者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01),且正常肾移植受者组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淋巴细胞群中CD3-PD-L1+比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组和正常肾移植受者组中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P<0.05),但维持性血液透析组与正常肾移植受者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L1在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了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形成及正常肾移植受者免疫耐受的维持。
- 魏亚非刘永光郭颖张建强顾冬生赵明
- 关键词:肾移植肾透析淋巴细胞PD-L1
- 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反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被引量:1
- 2013年
- 背景:目前,肾移植病理学检查仍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肾移植程序性活检在中国尚难以普及,且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诸多原因,使患者慢性排斥反应早期因未及时发现而错失治疗时机。目的:观察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大鼠血浆中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水平。方法:实验以正常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正常雄性SD大鼠为受体进行肾移植。移植后分为慢性排斥反应组和正常肾移植组。慢性排斥反应组受体于移植前3d起,每日给予腹腔注射环孢素A微乳化剂2mg/kg,正常肾移植组则每日给予环孢素A微乳化剂腹腔注射5mg/kg。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6,8,10,12周,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移植前1周相比,正常肾移植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移植后第4,6周,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肾移植组(P<0.01),而在8,10,12周低于正常肾移植组(P<0.01)。慢性排斥反应组血浆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0.01)。结果证实,大鼠肾移植后出现慢性排斥反应时,血浆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下调。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变化与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可为肾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 黄金球张建强胡建敏陈传宝胡玉香陈桦李留洋范礼佩赵明
- 关键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环孢素AWISTAR大鼠腹腔注射
- 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中外周血清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的意义探讨
- 背景与目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器官移植领域,组织配型技术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肾移植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法,且人/肾存活率得到逐年升高,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
- 张建强
- 关键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
- 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被引量:5
- 2012年
- 背景: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环孢素A转换成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对慢性移植肾肾病有一定疗效。目的:探讨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患者57例,诊断前均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然后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成两组:环孢素A组(n=27),继续采用原方案治疗;他克莫司+雷公藤多甙片组(n=30),环孢素A切换成他克莫司的同时再联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与结论:转换后3,6个月两组间血肌酐、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3个月与6个月的血肌酐、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天冬酸氨基转换酶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他克莫司+雷公藤多甙片组震颤发生率较环孢素A组高(P<0.05),但高血压、多毛症、血糖升高、牙龈增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5)。结果表明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联合雷公藤多甙片的治疗方案对慢性移植肾肾病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能好,有助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 张建强魏亚非胡建敏陈桦李留洋李民赵明
- 关键词:他克莫司环孢素A雷公藤多甙片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移植
- 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KMT2D通过IL--6促进前列腺癌发展及机制研究
- 张建强
- 肾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Treg/Th17平衡的变化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处于不同免疫状态时外周血Treg/Th17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52例肾移植术后患者,根据其免疫状态不同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感染组和正常组。采集3组人群的外周血,运用流式细胞染色技术检测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和Th17细胞,分别计算出两者占CD3+CD8-T淋巴细胞(相当于CD4+T细胞)的比例,并计算出Treg/Th17比值。结果 Treg在感染组中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和急性排斥反应组(P<0.05),且正常组亦高于急性排斥反应组(P<0.05)。Th17在急性排斥反应组中比例高于正常组(P<0.01)和感染组(P<0.001),且正常组亦高于感染组(P<0.001)。Treg/Th17在感染组中比值高于正常组(P<0.001)和急性排斥反应组(P<0.001),且正常组亦高于急性排斥反应组(P<0.001)。结论 Treg/Th17平衡在肾移植受者处于不同免疫状态时表现不同,这种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患者术后的免疫状态,指导临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魏亚非刘永光郭颖顾冬生张建强邓新军赵明
- 关键词:肾移植免疫状态TREGTH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