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翔 作品数:66 被引量:651 H指数:17 供职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云南省农业生长季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2023年 云南省是中国典型的湿润型雨养农业区,农业发展受热量资源变化影响显著。然而,当前对湿润型雨养农业区热量资源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对区域内不同海拔梯度下各界限温度的积温研究仍有待深入。本研究基于云南省27个气象站近5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检验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生长季≥0℃、≥10℃及≥20℃积温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各积温的周期演变特征与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0年,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的各类积温均表现出稳定增加的趋势,峰值都出现在近5年,谷值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2)除滇中城市群区域内呈现出显著性增温现象之外,不同海拔地区的各类积温呈现出高海拔地区增温趋势高于低海拔地区的特征。(3)在海拔因素、城市热岛效应和气候变暖的协同影响下,云南省气温增长多发生在≥10℃的天数上,≥20℃积温在不同海拔地区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极大,增温趋势显著大于0℃积温和10℃积温。(4)不同海拔地区各类积温都存在15~25 a和40~50 a两个变化周期,且各类积温基本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突变点,即各类积温在近20 a的增温趋势得到显著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农业气象分析提供相对客观的农业热量资源依据,并为雨养农业区现代化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李涛辉 张文翔 吕爱锋 刘永毫关键词:雨养农业区 积温 海拔梯度 山区河谷-水系演化及环境效应研究——以金沙江为例 被引量:7 2013年 随着河流地貌学研究的深入,河谷-水系演化及环境效应成为了国內外重要研究领域。首先对河谷-水系演化及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内外进展进行回顾与前瞻。金沙江可谓是山区河谷-水系演化的典型代表,以金沙江河谷-水系演化及环境效应研究为例,认为:河谷-水系变迁及环境效应实质上是区域性陆地地表环境演变的过程,也是深切河谷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演变形式,是中外地学研究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立足于基于区域自然地理背景的河流地貌学研究,以河流地貌学为主进行自然和人文的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拓展性研究,系统全面地从地质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分析研究山区河谷-水系及环境效应得到机理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将构造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层状地貌、河谷沉积等综合系统研究,将长时间尺度河谷-水系演化与现代地理过程、格局、特征、效应相结合,既揭示山区河谷-水系发育史,又构建现代河谷地域系统高梯度效应框架体系,突显流域系统演化和系统论的理论与应用,可促进河流地貌学的进一步创新,以及大江流域水系与河谷地貌的应用研究。 明庆忠 潘保田 苏怀 高红山 张文翔 董铭 史正涛关键词:环境效应 河流地貌学 金沙江 云南小中甸盆地湖相沉积记录的最近5次Heinrich事件 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对小中甸盆地厚15.3m的湖相沉积进行系统的粒度、孢粉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合14C年代测定,发现小中甸盆地在最近40ka以来经历了5次湖泊收缩事件,其形成年代可以同北大西洋的Heinrich事件H0-H4逐一对比,指示西南季风不仅在其水汽源区,而且在其控制的内陆腹地对最近40ka以来的Heinrich事件都存在敏感的响应。与在水汽源区所表现不同的是,Heinrich事件在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干旱。通过与西南季风水汽源地之一的阿拉伯海深海沉积记录和格陵兰冰芯记录进一步对比发现,小中甸盆地仅对千年尺度的Heinrich冷事件信号敏感而对D/O(Dansgaard-Oescher)暖事件缺乏明显记录,这与阿拉伯海的响应模式有较大差异。分析周边环流形势认为,冰期青藏高原对西南季风"抽吸"作用的减弱是造成小中甸盆地D/O暖信号记录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明庆忠 苏怀 史正涛 董铭 张文翔关键词:西南季风 HEINRICH事件 新疆伊犁盆地黄土古气候记录与Heinrich事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9 2015年 伊犁盆地作为中国黄土高原与欧洲黄土区的过渡区域,其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对于揭示全球气候驱动及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伊犁盆地塔勒德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低频磁化率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讨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古气候指标变化特征及记录的全球气候突变事件.结果表明:古土壤层中粒径<10μm颗粒物含量明显高于黄土层,与之相反的是古土壤层中的低频磁化率、Zr/Rb值和元素Ti含量均小于黄土层,且元素Ti含量与Zr/Rb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古气候代用指标清晰的记录了6次Heinrich(H)事件及Younger Drays(YD)事件,但YD事件、H1、H2、H5和H6事件变幅较H3和H4事件显著,古气候指标与格陵兰冰芯δ18O、季风区李家塬粒度和洛川、西峰及环县Zr/Rb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记录的气候事件较李家塬、洛川、西峰更为显著.结合已有研究说明,Heinrich和D-O旋回等气候事件是由西风区向季风区传递的,MIS3阶段温度的升高和常年受西风的影响是造成塔勒德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张文翔 史正涛 刘勇 苏怀 牛洁关键词:黄土沉积 伊犁盆地 黄土高原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32 2007年 通过对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的对比,结合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多种粒度参数分析,详细讨论了研究剖面形成过程中物质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所反映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了湖泊水位的相对变化.在距今约38.2 ka BP(14-C年代,未校正.下同)左右,沉积记录指示古湖泊的范围和水位已达到剖面位置,之后湖泊继续扩张、水位波动上升;在距今约35.5 ka BP,粒径有一突然变细又变粗的过程,可能为一次较快速的湖面波动;在距今约35.5 ~ 33.3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值低,揭示湖泊水位较低.距今约33.3 ~ 27.1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细,碳酸盐含量较前一阶段高,表明此阶段湖泊水位相对较深,但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也记录了三次较明显的湖泊快速但短暂的退缩过程;在距今约29.7~28.3 ka BP,沉积物颗粒最细,指示了此时期可能为湖泊水位最高期.从距今约27.1 ka BP开始,沉积积物颗粒明显变粗,揭示湖泊进入到退缩期,距今约18.1 ka BP,粒度指标的变化和上层的盐壳指示湖泊进入快速盐化阶段,之后湖泊退出剖面所在的位置,此后研究区湖泊水位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雷国良 张虎才 张文翔 常凤琴 樊红芳 杨明生 陈玥 牛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贝壳堤 粒度特征 沉积环境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灾害监测研究可视化分析(2000~2019) 2020年 为了解当前灾害监测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热点,对近20年中国灾害监测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文量总体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且表现出日益紧密的学科交叉性;研究主要围绕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滑坡、山洪、矿区等地质、工程灾害展开,逐渐形成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及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工程地质监测与防治、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等5个研究团队. 刘甜甜 张文翔 武慧敏 范磊关键词:CITESPACE 灾害监测 科学知识图谱 滇中高原湖泊湖滨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湖滨带是地球化学元素循环高度活跃且极易受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地带。文章通过对滇中湖泊杞麓湖湖滨带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的分析,结合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杞麓湖湖滨带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1.97、1.79、1.01 g/kg。雨季土壤TOC、TN含量低于旱季,在湖滨带结构上均呈现水向带>消落带>陆向带的特征,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TP时空差异不显著。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23.08、41.38、2.10,表明湖滨带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较慢,释放有效磷的潜力大,植物生长易受到氮的限制,而磷的高含量将影响杞麓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容重、含水率和黏土含量通过改变其C、N、P含量,进而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杨坤武 尹鹏飞 尹继清 熊静 贾雨欣 张文翔关键词:湖滨带 西双版纳不同森林类型凋落叶与土壤碳氮变化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通过对西双版纳原始林、次生林和橡胶林土壤和凋落叶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间的变化特征研究,探讨林型变化下生态系统中生物化学计量比值的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土壤和凋落物氮对C/N值的影响要高于碳。西双版纳土地利用类型决定了土壤和凋落叶的碳氮含量,原始林SOC含量最高,橡胶林初产期(10 a)最低,而STN含量总体上橡胶林要高于原始林和次生林,不同树龄橡胶林土壤氮含量随林龄增加和割胶的进行发生了流失。不同林型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凋落物碳氮比(C/N)的差异性显著,而土壤碳氮比、凋落物碳氮含量与林型相关性较弱。SOC、STN含量与凋落叶碳氮含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土壤碳氮主要来自凋落物分解后养分的循环过程。 卢同平 张文翔 牛洁 林永静 武梦娟关键词:不同林型 土壤 凋落叶 氮流失 金沙江河谷——水系演化的崩滑外动力作用研究 被引量:7 2013年 在进一步研究金沙江河谷——水系发育的构造——气候机理基础上,认识到:山区深切河谷中普遍存在着大型堰塞现象: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和地震频发及大暴雨等,在山高谷深的金沙江河谷中导致大型滑坡、崩塌或其他形式的外动力作用等,阻塞河谷水流,形成河谷堰塞湖,在堰塞体上游河谷形成静水沉积;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堰塞坝溃决,在其下河谷中形成更大更急水流,加速河谷下切速率与深度,导致更大地形高差;新一轮新构造运动强烈和地震及大暴雨等,导致新一轮大型滑坡、崩塌等,形成新一轮河谷堰塞湖……如此多次重复,逐步加快与促进金沙江河谷——水系向现代形态演化,从而构成了金沙江河谷——水系演化的一种外力动力作用。这一认识对进一步研究山区深切河谷——水系形成与演化、工程建设选址评估和进行灾害防治等有普遍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明庆忠 潘保田 苏怀 高红山 张文翔 董铭 史正涛关键词:金沙江 气候变化背景下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区与受水区降水丰枯遭遇分析 被引量:4 2022年 基于历史实测降水数据与全球气候模型预估数据,使用Morlet小波方法分析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区与受水区降水序列的周期变化和未来的降水趋势。同时,采用Copula函数计算历史时期(1960—2021年)与未来时期(2022—2100年)水源区与受水区降水丰枯异步或丰枯同步的概率。结果表明:1960—2021年降水序列存在26~39 a、18~25 a、4~7 a的3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2022—2100年降水序列存在38~55 a、18~30 a、5~12 a的3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降水量呈现“多—少—多”的循环交替,预计未来10~20 a将持续处于降水较多的时期;过去62 a,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丰枯异步频率36.4%,同期丰水年频率为25.3%,同期枯水年频率小于30%,水源区和受水区具有水量互补的引水条件,两区域之间存在着水量补偿特征;与历史丰枯遭遇对比,未来降水量丰枯同步频率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丰枯异步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枯和源枯受丰的频率减少,未来有利于调水的降水丰枯组合概率平均增加3.75%;在近、中、远期预估中,从SSP1-2.6情景过渡到SSP5-8.5情景,SSP5-8.5情景下降水量丰枯异步频率比SSP1-2.6情景大,说明水源区与受水区的降水区域差异变大,降水时空差异更加显著。通过对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区与受水区降水量丰枯遭遇的综合分析、定量评估和模拟预测,为滇中引水工程水资源调度协同一体化提供数据支撑及参考依据。 何静 吕爱锋 张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