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荣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包产到户
  • 2篇人民公社
  • 2篇农民
  • 2篇公社
  • 1篇因果
  • 1篇中国史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人民
  • 1篇人民公社时期
  • 1篇日记
  • 1篇社会基层
  • 1篇社会心理分析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理论
  • 1篇实践逻辑
  • 1篇书记
  • 1篇农村
  • 1篇农村政策执行
  • 1篇农民选择
  • 1篇农民主体

机构

  • 4篇北京市委党校
  • 2篇中共中央党校

作者

  • 6篇张海荣

传媒

  • 4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理论学刊
  • 1篇当代中国史研...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选择包产到户的社会心理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普遍倾心于土地包产到户。究其原因,除了良好的经济绩效外,这一制度还具备潜在的心理调节功能。具体地讲,在高度集中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包产到户一方面矫正了合作化后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较为扭曲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赋予了农民某种程度的"身心自由",起到了类似社会"减压器"的作用。
张海荣
关键词:农民包产到户社会心理分析
富有研究价值的乡村记录——一位大队书记的工作日记被引量:2
2010年
张海荣
关键词:工作日记乡村书记中国史研究社会基层
人民公社时期县社干部农村政策执行中“变通”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地区包产到户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08年
人民公社时期,县社干部往往采取多种策略,冒着被整肃的风险,与广大农民一起对不合实际的农村政策进行了"变通"。这种"变通"始终不断,探究原委,笔者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主要动因;费力不讨好、常常被问责是社会心理因素;人情世故的复杂以及升迁机会的渺茫是个中细故;极富特点的个性性征是软动力之一。
张海荣
关键词: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策执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变迁的历史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的不断沉浮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传统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变迁。
张海荣
关键词:包产到户历史分析
人民公社解体再探--基于农民主体地位与基层实践逻辑的考察被引量:8
2009年
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在新中国工业化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最终还是解体了。对此,若从农民主体地位与基层实践逻辑视角进行考察,笔者认为:公社制度下的农民,对缺乏经济基础与人文支撑的"道理说教"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由于公社体制存在先天性缺陷,农民借此常常对抗公社制度;当广大乡村难于落实不合实际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基层干部不能达到政策所要求的现代行政水准时,基层"变通"公社制度也就在所难免。
张海荣
关键词:人民公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缺失的多维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及相应的重大决策对社会的发展变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兴起,但最终都沉寂下去。究其原因,从理论角度分析,包产到户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相应的支撑;从经济角度分析,包产到户“有悖”于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从领导决策因素分析,包产到户没能取得全党特别是最高决策者的认同。
张海荣
关键词: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社会主义理论农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