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莉

作品数:5 被引量:96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有机碳
  • 2篇玉米
  • 2篇湿地
  • 2篇夏玉米
  • 2篇轮耕
  • 2篇红树
  • 2篇红树林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田
  • 1篇叶片
  • 1篇叶片衰老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玉米田
  • 1篇深耕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湿地土壤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库

机构

  • 5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张莉
  • 3篇付国占
  • 3篇焦念元
  • 2篇郭志华
  • 2篇李志勇
  • 2篇张洋洋
  • 1篇文菀玉
  • 1篇李友军
  • 1篇张权
  • 1篇郭彦茹
  • 1篇郭菊兰
  • 1篇曹萌
  • 1篇李潮海
  • 1篇杨秀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玉米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红树林湿地碳储量及碳汇研究进展被引量:60
2013年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潮间带的特殊的湿地森林,在防风固田、促进淤泥沉积、抵御海啸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和保护海岸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全球约有红树林152000km2,占陆地森林面积的0.4%,我国约有230km2.热带红树林湿地的碳储量平均高达1023Mg C·hm-2,全球红树林湿地的碳汇能力在0.18~0.228Pg C·a-1.影响红树林碳储量和碳汇能力的主要因子除了植物种类组成以外,气温、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土壤理化性质、大气CO2浓度及人类干扰等均有着重要作用.红树林湿地碳储量、碳汇能力的研究方法以实测法为基础,包括异速方程、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等.研究红树林湿地碳储量及碳汇能力,有利于深入认识红树林湿地碳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张莉郭志华李志勇
关键词:红树林碳储量
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pH的关系被引量:23
2014年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研究我国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离文昌河河口和海洋的距离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及土壤有机碳与pH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取样区域内,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分布深;近河口各样地土壤pH为4.9~6.2,远河口各样地土壤pH为7.9~8.5;近河口红树林土壤厚度在85 cm以上,取样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1±1.08)^(66.2±5.17)g·kg-1,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60~70 cm处有机碳含量达到最高;在水平方向上,近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0~80 cm)随离海洋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近海、中间、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依次为(36.76±3.04),(35.12±3.78)和(17.20±1.56)g·kg-1;近河口红树林近海和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差异显著(P<0.05);近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与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和帕劳地区的红树林一致;远河口红树林湿地土壤平均厚度约60 cm,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为(8.35±0.94)^(38.3±2.53)g·kg-1,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且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双峰递减型,在40 cm处有另一峰值;在水平方向上,远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0~60 cm)随离海洋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远河口红树林在近海、中间、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为22.12±2.57,14.83±1.01和13.18±1.20 g·kg-1,且近海和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pH均显著负相关(P<0.05),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郭志华张莉郭彦茹文菀玉曹萌郭菊兰李志勇
关键词:红树林土壤PH
轮耕对夏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常规耕作(3C)、1年深翻+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对活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以及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后降,开花期达到峰值。与常规耕作相比,深翻能够显著提高0~4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平均提高2.33%、4.54%和3.82%。不同耕作处理间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以3DP处理最高、2DPC处理次之,两者均显著高于3C处理。从土壤空间角度看,3DP处理和2DPC处理能够有效延缓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降低速度,促进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均匀分布。但从生态效益和节本增效的角度出发,连读多年常规耕作后,秸秆还田条件下,隔一年深翻既能增强土壤碳汇能力,又可改善大气环境,是适合该地区的耕作方式。
张莉张洋洋付国占焦念元梁超贺杨秀
关键词:轮耕夏玉米田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轮耕对冬小麦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解轮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和分析了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连续3年常规耕作(3C)、1年深翻+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处理的冬小麦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深翻均可提高0~40cm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中秸秆还田后平均增幅分别为24.92%、9.20%、6.66%和11.04%,经深翻处理后平均增幅分别为5.33%、6.26%、2.02%和3.4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处理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2DPC和3DP处理相对3C处理20~40cm土层4种土壤酶活性降低幅度较小。秸秆还田配合2DPC、3DP土壤耕作处理不仅能提高酶活性,也有利于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张莉李友军付国占焦念元张洋洋
关键词:轮耕小麦生育期土壤酶
隔年深耕对夏玉米花后叶片衰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区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隔年深耕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叶片各生育期SOD、POD活性,且MDA含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维持了叶片后期较高的生理功能,最终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与隔年深耕相结合时产量高于其他处理,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张权张莉焦念元李潮海付国占
关键词:夏玉米子粒产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