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志伟

作品数:61 被引量:141H指数:6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病毒
  • 17篇细胞
  • 12篇患儿
  • 10篇麻疹
  • 9篇乙型
  • 9篇轮状
  • 9篇轮状病毒
  • 8篇巨细胞
  • 8篇儿童
  • 8篇肝炎
  • 8篇病毒感染
  • 7篇婴儿
  • 7篇巨细胞病毒
  • 7篇腹泻
  • 6篇乳鼠
  • 6篇小儿
  • 6篇疗效
  • 5篇乙型脑炎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机构

  • 40篇温州医学院附...
  • 19篇温州医学院
  • 7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61篇徐志伟
  • 51篇陈益平
  • 25篇狄军波
  • 23篇石海矾
  • 17篇汪洪姣
  • 14篇陈均亚
  • 10篇卢朝升
  • 7篇张桂莲
  • 7篇陈一华
  • 4篇方周溪
  • 4篇陈永平
  • 4篇林振浪
  • 4篇林海龙
  • 4篇汪洪娇
  • 3篇李孟荣
  • 3篇林锦
  • 3篇李素华
  • 2篇陈晓林
  • 2篇李伟
  • 2篇林慧君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药理...
  • 4篇实用儿科临床...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中国实用儿科...
  • 3篇温州医学院学...
  • 3篇中国小儿急救...
  • 3篇中华临床感染...
  • 2篇临床荟萃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浙江医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2006年浙...
  • 2篇2006年浙...
  • 2篇2005年浙...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河南诊断与治...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临床医学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6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19例分析被引量:2
1998年
为了解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NVAP)的发病率与有关发病因素、现将我院新生儿科近年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62例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
徐志伟
关键词:肺炎新生儿肺炎病例分析呼吸机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的瘦素与Ⅰ型胶原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影响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及其对瘦素与Ⅰ型胶原蛋白分泌的变化。方法:HSC以1×105/mL浓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100μL,进行以下实验分组:NACⅠ、Ⅱ、Ⅲ组,加入NAC使得各组培养液中NAC浓度分别是10、20、40mmol/L;加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培养48h终止后吸取上清液-20℃冰冻保存,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瘦素与Ⅰ型胶原蛋白水平;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NACⅢ组平均吸光度低于NACⅠ组和对照组(P<0.05);NACⅡ、Ⅲ组其HSC培养上清液瘦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AC各组Ⅰ型胶原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HSC在NAC作用下增殖减少;瘦素与Ⅰ型胶原蛋白分泌受到抑制,这可能是NAC抗纤维化的机理之一。
陈益平汪洪娇徐志伟陈均亚石海矾狄军波李素华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N-乙酰半胱氨酸瘦素胶原蛋白
嗜酸乳杆菌对感染人轮状病毒乳鼠保护作用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人轮状病毒(HRV)对乳鼠的损害,及嗜酸乳杆菌干预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乳鼠分正常对照组(A组),轮状病毒感染组(B组),嗜酸乳杆菌预处理组(C组),嗜酸乳杆菌治疗组(D组)。后三组喂服HRV Wa株,C、D组另喂服嗜酸乳杆菌,观察各组大便情况、体重变化、排毒时间。病毒感染后第四天随机处死各组8只乳鼠,取小肠标本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1.乳鼠在HRV感染后第二天出现腹泻。B组重型腹泻率显著高于C组和D组;B、C、D组体重增长落后于A组,P均<0.01;B组腹泻天数和RV阳性天数显著大于C组和D组,P均<0.01。2.B组绒毛脱落,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C、D组绒毛完整,炎症细胞少。3.B组微绒毛肿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D组微绒毛整齐、间质中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结论 1.乳鼠感染HRV后皆出现症状及肠损害。2.嗜酸乳杆菌能改善感染HRV乳鼠症状,减轻小肠组织损伤,增加浆细胞生成。
石海矾李孟荣陈益平徐志伟狄军波
关键词:人轮状病毒嗜酸乳杆菌小鼠腹泻
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麻疹并发重症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炎是麻疹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病情重,病死率高,往往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机械通气治疗,但对于重症ARDS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活性严重受抑,肺部实变重,气道阻力高,在呼吸机参数相当...
狄军波陈益平石海矾张桂莲陈一华徐志伟
关键词:麻疹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文献传递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Smac及细胞色素cmRNA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动态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Smac/DIABLO及细胞色素c(cyt—c)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并设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RT—PCR法测定大鼠肝脏凋亡指标Smac/DIABLO和cyt—cmRNA表达情况。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中Smac/DIABLO及cyh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F值为4.345、14.821、47.565、42.178、62.961,P值均〈0.05)。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肝组织中的Smac/DIABLO和cyt—cmRNA表达在48h最高,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的峰值略微前移,在24h最高。结论Smac/DIABLO及cyt—CmRNA的表达随着急性肝衰竭的进程而波动,可以较好地判断肝细胞凋亡情况。
汪洪姣徐志伟陈均亚林海龙陈益平陈永平
关键词:细胞色素C类肝细胞移植微囊化肝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
2010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血浆中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感染乙型肝炎儿童,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0例(携带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25例(轻度组),慢性乙型肝炎中度22例(中度组),另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二聚体、vWF水平。并测定治疗1个月后轻、中度组患儿上述指标。结果D二聚体:携带组[(0.30±0.05)mg/L]与对照组[(0.29±0.06)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0.90±0.22)ms/L]〉轻度组[(0.64±0.11)mg/L]〉携带组(P〈0.01)。vWF:中度组[(184.83±34.23)mg/L]〉轻度组[(160.58±27.51)ms/L]〉携带组[(134.40±15.42)mg/L]〉对照组[(116.01±13.37)mg/L](P〈0.05或〈0.01)。治疗后轻、中度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9±0.05)、(0.31±0.06)mg/L,vWF水平分别为(131.33±13.00)、(147.70±29.59)mg/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D二聚体、vWF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功能损伤程度,是反映肝脏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指标。
石海矾陈益平狄军波徐志伟
关键词:儿童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检测的意义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患儿脑脊液 (CSF)、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脑 4 4例患儿极期、恢复期脑脊液及血清NSE含量变化。结果 乙脑患儿血清、脑脊液中NSE含量在极期、恢复期显著增高 (P均 <0 .0 1) ,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P <0 .0 5 ) ,血清与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含量高度相关 (P <0 .0 1)。
徐志伟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脑炎乙型流行性
温州地区10年来麻疹流行情况分析
2001年
陈益平汪洪姣徐志伟林慧君张桂莲陈一华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发病率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检测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 6例乙脑极期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结果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极期体液免疫反应亢进 。
徐志伟陈益平卢朝升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外周血B淋巴细胞NK细胞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观察
2009年
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I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汪洪姣徐志伟陈均亚林海龙陈益平陈永平
关键词: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移植微囊化肝细胞细胞培养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