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君利

作品数:85 被引量:336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天文地球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6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0篇疼痛
  • 13篇病理
  • 12篇信号
  • 12篇神经病
  • 12篇神经病理
  • 12篇病理性
  • 11篇激酶
  • 10篇蛋白
  • 10篇神经病理性
  • 8篇痛觉
  • 8篇麻醉
  • 8篇脊髓
  • 7篇信号调节
  • 7篇神经痛
  • 7篇受体
  • 7篇腹侧
  • 7篇腹侧被盖区
  • 7篇被盖
  • 6篇细胞
  • 6篇芬太尼

机构

  • 32篇徐州医学院
  • 19篇徐州医学院附...
  • 15篇江苏省麻醉学...
  • 15篇徐州医科大学
  • 13篇江苏省麻醉医...
  • 6篇吉林大学第一...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6篇天津市第三中...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宁波市微循环...
  • 1篇长治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四...
  • 1篇南通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78篇曹君利
  • 25篇曾因明
  • 10篇张励才
  • 9篇张红星
  • 7篇刘功俭
  • 6篇潘志强
  • 6篇宋雪松
  • 6篇高宝柱
  • 6篇郑宝森
  • 6篇赵军
  • 5篇刘鹤
  • 5篇何建华
  • 5篇徐艳冰
  • 4篇杨俊霞
  • 4篇邵翠杰
  • 4篇张飞娥
  • 3篇郝凌云
  • 3篇杜宝东
  • 3篇殷悦
  • 3篇王志萍

传媒

  • 12篇国际麻醉学与...
  • 8篇中华麻醉学杂...
  • 8篇中国药理学通...
  • 8篇徐州医学院学...
  • 7篇中国疼痛医学...
  • 6篇生理学报
  • 2篇生理科学进展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药学进展
  • 1篇南通医学院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国外医学(麻...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4篇2005
  • 5篇2004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切口痛大鼠胃体胃动素水平的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切口痛大鼠胃体胃动素水平的变化。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6~8周龄,体重180~2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42):生理盐水组(Ns组)和切口痛组(P组)。P组行右足跖肌切口以制备切口病模型。2组随机取6只大鼠,于术前24h(To)、术后1h(T1)、6h(T2)、24h(T1)、48h(T4)、72h(T5)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反应潜伏期(TWL),并于上述各时点分别随机取6只大鼠,断头处死,均取胃体粘膜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胃动素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P组T1~T4时MWT、TWL和胃体胃动素水平降低(P〈0.05),rrn、B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时比较,P组MWT、TwL和胃体胃动素水平T1~T4时降低,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P组MWT、TWL和胃体胃动素水平T3~T5时升高(P〈0.05);P组MWT、TWL和胃体胃动素水平T3~T5时逐渐升高(P〈0.05)。P组胃体胃动素水平与MWT、TWL均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9597、0.9231,P〈0.01)。结论切口痛大鼠胃体胃动素水平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与切口痛程度呈正相关。
张瑜赵军高宝柱郑宝森曹君利
关键词:促胃动素
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被引量:2
2019年
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神经精神领域的发展为寻找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客观诊断指标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介绍当前fMRI在POCD领域的应用情况,为今后的探索与实践提供支持。文章概述了fMRI及其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分析fMRI用于POCD的理论可行性及技术优势,列举现有研究成果,探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应用不断深入、联合研究更多开展,有理由相信,fMRI对于POCD的预测、诊断价值会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得以凸显。
孙清纯丁可张振峰韩园曹君利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B受体信号参与不同水平伤害性感受的调制被引量:1
2008年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BDNF支持了发育期间一些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生长与生存。BDNF是成年突触可塑性的一种重要调质。外周炎症、神经离断、神经损伤及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内的多种疼痛均能改变神经系统内BDNF的表达。BDNF通过与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B(receptior tyrosine kinase,TrkB)受体结合,从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发挥效应,在不同水平伤害性信息的调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阮加萍曹君利吴鹏曾因明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B
GABA_A受体与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调制
2000年
在脊髓背角存在着大量的GABA递质/受体系统,它们参与了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调制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为痛觉生理及临床镇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曹君利
关键词:GABAA受体脊髓背角伤害性信息
M_5受体参与激活吗啡奖赏大鼠腹侧背盖区nNOS表达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研究不同毒蕈碱受体亚型 (M4,M5)对吗啡诱发大鼠奖赏效应的影响 ,同时观察腹侧背盖区 (ventraltegmentalarea ,VTA)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的变化。方法 实验通过侧脑室置管给药 ,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条件位置偏爱 (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CPP)程序 ,研究M4,M5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干预下吗啡的奖赏行为 ,以及VTA内nNOS表达情况。结果 吗啡 (5mg·kg-1)皮下注射 ,可以建立起稳定的大鼠对伴吗啡环境的位置偏爱 ,同时VTA内nNOS阳性神经元表达也显著增加。而M5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M5 AS) (2nmol)侧脑室预注射则可阻断吗啡诱发CPP的形成 ,同时也显著减少VTA内nNOS表达。在吗啡诱发的CPP形成后 ,侧脑室单次注射M5 AS(2nmol)也可以逆转大鼠对伴吗啡环境的位置偏爱 ,同时也明显减少VTA内nNOS表达。相比之下 ,M4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M4 AS)对吗啡诱发的CPP形成以及VTA内nNOS表达的影响均不明显。实验前后所有大鼠的运动活性并未发生显著改变 ,可排除运动活性对实验的影响。结论 M5毒蕈碱受体在大鼠吗啡诱发的条件位置偏爱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M5毒蕈碱受体可能是通过激活大鼠VTA内nNOS的表达 ,参与调控吗啡奖赏效应的。
康定鑫顾钧曹君利周文华杨国栋曾因明
关键词:吗啡毒蕈碱受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条件位置偏爱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鞘内注射SB203580的镇痛作用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鞘内注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 SB203580的镇痛作用,探讨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雄性 SD大鼠,体重220-250 g,建立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疼痛模型,第一部分 40只CCI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SB0.1μg组、SB0.5μg组、SB2.5μg组和SB5μg组,(n=8),CCI后7 d,鞘内注射2%二甲基亚砜或不同剂量的SB203580(0.1、0.5、2.5、5μg)10μl,在给药前和给药后0.5、3、6、12、24 h用 von Frey丝测定大鼠术侧后爪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另外3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n=6):Sham 组、CCI组、DMSO组、SB0.1、0.5、5μg组,CCI后7 d鞘内注射相应剂量SB203580 10μl,给药后6h取L4,5 脊髓,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背角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的表达。结果 CCI后大鼠产生了机械痛敏,鞘内注射SB203580剂量依赖性地提高了MWT。CCI后脊髓背角 pCREB阳性神经元增加,鞘内注射SB 0.5、5μg抑制了CCI引起的脊髓背角pCREB表达增加(P< 0.01)。结论鞘内注射SB203580能减轻CCI引起的痛敏,抑制脊髓背角CREB的磷酸化,p38MAPK 信号通路参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张飞娥张励才贾晋太徐美蓉曹君利宋学军曾因明
关键词:神经痛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注射
心内直视手术灌注对冠脉血流量及ST段的影响
2003年
目的:观察分析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灌注对冠脉血流量及ST段缺血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I-Ⅱ级冠心病(CHD)20例,年龄(9.8±3.3)岁,体重(26.9±4.5)kg,灌注量100 ml/kg,大剂量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测量心肺转流插入冠状静脉管后1、5、10、15、20、25分钟的每分钟体外灌注流量,冠脉血流量,记录心电图和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肛温(℃)亦同步取样观察血流酸碱气体分析及血浆电解质变化。结果:冠脉血流量在插冠管后1分钟是灌注流量的8%,5分钟后是6.6%以上。ST段在插冠管后1分钟正常,5分钟至20分钟明显上抬或下移,25分钟恢复正常。各时项MAP、CVP,肛温稳定。血液酸碱气体分析,血浆电解质正常范围,灌注流量与ST段无明显相关(P>0.05),冠脉流量与ST段有明显相关(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灌注流量稳定,冠脉血流量占灌注流量的6.5%以上。ST段缺血改变主要是手术操作,按压心脏,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局部阻塞,心肌顿时缺血所致,只要手术操作熟练完全可以避免。
丁伟曾因明曹君利颜学军孙雪梅马正良刘金东
关键词:心内直视手术冠脉血流量ST段改变心脏不停跳
脊髓背角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参与神经病理痛大鼠痛觉早期形成过程
目的:观察在坐骨神经结扎(CCI)神经病理痛形成过程中持续应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U0126或ERK 1/2的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探讨ERK激活在慢性神经病理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行鞘内置管,随机分成假手术...
徐艳冰宋雪松曹君利何建华张励才曾因明
关键词:神经病理痛ER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文献传递
吗啡耐受增加福尔马林致痛大鼠Fos和NADPH—d阳性神经元的表达
运用 Fos 免疫组织化学、NADPH-d 组织化学及 Fos/NADPH-d 双标技术,研究吗啡耐受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 Fos、NADPH-d 阳性及 Fos/NADPH-d 双标神经元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非吗...
曹君利曾因明张励才段世明
关键词:福尔马林致痛NADPHFOS吗啡耐受阳性神经元
文献传递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对慢性压迫损伤大鼠痛觉过敏的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中的作用。方法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5%二甲基亚砜(DMSO)(S组)、CCI+5%DMSO(C组)、CCI+U0126(ERK上游激酶抑制剂)0.2μg(U0.2组)、CCI+U01260.5μg(U0.5组)、CCI+U01261μg(U1组)、CCI+U01265μg(U5组),分别鞘内注射5%DMSO或U0126。记录注射后0.5,2,6,12,14h大鼠机械缩爪阈值(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WL)。另取50只CCI5d大鼠随机分为5组:G1、G2、G3、G4、G5组,鞘内注射U01265μg后0.5,2,6,12,24h取材,免疫组化法(n=6)和免疫印迹法(n=4)检测脊髓背角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含量。结果U0.5组给药后0.5,2,6hMWT为(12.3±2.8)g、(11.9±3.3)g、(9.5±2.7)g;U1组给药后0.5,2,6,12hMWT为(12.6±2.6)g、(13.3±3.2)g、(11.4±3.3)g、(10.5±3.7)g;U5组给药后各时点MWT分别为(14.6±1.1)g、(13.4±1.6)g、(12.3±2.8)g、(11.7±2.7)g、(10.8±2.5)g,与C组相比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U0.5组0.5、2hTWL为(15.8±2.6)s、(15.8±2.4)s;U1组0.5,2,12hTWL为(17.7±3.8)s、(16.9±4.2)s、(15.6±5.3)s;U5组各时点TWL与C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G1、G2、G3组大鼠脊髓结扎侧背角浅层pERK阳性神经元细胞与CCI组(23.8±4.2)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G1组胞浆与胞核pERK1分别为(0.6±0.2)、(0.88±0.3),与CCI组(1.97±0.3)、(2.03±0.6)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G1组胞浆与胞核pERK2分别为(0.83±0.5)、(0.92±0.3),与CCI组(2.92±1.1)、(2.63±0.8)相比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背角ERK级联系统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号转导过程。
徐艳冰胡振华何建华曹君利张励才曾因明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类脊髓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