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静

作品数:19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植物
  • 9篇湿地
  • 8篇洞庭湖
  • 6篇洞庭湖湿地
  • 4篇土壤
  • 4篇群落
  • 4篇污染
  • 3篇典型植物
  • 3篇典型植物群落
  • 3篇东洞庭湖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植物生态
  • 3篇生活型
  • 3篇数据集
  • 2篇典型湿地
  • 2篇植物生活型
  • 2篇植物生态型
  • 2篇湿地植物
  • 2篇水位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湖南省水利厅

作者

  • 19篇曾静
  • 18篇侯志勇
  • 18篇李旭
  • 18篇谢永宏
  • 12篇李峰
  • 10篇陈心胜
  • 7篇邓正苗
  • 2篇曾静
  • 2篇李波
  • 1篇况福虹
  • 1篇宗海宏
  • 1篇苏永中
  • 1篇兰中东
  • 1篇杨桂生
  • 1篇刘娜
  • 1篇刘海丰
  • 1篇李小军
  • 1篇李波
  • 1篇热甫开提
  • 1篇张德强

传媒

  • 6篇湖泊科学
  • 4篇农业现代化研...
  • 4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环境生态学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水位和竞争模式对典型湿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以洞庭湖典型湿地植物辣蓼为目标植物,短尖苔草为邻近植物,通过控制实验研究不同水位(30、0和-30 cm)和竞争(无竞争、全部竞争、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模式下目标植物生长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位处理显著影响不同竞争模式下的生物量积累,辣蓼生物量随水位增加显著降低;-30 cm水位无竞争模式下生物量最大,为10.84±1.52 g.在30 cm和0 cm水位梯度下,不同竞争模式下的生物量间无显著差异.但-30 cm水位下,地下竞争模式下的辣蓼生物量积累较全竞争模式和地上竞争模式下显著增多,说明非胁迫条件下,辣蓼和苔草的竞争以地上竞争为主.水位处理对辣蓼叶片、茎和根的氮、磷含量影响显著,30 cm水位下,叶片氮、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位下的含量.在-30 cm水位下,叶片C:N和C:P显著高于其他水位下的比值,分别为48.08±3.85、590.3±43.4.相比于对照处理(无竞争),竞争作用下的辣蓼总氮含量降低,而C:N值增加,N:P值降低,这可能是因为竞争作用导致辣蓼对氮的吸收减少所致.
李旭于洁李峰胡聪曾静侯志勇谢永宏陈心胜
关键词:环境胁迫辣蓼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被引量:11
2018年
湿地植被格局是湿地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湿地植物生物学特性与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洞庭湖湿地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通江湖泊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明显,进而影响湿地植被格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总结了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演变规律,同时对驱动湿地植被演变的水文成因及湿地植物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湖草群落面积呈下降趋势,芦苇(荻)和林地群落的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水位、淹水时间、泥沙淤积等多种水文情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湿地植物还可以通过繁殖对策、生态生理、种内种间关系变化等多个生物学策略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而维持植被格局的稳定性。最后以杨树种植和冬候鸟多样性变化为案例,分析了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及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李峰谢永宏陈心胜邓正苗邹业爱李旭侯志勇曾静曾静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三峡工程生态学效应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被引量:20
2018年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邓正苗谢永宏陈心胜李峰邹业爱侯志勇李旭曾静曾静
关键词: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管理洞庭湖流域
洞庭湖湖洲滩地湿地植物利用现状及畜牧业发展潜力
洞庭湖(位于28°30′0°20′N,111°40′13°10′E)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总面积为18 780 km,其中湖南省境内为15 200 km,占洞庭湖总面积的80.9%,是目前...
李峰谢永宏张琛陈心胜侯志勇曾静李旭邓正苗
2011-2015年东洞庭湖洲滩典型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数据集
2024年
固定样地调查通过长期数据的积累和精准的时空对比获取生态系统动态特征,为长期的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统一的监测规范,对洞庭湖水文情势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中典型洲滩植被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等指标进行长期定位监测。通过东洞庭湖三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苔草,南荻和水蓼)长期监测样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获得2011-2015年洞庭湖洲滩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有植物种名、拉丁名、株(丛)数(株或丛/样方)、叶层平均高度(cm)、生殖枝平均高度(cm)、盖度(%)、物候期、优势种、植物种数、密度(株或丛/m~2)、优势种叶层高度(cm)、优势种生殖枝高度(cm)、总盖度(%)、地上绿色部分总干重(g/m~2),共14个指标,同时附有完整的背景信息。本数据集实行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并由专家审核验证,确保数据时空上的相对一致和准确可靠。本数据集可以为探究洞庭湖水文情势下,洲滩湿地生态系统过程和演替趋势提供本底资料,为洞庭湖植被的遥感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及适应性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
李旭侯志勇曾静易爱军谢永宏李峰
关键词:洞庭湖
2011-2015年洞庭湖洲滩群落植物生态型、生活型和生长型组成数据集
2024年
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可以通过研究植物生活型和生态型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植物生活型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发生、发展及演替规律的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监测指标体系,在洞庭湖周期性水文变化情势下,对洞庭湖湿地洲滩典型植物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进行长期定位监测。通过专家对洞庭湖湿地3个典型植物群落(苔草、南荻和水蓼)的长期监测数据集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然后进行分类处理,得到洞庭湖洲滩2011-2015年植物群落植物生活型、生长型和生态型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有植物种名、拉丁名、生活型、生长型、光生态型、水分生态型、土壤pH值生态型、淤积生态型,共8个指标,同时提供了完整的样地信息和样地管理记录,为数据的科学利用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背景信息。本数据集为分析洞庭湖湿地洲滩植被群落生态型和生活型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关提供了数据支撑,是深入研究洞庭湖湿地植物被演替的重要参考依据。
侯志勇曾静李旭谭佩阳李阳谢永宏李峰
关键词:植物生活型植物生态型洞庭湖
洞庭湖荻-苔草群落交错带植被动态及影响因子--以北洲子洲滩为例被引量:12
2015年
近年来,受全球变化及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洞庭湖湿地群落分布带不断下移,引发了人们对其湿地服务功能下降的担忧.以洞庭湖北洲子洲滩为例,采用野外样带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湿地荻-苔草群落交错带植被和环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荻-苔草群落交错带动态变化和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高程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总碳、总氮、总磷含量和p H值在样带间差异显著,但土壤电导率和总钾含量在样带间无显著差异.各样带物种丰富度和香农指数随高程增加整体上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荻生物量随高程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苔草生物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二者生物量及群落丰富度、多样性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土壤含水量是调控该群落交错带植被动态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李旭李峰谢永宏邓武军曾静侯志勇陈心胜邓正苗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洞庭湖
东洞庭湖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7
2015年
选择东洞庭湖3个典型洲滩(小西湖、六门闸和麻塘)进行土壤取样,分析其土壤重金属含量,并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洞庭三个洲滩区域(小西湖、六门闸和麻塘)土壤重金属Cd、Cr、Ni、Pb、Hg、As的含量分别为0.59-2.40 mg/kg,114.52-119.94 mg/kg,53.49-66.59 mg/kg,42.88-83.46 mg/kg,0.09-0.21 mg/kg and 11.65-24.04 mg/kg,麻塘洲滩中的6种土壤重金属指标均高于小西湖和六门闸两个洲滩,其中Cd问题突出,Cd含量是背景值的7倍,是小西湖和六门闸的3.8和4.1倍。单项污染分级评价表明,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Ni>Hg>As>Pb>Cr,以麻塘最为严重,小西湖次之,六门闸基本不存在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污染分级评价表明,麻塘达到中度生态危害,小西湖和六门闸则为低度生态危害。因此,东洞庭湖洲滩湿地土壤,尤其是与湘江航道相连的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值得高度关注,需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治理。
刘娜曾静李旭侯志勇谢永宏
关键词:重金属生态危害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东洞庭湖
东洞庭湖洪水前后典型湿地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动态变化
2024年
洪水对湿地土壤-植被系统养分循环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东洞庭湖湿地典型植物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和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洪水期前后(5月、10月)测定短尖苔草和南荻生长特征、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对化学计量学特征与环境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荻植株的生物量和密度洪水前显著高于洪水后,短尖苔草生物量和密度洪水前后都没有显著差异;短尖苔草、南荻叶片有机碳(SOC)洪水后显著高于洪水前;短尖苔草叶片全氮(TN)洪水前显著低于洪水后;南荻叶片TN、全磷(TP)洪水前显著高于洪水后;短尖苔草叶片TP洪水前后没有显著差异。短尖苔草叶片C∶N、C∶P、N∶P洪水前后均无显著差异,南荻叶片C∶N、C∶P洪水前显著低于洪水后,但N∶P洪水前后无显著差异。东洞庭湖短尖苔草、南荻叶片N∶P<14,东洞庭湖短尖苔草、南荻生长更多的受N限制,洪水前后都与土壤N、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阐明洪水对湿地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曾静侯志勇李旭耿明明谢永宏
关键词:东洞庭湖湿地化学计量学
洞庭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生活型构成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分析植物生活型可以了解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的关系.采用样带法对洞庭湖湿地南荻、苔草、辣蓼和虉草4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活型结构及环境因子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湖湿地不同高程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表现为沿高程变化呈"V"型特征,即高、低程区高,中程区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可能与地下水埋深及物种特性相关;植物群落生活型以一年生植物为主,其次为地下芽和地面芽植物,地上芽和高位芽植物分布较少;群落物种生活型类型及相同生活型植物在群落中的比例随高程的递增而增加;CCA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对植物群落生活型的构成影响极为重要,其中地下水位和高程的变化对植物生活型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地下水位和高程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同时地下水位和高程的变化决定植物生活型的分布.
侯志勇谢永宏高大立李飞云李旭曾静陈心胜李峰邓正苗潘柏含胡佳宇
关键词:洞庭湖植物群落生活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