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合华

作品数:879 被引量:8,980H指数:4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0篇期刊文章
  • 173篇专利
  • 152篇会议论文
  • 19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8篇建筑科学
  • 334篇交通运输工程
  • 42篇理学
  • 38篇自动化与计算...
  • 25篇天文地球
  • 18篇水利工程
  • 11篇一般工业技术
  • 9篇矿业工程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73篇隧道
  • 139篇盾构
  • 97篇盾构隧道
  • 88篇衬砌
  • 75篇公路
  • 70篇公路隧道
  • 68篇管片
  • 63篇火灾
  • 60篇混凝土
  • 48篇围岩
  • 45篇隧道工
  • 45篇隧道工程
  • 41篇地下空间
  • 41篇模型试验
  • 40篇有限元
  • 35篇数值模拟
  • 35篇隧道衬砌
  • 34篇软土
  • 32篇岩土
  • 32篇连拱

机构

  • 868篇同济大学
  • 18篇上海理工大学
  • 17篇西南交通大学
  • 16篇长安大学
  • 15篇上海市政工程...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江苏科技大学
  • 8篇上海市隧道工...
  • 8篇华南理工大学
  • 8篇教育部
  • 8篇重庆交通大学
  • 7篇上海隧道工程...
  • 6篇宝山钢铁股份...
  • 6篇北京交通大学
  • 6篇上海市政工程...
  • 6篇上海应用技术...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6篇早稻田大学
  • 5篇东北大学
  • 5篇河海大学

作者

  • 877篇朱合华
  • 187篇闫治国
  • 148篇丁文其
  • 99篇李晓军
  • 79篇蔡永昌
  • 57篇徐前卫
  • 42篇刘学增
  • 40篇夏才初
  • 38篇廖少明
  • 36篇沈奕
  • 35篇陈庆
  • 27篇于宁
  • 26篇杨林德
  • 21篇庄晓莹
  • 18篇周帅
  • 17篇强健
  • 15篇王建秀
  • 15篇姚坚
  • 14篇彭芳乐
  • 14篇叶为民

传媒

  • 72篇地下空间与工...
  • 67篇岩石力学与工...
  • 59篇岩土力学
  • 55篇岩土工程学报
  • 40篇同济大学学报...
  • 27篇土木工程学报
  • 25篇现代隧道技术
  • 17篇地下空间
  • 11篇岩土工程师
  • 10篇中国公路学报
  • 6篇力学学报
  • 5篇建筑结构
  • 5篇工程力学
  • 5篇矿产勘查
  • 5篇中国土木工程...
  • 4篇施工技术
  • 4篇西部探矿工程
  • 4篇地学前缘
  • 4篇2006年国...
  • 3篇水利学报

年份

  • 28篇2023
  • 21篇2022
  • 27篇2021
  • 14篇2020
  • 27篇2019
  • 14篇2018
  • 27篇2017
  • 24篇2016
  • 38篇2015
  • 27篇2014
  • 34篇2013
  • 29篇2012
  • 34篇2011
  • 43篇2010
  • 52篇2009
  • 38篇2008
  • 68篇2007
  • 88篇2006
  • 53篇2005
  • 65篇2004
8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的人防信息系统的设计探讨被引量:4
2006年
以提高人防工程管理质量、效益、信息化为根本目的,采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学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数据交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基于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旨在建立高度综合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真三维的人防信息系统。文章着重讨论了系统总体结构、技术结构、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系统的功能,并通过一工程实例说明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在人防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人防信息系统对城市人防工程设备的承载力、辐射范围缓冲区、人口疏散隐蔽最佳路径、实时监测等空间分析提供支持;对提高人防工程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功能发挥以及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王长虹朱合华李晓军彭芳乐
关键词: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人防工程信息管理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入海口段施工开挖稳定性及涌水分析
2008年
隧道围岩稳定性和涌水问题一直是隧道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文章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厦门海底隧道入海段隧道施工的稳定性和涌水量进行了分析,对指导该工程后续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解福奇朱合华朱道建
关键词:海底隧道FLAC3D涌水
连拱隧道建设的关键技术及进展
对于连拱结构而言,无论其约束情况如何,无论其承受的是垂直压力还是水平压力,无论其承受的是附加荷载、地层荷载还是水荷载,都具有平直结构所不具备的优越性,拱形支护结构在承受压力时,将剪力和变矩转化为轴力,不仅结构内部以压应力...
王建秀朱合华
关键词:连拱隧道公路隧道
文献传递
基于遗传算法的边坡稳定分析通用算法被引量:42
2005年
吕文杰李晓军朱合华
关键词:遗传算法全局优化算法圆弧滑动
3种岩石高温后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08
2006年
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对不同高温后熔结凝灰岩、花岗岩及流纹状凝灰角砾岩的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3种岩石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及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峰值应力与纵波波速、峰值应变与纵波波速的关系。试验升温等级设为20℃,200℃,400℃,600℃,800℃五级,升温速度为30℃/min。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3种岩石的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且经历的温度越高,降低的幅度越大。对于峰值应变,熔结凝灰岩、花岗岩的峰值应变随温度的升高而大幅度的增加;但对于流纹状凝灰角砾岩,峰值应变随着温度的升高在降低。此外,峰值应力与纵波波速、峰值应变与纵波波速的关系依赖于不同的岩石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朱合华闫治国邓涛姚坚曾令军强健
关键词:岩石力学峰值应力纵波波速弹性模量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数据标记语言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XML作为新一代的Web语言,具有强大的Web应用潜力。在GIS领域,地理标记语言GML作为XML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对地理信息规范化、结构化的描述方法;GML是数据转换以及空间数据互操作的有效工具,GML的成功证明了XML在地下空间与工程数字化中的关键性地位。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DUSE)不仅描述三维空间对象,而且表达工程的丰富语义,因此有必要在GML的成功经验之上,组织DUSE的数字化标记语言。文章论述了基于XML的特点组织标记语言并讨论其应用领域,示例证明基于XML描述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逻辑数据模型是可行的、高效的。该方法同时为工程领域信息标准化、资源共享和Web服务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长虹朱合华
关键词:标记语言WEB服务共享
微胶囊自防火隧道混凝土衬砌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防火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包括普通层和自防火层,所述普通层为常规混凝土层,所述自防火层由掺有增强纤维、抗爆裂纤维和热熔微胶囊的混凝土构成,所述热熔微胶囊包括胶囊外壳和内部填充的防火介质。与普...
闫治国朱合华丁文其沈奕
文献传递
地下工程数字化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被引量:21
2006年
地下工程数字化是是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当前地下工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总结三维GIS、数字地层、三维地层可视化、地下工程虚拟现实系统等相关概念及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地下工程数字化的明确定义,即地下工程数字化就是以数字地层为依托,以信息化手段对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数据进行集中高效地管理,为地下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与防灾提供信息共享和分析平台,最终实现一个地下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博物馆。地下工程数字化平台的系统体系应当由数据层、建模层、表现层、分析层、应用层等5个层次组成,并且应当采用组件式的软件开发方法进行开发。最后给出地下工程数字化在实际工程中的初步应用实例,并对地下工程数字化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进行探讨。
李晓军朱合华解福奇
关键词:三维GIS
三维环境下的地下管线实时设计被引量:6
2008年
在地下管线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计算相邻已建管线之间的碰撞状态或空间距离;另外,应尽量将管线布置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层中.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理论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将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和数字地层三者耦合叠加,建立一体化的存储结构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存储结构、三维空间距离算法和断面综合分析,为三维环境下的地下管线实时、动态设计提供数字化服务.
王长虹陈加核朱合华李晓军
关键词:地下管线地层
软弱破碎直立岩质边坡渐进性破坏及其锚固效应的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软弱破碎岩质边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多表现为局部化渐进破坏模式。为进一步了解该类边坡的破坏性状及其锚固效应,以Ⅳ类破碎围岩为参照对象,并将其等效为单一均值地层,随后利用模型试验对有、无锚杆加固情况下直立岩质边坡的破坏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软弱破碎岩质边坡的塌方主要是由于坡顶岩体的张拉和坡脚岩体的压剪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往往呈渐进性破坏机制;锚杆的锚固效应主要体现在抗剪止裂和抗拉伸两个方面,并且锚杆的加固不仅可以提高边坡岩体在破坏前的竖向承载力,而且还可减小岩体的竖向沉降,并允许岩体边墙有较大的侧向变形。
徐前卫朱合华丁文其金方方马静明娟
关键词:岩质边坡渐进性破坏锚杆模型试验
共8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