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线粒体tRNA^(Gln)对中国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检测线粒体tRNA^(Gln)在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突变情况,并对发生突变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观察线粒体tRNA^(Gln)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母系遗传的遗传标志和临床特点。方法采集并整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血生化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离白细胞并提取DNA,采用特异性的引物进行扩增,得到靶基因,将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剑桥序列进行对比分析。采用1:1病例对照分析的方法,对发生tRNA^(Gln)突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未发生tRNA^(Gln)突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化、血常规和心脏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99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发现33名患者在8个位点存在tRNA^(Gln)突变。突变发生频率最高的位点为A4386G,16名患者在该位点发生突变。与未发生tRNA突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发生tRNA^(Gln)突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发病时间显著提前,这种早发现象与体质量指数大小无关。tRNA^(Gln)突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生化、血常规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都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同的线粒体tRNA突变对它们的影响程度不同。多数发生tRNA突变的患者具有母系遗传史,并且符合线粒体遗传的特点。结论临床上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母系遗传的特点,可能与线粒体tRNA^(Gln)突变有关。tRNA^(Gln)突变可能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血脂代谢、电解质平衡以及血细胞的稳态,并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这或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
- 李宗斌刘昱圻李彦华朱梅王琳李泱朱庆磊王士雯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母系遗传
- 丹参多酚酸盐对UAP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SVL)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后,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5)及SVL治疗组(SVL组,n=33),观察支架置入前、支架置入后24 h及1周,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并与18例正常人比较。结果:治疗前,UAP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n=18)明显升高(均P<0.01)。常规治疗组支架置入后24 h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SVL组支架置入术后24 h,IL-8和TNF-α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IL-6的水平降低不明显;1周后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并且较常规治疗组支架置入后24 h和1周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SVL可能通过调节IL-6、IL-8和TNF-α的表达,减轻冠脉局部的炎症级联反应,对UAP患者及支架置入后发挥较全面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 吴兴利李德印李金珉颜伟卢才义朱梅陈琪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支架置入术丹参多酚酸盐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被引量:23
- 2010年
-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8例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将63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丹红组)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丹参多酚酸盐组),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改变、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丹红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心绞痛症状、缺血心电图均明显改善(P均<0.05),2组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丹红组治疗后血清IL-1、IL-6和TNF-α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丹参多酚酸盐组的上述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TNF-α下降程度优于丹红组(P<0.05)。结论IL-1、IL-6和TNF-α可能不同程度参与老年UAP的病理生理进程。丹红注射液和丹参多酚酸盐均能缓解老年UAP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所用治疗剂量安全有效;且能显著降低IL-1I、L-6和TNF-α水平,而且丹参多酚酸盐的降低TNF-α作用较丹红注射液显著,此可能是两者的免疫药理学机制及其差别之一。
- 吴兴利李金珉李德印杨丁友高玉玲朱梅陈琪许会彬赵玉生
- 关键词: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丹参多酚酸盐细胞因子
- 代谢综合征伴早复极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心电图有早复极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我院门诊或入院治疗的代谢综合征,无冠心病和糖尿病病史患者813例。代谢综合征的定义符合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标准。早复极被定义为两个连续导联(除外V_(1)-V_(3)导联),QRS波终末切迹或顿挫振幅≥0.1mV,伴或不伴ST段抬高。结果共813例患者中,心电图早复极阳性[ERP(+)]110例(13.5%),早复极阴性[ERP(-)]703例(86.5%)。患者平均年龄43.51±5.19(18-8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ERP(+)患者,早复极分布在下壁导联46例(41.9%),下壁和胸前导联17例(15.5%),侧壁(I、a VL)导联24例(21.8%),侧壁和胸前导联13例(11.8%),胸前(V_(4)-V_(6))导联10例(9%)。其中7例(6.4%)患者有早复极J波振幅≥0.2mV,出现在下壁导联,或下壁和胸前导联,ST段呈水平型。两组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未记录到多形性室速/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早复极主要分布在下壁导联、下壁和胸前导联,部分患者有ERP振幅显著改变,但未记录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颜伟朱超朱梅李玉峰陈琪
- 关键词:心电图代谢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 丹参多酚酸盐对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丹参多酚酸盐组),观察支架置入前、支架置入后24h及1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IL-1)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并与1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UAP患者血清IL-18、IL-1以及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常规治疗组支架置入后24h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降低(P<0.05)。丹参多酚酸盐组支架置入后24h上述3种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周降低更明显(P<0.01)。且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IL-18、IL-1和sICAM-1不同程度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管壁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丹参多酚酸盐可能通过调节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冠脉局部的炎症级联反应,对UAP患者及支架置入后发挥较全面心血管保护作用。
- 吴兴利裴翔李德印李金珉杨丁友高玉玲朱梅陈琪许会彬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支架置入术丹参多酚酸盐细胞因子
-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救治被引量:1
- 2009年
- 郭新红朱梅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抗血小板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救治AORTIC
- apoB,apoA1及apoB/apoA1比值在冠心病患病风险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9
- 2009年
- 朱梅王士雯
- 关键词:APOBAPOA1冠心病载脂蛋白
- 急性心肌梗死围术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
- 2020年
-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部分或完全动脉闭塞,从而发生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肝素是ACS患者中最常用的抗凝药物.
- 周超飞郭毅朱梅王凤启李可沈明志李波张昭金荣杰田进文
-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小板减少症肝素
- 氟伐他汀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 2011年
- 目的以大鼠胚胎来源的心肌细胞为模型,观察氟伐他汀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MTT检测法检测细胞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实时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氟伐他汀能够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降低H9c2细胞的活性,10μM氟伐他汀处理H9c2细胞后其凋亡率增加,处理4 d后H9c2细胞凋亡率为54.9%;氟伐他汀能够上调TβRⅡ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对TGF-β1及TβRⅠ的表达无明显的上调作用。结论氟伐他汀能够诱导H9c2细胞的凋亡,这种凋亡诱导作用可能与氟伐他汀对TβRⅡ的上调作用有关。
- 李宗斌朱梅郑小琴文毅李泱朱庆磊王士雯
- 关键词:氟伐他汀细胞凋亡
- 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远期预后.方法收集1988年至2015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手术的50例老年心脏黏液瘤患者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远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6.1±5.3)岁,其中女性16例.患者的病程平均为(15.7±21.7)年,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20例)、心悸(20例)、呼吸困难(8例)、晕厥(8例)、脑栓塞(10例)、肢体栓塞(4例)、无力(14例)、发热(6例)、关节痛(4例)、无症状(6例).X线胸片检查提示心脏肥大18例(36%).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黏液瘤的好发位置依次为左心房44例(88%)、右心房2例(4%),左房室瓣前叶1例(2%),左心室1例(2%).黏液瘤的平均体积为(33.04±13.81)cm^3.50例患者术后随访1-26年,平均(11.3±12.3)年,无复发及进展为恶性肿瘤者;2例患者死亡(4%).术后栓塞相关危险因素为晕厥和无力,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关节痛、无力和黏液瘤体积较大.结论老年心脏黏液瘤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见临床症状为胸闷和心悸,好发于左心房,远期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低.
- 李雪朱航朱梅姚恒臣陈琪吴兴利
- 关键词:预后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