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立群

作品数:319 被引量:1,245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1篇期刊文章
  • 47篇专利
  • 4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6篇金属学及工艺
  • 89篇化学工程
  • 45篇一般工业技术
  • 20篇航空宇航科学...
  • 17篇电气工程
  • 12篇理学
  • 6篇电子电信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2篇合金
  • 46篇镀层
  • 35篇电沉积
  • 35篇铝合金
  • 30篇耐蚀
  • 28篇耐蚀性
  • 28篇腐蚀性
  • 27篇耐腐蚀
  • 26篇耐腐蚀性
  • 21篇电镀
  • 20篇溶胶
  • 19篇镀锌
  • 19篇晶态
  • 19篇非晶
  • 19篇非晶态
  • 18篇膜层
  • 17篇镁合金
  • 15篇耐腐蚀性能
  • 14篇地热水
  • 13篇电化学

机构

  • 316篇北京航空航天...
  • 12篇中航工业北京...
  • 8篇珠海市玛斯特...
  • 4篇北京特种车辆...
  • 3篇北京航空工程...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空间技术...
  • 3篇信维创科通信...
  • 3篇北京航天新立...
  • 2篇安徽工业大学
  • 2篇北京空间飞行...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工程物理...
  • 2篇中国农业机械...
  • 2篇武汉第二船舶...
  • 2篇西安飞行自动...
  • 2篇中航工业沈阳...
  • 2篇埼玉大学
  • 2篇海洋化工研究...
  • 2篇铜陵精达特种...

作者

  • 318篇朱立群
  • 146篇李卫平
  • 143篇刘慧丛
  • 28篇陈海宁
  • 19篇陈贻炽
  • 11篇钟群鹏
  • 10篇吴坤湖
  • 10篇杜岩滨
  • 9篇刘建中
  • 8篇杨飞
  • 8篇李雪源
  • 8篇叶序彬
  • 7篇王喜眉
  • 7篇朱岳麟
  • 7篇冯利利
  • 7篇张峥
  • 7篇齐兴义
  • 6篇饶思贤
  • 6篇张玮
  • 6篇王景茹

传媒

  • 22篇表面技术
  • 2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8篇材料工程
  • 15篇电镀与涂饰
  • 14篇材料保护
  • 13篇航空学报
  • 11篇功能材料
  • 10篇腐蚀与防护
  • 9篇电镀与精饰
  • 9篇材料热处理学...
  • 8篇航空材料学报
  • 6篇复合材料学报
  • 5篇新技术新工艺
  • 5篇中国腐蚀与防...
  • 4篇腐蚀科学与防...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材料科学与工...
  • 3篇稀有金属材料...
  • 3篇电镀与环保
  • 3篇五金科技

年份

  • 5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11篇2020
  • 6篇2019
  • 12篇2018
  • 13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2篇2014
  • 12篇2013
  • 7篇2012
  • 9篇2011
  • 27篇2010
  • 19篇2009
  • 22篇2008
  • 16篇2007
  • 21篇2006
  • 12篇2005
  • 20篇2004
3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沉积工艺对镀锌层的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几种电沉积式锌电极,考察镀液中KOH浓度和沉积电流密度对所制得镀锌层的微观形貌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镀锌层的枝晶随着KOH浓度(250~400g/L)的增加而变得粗大,且其析氢量、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均呈现先减小而后增加的趋势;随着电流密度(25~100mA/cm2)的增长,镀锌层由块状结晶向枝晶转变,相应地电极反应活性随之增大,而耐蚀性则随之变差,并发现沉积电流密度为75 mA/cm2时,锌电极的综合性能最好,以200mA/g充放电循环10周次,其放电容量仍可达504mA·h/g。解释了主要工艺参数对结晶形态及电极性能影响的原因,并说明适当的KOH浓度和沉积电流密度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综合性能。
张辉朱立群韩永祥
关键词:锌电极镀锌层电沉积微观形貌循环寿命
ZnAPO-11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裂解反应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静态水热法,在活性胶液中各组分摩尔比为n(R)/n(ZnO)/n(Al2O3)/n(P2O5)/n(H2O)=1:32:Y:1.1:80(0.5x+y=-1)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不同锌含量的锌铝磷酸盐分子筛(ZnAPO-11),利用XRD,SEM,N2吸附,MAS—NMR及ICP-AES等方法对合成的ZnAPO-11分子筛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0≤n(ZnO)/n(Al2O3)≤0.04时,可以合成出具有AEL结构类型的ZnAPO-11分子筛,样品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晶体形貌均匀,呈长条形;锌同晶取代了AIPO4-11分子筛上的骨架铝。以正己烷为模型底物,评价了合成的znAPO-11分子筛的催化裂解反应活性,研究结果显示ZnAPO-11在475~550℃具有反应活性,其中正己烷的转化率随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正己烷在ZnAPO-11分子筛上的催化裂解反应的速率方程中的正己烷浓度项反应级数为1,表现速率常数与反应温度间的关系可用Arrhenius公式表示。
冯利利齐兴义朱岳麟朱立群
关键词:正己烷催化裂解
代镉新镀层──锌钛合金镀层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1994年
本文是代镉新镀层-锌钛合金电镀工艺研究的续篇(前篇在本刊93.6发表),此文着重对镀层组织与性能的研究,并测定了钛在镀层中存在的形式,观察了镀层表面和断面的结晶状态及组织特征。经实验证明合金镀层有优良的耐蚀性,与镀镉层相近。镀层的氢脆达到了航空部部颁标准。因此锌钛合金镀层可代镉镀层。
章葆澄朱立群
镀锌钢板涂刷磷化、皂化处理的研究及展望
2022年
一些以镀锌钢板为基材制备的高速护栏、核反应堆钢构等零部件表面往往要求较高的耐腐蚀性能和较低的摩擦系数,为此,需要在这些零部件表面进行涂刷磷化和皂化处理。本文综述了镀锌钢板表面涂刷磷化、皂化处理的反应机理、溶液成分、工艺技术特点、工艺流程等,分析了其对所制备膜层的耐腐蚀性能和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结合作者对国内外不同厂家镀锌钢板的分析结果,阐述了表面低摩擦系数所需要的磷化皂化处理技术特点,并结合实际工程的需要,对镀锌钢板表面涂刷磷化、皂化处理工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郭俊营刘自妥熊猛刘慧丛梁伟涛郭全全朱立群
关键词:镀锌钢板低摩擦系数
一种引入锂离子增强CsPbI<Sub>3</Sub>钙钛矿稳定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引入锂离子增强CsPbI<Sub>3</Sub>钙钛矿稳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CsI、HPbI<Sub>3</Sub>和LiI混合,溶于DMF溶剂中,得到溶液A;将步骤S1得到的溶液A旋涂在导电基材上...
陈海宁李卫平刘慧丛朱立群
具有憎水性的无机/有机膜层的制备方法与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5年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材料表面憎水膜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具有憎水性能的有机膜层、无机膜层及有机无机复合膜层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沉积法、化学镀膜法、化学吸附法、乳液聚合、悬浮聚合等,并总结归纳了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其对表面膜层憎水性能的影响。展望了在材料表面憎水膜层向耐腐蚀、耐磨、高透光等功能膜层发展的趋势,同时对自洁、憎水憎油等方向发展的膜层进行了介绍。
朱立群金燕
关键词:憎水性有机膜无机膜
正己烷在HZSM-5分子筛上的催化裂解研究
2009年
为筛选反应活性和烯烃选择性相对较高的催化剂用于研究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催化裂解,以正己烷的催化裂解作为探针反应,探讨其在不同硅铝物质的量比HZSM-5[n(Si):n(Al)=25、36、100]分子筛上催化裂解的反应活性和产物分布。结果表明,正己烷在HZSM-5分子筛上的裂解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和分子筛中硅铝物质的量比的减小而增大;裂解产物中乙烯、丙烯和总烯烃的选择性均随裂解温度的升高和分子筛中硅铝物质的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在(300~550)℃,HZSM-5[n(Si):n(Al)=36]上的总烯烃收率最高,芳烃含量随分子筛中硅铝物质的量比的增加而减小;基于裂解转化率、烯烃和芳烃收率等因素综合考虑,HZSM-5[n(Si):n(Al)=36]分子筛为优选催化剂。
冯利利朱岳麟齐兴义朱立群
关键词:催化化学催化裂解HZSM-5分子筛正己烷反应活性
铝及铝合金镀前多元浸锌工艺研究
简述了铝及铝合金镀前多元浸锌工艺的现状,针对舵机壳体铸造铝合金化学镀镍后,镀层起皮、结合力不良等问题,试验了铝及铝合金在不同浓度的浸锌溶液中获得的浸锌层,并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分别观察浸锌层的微观结构和合金成分,优化了...
张培华朱立群
关键词:结合力
文献传递
电沉积Cu/液体微胶囊复合镀层的微观结构及沉积机理(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结构的Cu/液体微胶囊复合镀层。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表征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加入微胶囊使得复合镀层由粗晶结构转变为纳米晶结构,其中镀层中液体微胶囊及铜纳米晶的尺寸分别为2~20μm和10~20nm。此外,通过理论分析证实了铜与液体微胶囊的电沉积过程遵循电化学沉积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电沉积过程模型。
徐秀清朱立群李卫平刘慧丛
关键词:直流电沉积
溶胶-凝胶及粉末法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
溶胶-凝胶法和粉末法制备TiO2多孔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TiO2粉末和TiO2多孔薄膜的晶型和表面形貌进行测试;利用黑米色素对两种方法制备的TiO2多孔薄膜进行敏化,并组装成染料敏...
王晓芳侯琴李卫平刘慧丛朱立群
文献传递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