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素仪

作品数:14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毒
  • 3篇流感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2篇血清
  • 2篇生物学
  • 2篇吸毒
  • 2篇流感病毒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流行性
  • 2篇梅毒
  • 2篇霍乱
  • 2篇霍乱弧菌
  • 2篇HA1基因
  • 1篇登革病毒
  • 1篇登革热
  • 1篇毒素原性
  • 1篇性状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机构

  • 14篇佛山市疾病预...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佛山市禅城区...
  • 1篇佛山市第二人...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朱素仪
  • 10篇廖华乐
  • 9篇陈爱贞
  • 5篇黄祖星
  • 4篇谢翊
  • 3篇曹晓鸥
  • 3篇吕燕华
  • 2篇梁自勉
  • 2篇杨国
  • 2篇吴承刚
  • 2篇蔡玩华
  • 2篇郑焕英
  • 2篇刘冷
  • 2篇徐宁
  • 2篇郭雪
  • 2篇蔡戴崧
  • 2篇李晖
  • 2篇杨泽锋
  • 2篇严国有
  • 1篇陈萍

传媒

  • 6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佛山市2003~2004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佛山市流感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流感样病人造表登记,并采取咽拭子标本,用MDCK细胞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对毒株作分型鉴定,再做统计分析。结果两年共采集咽拭子标本1709份,分离出流感病毒261株,总检出率为15.27%,其中H3N2234株,占89.66%,B型27株,占10.34%,以H3N2为优势病毒株。于春夏发病多于秋冬季。结论2004年流感流行特征与以前有所不同,应加强监测。
陈爱贞廖华乐黄祖星朱素仪曹晓鸥杨泽锋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流行株
佛山市1999~2004年HIV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 分析佛山市1999~2004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佛山市1999~2004年艾滋病病毒(HIV)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6年共检测各类人群血清样本581 970份,检出HIV抗体阳性624例.HIV抗体阳性者主要为男性青壮年,省内外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超过80%;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性接触传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结论 佛山市HIV感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感染人群和流行范围逐渐扩大.应继续加强监测,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行为干预,遏制艾滋病在我市的流行和蔓延.
陈爱贞廖华乐朱素仪杨国何炳欣曹晓鸥蔡玩华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佛山市外环境水体非O_1群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了解佛山市外环境水体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菌型分布及毒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外环境水样 ,用常规的细菌培养方法分离非O1群霍乱弧菌。采用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检测霍乱肠毒素 (CT)基因 ,用ELISA检测耐热肠毒素 (ST)和不耐热肠毒素 (LT)。结果 共检测水样 16 4 4份 ,分离到非O1群霍乱弧菌 4 78株 ,分离率为 2 9 0 7% ;血清学分型显示近年佛山市外环境水体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主要菌型为VBO7。霍乱肠毒素基因检测阳性率为 1 91% ;耐热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的检出率分别为 13 14 %和 12 17%。结论 个别非O1群霍乱弧菌可同时带有多种毒力因子 ,提示佛山市外环境水体中存在的非O1群霍乱弧菌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加强监测对做好感染性腹泻的防治工作实属必要。
陈爱贞蔡戴崧朱素仪黄祖星廖华乐严国有朱文
关键词:外环境水体非O1群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
广东省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状况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分析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状况和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为开展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全省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全省健康人群进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调查;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和健康人群腮腺炎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1)2010年全省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9 330例,平均发病率为30.4/10万;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清远、佛山、中山、深圳和广州市,发病率分别为127.3/10万、68.1/10万、50.0/10万、49.2/10万和45.7/10万,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4.2%。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其中0~7岁组儿童发病最多,共发病15 711例,占53.6%;男性19 068例,女性10 262例,男女性别比为1.86∶1;职业分布以学生最多13 038例,占44.5%。(2)在全省21个地级市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共1 323份,检出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1 212份,阳性率为91.6%。不同地区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波动在80.4%~98.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波动在75.6%~100.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0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存在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整体较高,但也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郑焕英刘冷郭雪徐宁朱素仪李晖龙彩云吴承刚张欣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2000-2007年佛山市甲1亚型(H1N1)流感病毒监测情况及其HA1基因的变异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2000—2007年佛山市甲1亚型(H1N1)毒株流行情况及其HA1基因变异情况。方法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采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进行型别鉴定,选取每年2~4株甲1亚型毒株的细胞培养物提取病毒核酸,进行HA1基因的逆转录,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病毒分离结果显示2000—2007年间甲1亚型流感病毒在佛山市人群中的流行是间断性的,只在2000、2001、2005、2006年4个年份分离到甲1亚型流感毒株。毒株的HAl区氨基酸序列与流感疫苗推荐株A/NewCMedonia/20/99和A/Solomon Islands/3/2006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7.2%~99.7%和97.2%-98.5%。氨基酸残基平均替换数随年份的推移而增加,只有2006年的毒株在抗原决定簇发生了替换。结论与疫苗株比较,佛山市的甲1亚型流感毒株抗原性已逐渐发生了改变,应密切注意疫苗对毒株的免疫效果。
陈爱贞谢翊朱素仪廖华乐吕燕华梁自勉
关键词:H1N1HA1基因
2010—2012年佛山市某医院儿童流感样病例流感监测及流感毒株变化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分析佛山市某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儿童流感病原学及其流行特征,为儿童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门诊采集儿童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Real—time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3年共收集儿童流感样病例样本982份,检出152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样本,阳性率为15.5%,3年的流感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流感病毒分型检测,其中B型92份(60.5%),A(H3N2)型43份(28.3%),甲型H1N1型17份(11.2%)。2010--2011年甲型H,N1流感病毒呈低水平流行,以B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2012年呈现B型流感病毒以及A(H3N2)型两种优势株,无分离到甲型H1N1毒株。3年监测中没有分离到季节性A(H1N1)亚型。流感发病高峰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2010--2012年4个季度的流感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分布统计发现5~14岁的儿童是主要感染人群。结论流感病毒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有不同的流行株和流行规律。加强对流感毒株变化分析,有利于及早发现变异株,为发现流感代表株、推荐疫苗组成成分和制定流感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张爱民朱素仪李芳廖华乐徐国明
关键词:儿童流感监测
7株产色素非O_1群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及毒素原性检测
2002年
目的 了解佛山市产色素非O1,群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血清学分型和致病性。方法 1998-2000年在珠江水系佛山段沿岸的25个采水点每月采样1次,采用水样吸附沉淀集菌法分离非O1,群霍乱弧菌。使用PCR检测待测菌是否带有霍乱肠毒素(CT)基因;用ELISA法检测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结果 3年共检测1644份水样,共分离到478株非O1群霍乱弧菌,其中分离到7株分属7个不同血清型的产褐色色素的非O1群霍乱弧菌,并发现其中3株带有毒素。结论 首次在佛山市外环境水体中分离出产色素O1群霍乱弧菌,通过检测发现部分菌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提示在感染性腹泻和霍乱的监测工作中,应注意对产色素非O1群霍乱弧菌的观察和研究。
陈爱贞蔡戴崧朱素仪廖华乐黄祖星严国有孔繁钧
关键词:生物学性状霍乱感染性腹泻血清学分型
佛山市2004年HIV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 了解佛山市2004年吸毒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行为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4年5,8月对佛山市两个吸毒人员监测哨点在规定时间内的吸毒人群进行行为学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HIV、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共调查815名吸毒者。吸毒者以20~39岁男性为主,吸毒方式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占62.70%;两个哨点HIV抗体阳性率为5.52%(45/815),梅毒抗体阳性率为8.10%(66/815)。结论 佛山市吸毒人群中不仅存在因静脉吸毒经血传播HIV的危险。还存在因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
杨泽锋黄祖星陈抒豪廖华乐宫艳华曹晓鸥朱素仪陈爱贞蔡玩华
关键词:吸毒者HIV梅毒
2015年佛山市首例本地登革热病例及蚊媒的病原分子溯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2015年佛山市报告的首例本地登革热疑似病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及感染来源。方法采集疑似患者血清标本、疫点白纹伊蚊成蚊及孑孓,采用Real-time PCR进行登革病毒基因检测及分型;用C6/36细胞分离登革病毒,采用套式RT-PCR扩增病毒E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从患者血清和伊蚊研磨液中分别检测到1型登革病毒核酸,两者的病毒E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从患者血清的C6/36细胞培养中观察到登革病毒特异的CPE。将分离株登革病毒命名为FS-D15001。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登革毒株进行E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FS-D15001与2014年同一地区登革热患者分离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为99.9%。结论经分子溯源证实2015年佛山市首例本地登革热病例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通过白纹伊蚊传播,该毒株在当地流行可能已持续数年。
谢翊朱素仪张敏翁桐业陈爱贞廖华乐
关键词:登革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广东省48株脑膜炎奈瑟菌对5种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调查广东省脑膜炎奈瑟菌(Nm)对5种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以了解广东省脑膜炎奈瑟菌的耐药性并指导流脑防治工作。[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从各种标本中分离到的48株脑膜炎奈瑟菌对5种抗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脑膜炎奈瑟菌对5种抗生素的体外药敏结果依次为:氨苄西林MIC900.047μg/ml、MIC500.032μg/ml;氯霉素MIC901.000μg/ml、MIC500.750μg/ml;利福平MIC90G256μg/ml、MIC500.380μg/ml;磺胺异恶唑MIC90G256μg/ml、MIC50G256μg/ml;头孢三嗪MIC均<0.016μg/ml。[结论]广东省脑膜炎奈瑟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三嗪的敏感率高,仍可作为临床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而对磺胺异恶唑、利福平的耐药率高,其作为流脑首选的预防用药的传统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刘美真邓小玲柯碧霞谭海玲陈经雕朱素仪柯昌文
关键词:脑膜炎奈瑟菌抗生素ETEST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