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丙瑞

作品数:54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2篇海冰
  • 6篇海冰厚度
  • 6篇冰厚
  • 5篇夏季
  • 4篇信号
  • 4篇遥感
  • 4篇声纳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全球气候
  • 4篇全球气候变化
  • 4篇激光
  • 4篇激光信号
  • 4篇极区
  • 4篇光信号
  • 4篇海域
  • 4篇浮标
  • 4篇长江口
  • 3篇大洋
  • 3篇智能机器人

机构

  • 47篇中国极地研究...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国家海洋局
  • 6篇太原理工大学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家海洋环境...
  • 3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教育部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54篇李丙瑞
  • 14篇郭井学
  • 12篇孙波
  • 10篇范海梅
  • 8篇席颖
  • 6篇李群
  • 6篇窦银科
  • 5篇刘志亮
  • 5篇田纪伟
  • 5篇刘顺林
  • 5篇李娜
  • 4篇唐学远
  • 4篇陈燕
  • 4篇张占海
  • 4篇罗光富
  • 3篇秦为稼
  • 3篇雷瑞波
  • 3篇谢玲玲
  • 2篇张庆华
  • 2篇李鑫

传媒

  • 11篇极地研究
  • 4篇科学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学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海洋学研究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人民长江
  • 1篇自然杂志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电子器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年份

  • 5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极地海冰厚度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极地海冰厚度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包括:获取采集系统的测量数据;根据激光信号和声纳信号确定测量数据的状态;在确定测量数据的状态为正常状态时,对电磁场信号和激光信号进行去噪;根据去噪后的电磁场...
蓝木盛罗光富陈超杨望笑王煜尘李丙瑞
文献传递
热带海洋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05年
参照一维Kraus-Turner混合层模式,考虑了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盐度效应和次表层温度盐度方程,在障碍层现象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并结合TOGA-COARE 0°N,156°E站点的观测资料,对其物理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敏感地依赖于混合层深度、海面风速和太阳短波辐射等环境参量,在适当的气象、水文条件影响下,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往往会类周期性地重复出现.
李丙瑞田纪伟刘志亮范海梅
关键词:次表层热带海洋海面风速混合层深度短波辐射物理机制
海冰厚度测量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冰厚度测量装置,包含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声纳器,垂直于海水或海冰发射并接收声纳信号;激光器,垂直于海水或海冰发射和接收激光信号;以及控制单元,与所述声纳器和所述激光器数据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来...
孙波郭井学李娜李丙瑞李群唐学远
文献传递
白令海夏季水文结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2017年
基于2008、2010、2012和2014年我国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白令海获取的水文观测数据,结合历史共享资料,通过对白令海水团、上层海洋热含量、净热通量变化、风场及海平面气压分布情况等的分析,探讨了白令海水文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白令海夏季的水团包括白令海上层水团(BUW)、中层水团(BIW)、深层水团(BDW)和白令海陆架水团(BSW)。白令海温盐分布差异最大、年际变化最剧烈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上层水团。对比4年水团分布情况,最明显的变化是2012年7月调查区上层海水温度偏低,2014年7月上层海水温度偏高。这种异常变化在热含量方面表现为:2012年7月调查区各个测站上的热含量异常低,而2014年7月测站上的热含量都高于平均水平。着重研究了2014年7月海温偏高的原因,认为是由于陆架和海盆区分别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造成:陆架区累积净热通量偏高,海水吸收热量升温;海盆区在异常强大而持久的海面气压(SLP)高压系统下,海面负的风应力旋度得到加强,从而引起持续的暖平流输送及强烈的Ekman抽吸作用,最终导致了上层海水偏暖。
左菲李丙瑞吴成祥Jia Wang李院生
关键词:白令海水团海平面气压
极地海冰浮标观测技术被引量:1
2021年
极区多尺度气-冰-海相互作用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利用海冰浮标,连续自动获取冰面气象.海冰以及冰下上层海洋的环境数据,是开展气-冰-海相互作用研究的最关键手段。
陈超李丙瑞席颖窦银科蓝木盛罗光富
关键词:浮标海冰
极区遥感现场验证系统与综合试验
介绍了国内外南北极遥感现场验证综合试验的研究现状,根据我国对地观测的总体规划和战略要求,做好极区遥感真实性检验和综合试验系统的顶层设计,深入、系统、全面地开展遥感真实性检验的理论研究,建立遥感现场试验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方...
李丙瑞刘顺林郭井学席颖
关键词:数据处理
面向极地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
2024年
极地通信技术是保障极地科学研究效率和人员安全的基础。本文结合极区的特殊通信环境,对极区通信技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极地与人类生活区域之间的距离较远,目前的大部分通信手段都难以覆盖。此外,极地恶劣的气候条件、海水的侵蚀与极寒低温也给通信设备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极区的高强度磁场与太阳辐射也使得传统的通信手段失效。又由于积雪海冰以及复杂的地形条件,通信基站的建立也十分困难。
李亚昊李丙瑞窦银科陈燕张维哲
关键词:低轨卫星
南极科考中的智能机器人技术被引量:1
2010年
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世界各技术强国均争相将智能机器人作为高技术装备应用于极地,一方面,展示其高技术水平,提高国家在极地事务处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国家在极区的实际存在和显示度,另一方面,拓展极地科学考察的观测手段,获取更宽时空范围的高质量数据,推动相关的科学研究。在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下,我国开发了适于极地环境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并于2007-2008年度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在极地现场成功实现了首次应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李丙瑞秦为稼孙波郭井学
关键词:南极科学考察
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探索北冰洋重点海域冰下浅表层水文和声学环境特性,分析海冰的生长和消融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本文设计了适于极地的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监测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控制模块、供电模块、通讯模块和各观测模块等,可实现对冰面气象、海冰物理、浅表层声学特性以及水文剖面参数的连续观测。通过对标体结构优化,可增加系统工作寿命,以期实现冰基及海洋漂浮状态下的持续数据采集;观测数据通过铱星通讯模块传输至国内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和自动化观测。该监测系统于2019年1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标体结构的合理性。
崔凯彪李丙瑞窦银科左广宇章恒张宇中
关键词:监测系统模块化设计结构优化
基于CMIP6数据的北极海冰未来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
2024年
文章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情景模式比较子计划的4种强迫情景,利用6个模式的输出数据对北极海区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的未来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海面气温分析了其对海冰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强迫情景下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北极大部分海域海冰密集度均超过50%,海冰厚度约为1.5 m左右,其中东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喀拉海和楚科奇海部分海域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相对较小。2015—2050年两者整体均呈现下降的特征,部分海区的海冰密集度在高强迫情景下每年降低最大可超1%。2050年高强迫情景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大部分海区冬春季海冰密集度超过90%,且各月均呈现下降趋势。海冰厚度方面,冬春夏大部分海区海冰厚度超过1 m,而秋季大部分海区海冰厚度小于等于0.5 m。12月至翌年5月全域海冰厚度以减小为主,其余月份却出现小范围海冰厚度增加的区域。至210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方面,北冰洋中心区、东格陵兰海和楚科奇海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均随时间增加而减小,其中北冰洋中心区减小速率最大,同时三个海区海面气温将在未来持续增温。此外,海面气温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均与海冰密集度间存在较明显的相反变化特征,说明了气温对海冰的可能影响。本研究可为未来北极海冰在不同的强迫情景下的变化特征提供一定的参考。
施旭东何涛李敏李丙瑞李敏李丙瑞
关键词:海冰厚度海冰变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