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
-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30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S基因突变特点分析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分析1例血清HBV DNA长期阳性但HBsAg阴性的隐匿性乙型肝类病毒感染(OBI)患者HBV S基因突变特点,揭示S基因突变与OBI发生及肝脏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该患者不同时间点的4份血清样本,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克隆测序,挑选代表性突变株病毒基因构建重组载体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从该患者4份血清样本中检出多种S基因突变形式,包括前S1区大片段缺失、s126–127"RPCMNCTI"插入突变、sQ129N、s131–133 TSM→NST和经典的sG145R突变等,其中s131–133 TSM→NST在前后4份动态样本的检测病毒克隆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26%、59%和74%;前S1区大片段缺失在4份样本检测病毒克隆中始终存在,所占比例分别为26%、17%、15%和21%。表型分析发现,sQ129N和s131–133 TSM→NST可以降低抗体对HBsAg的亲和力,增加病毒分泌;与野生株相比,前S1区大片段(nt 3046–3177)缺失病毒株复制力下降了43.7%,表面抗原启动子Ⅱ(SPⅡ)活性下降了97.2%;sG145R可降低病毒的分泌能力。结论此例HBV感染患者的长期OBI临床表现是由于其感染有多种S基因突变病毒株引起,其中一些S基因突变可以影响病毒的表型特点,可能与肝脏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 陈建宏刘妍许智慧思兰兰戴久增李奇王帅李进韩聚强徐东平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突变
- 60℃加热1小时灭活病毒方法对常规临床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基于60℃加热1 h可有效灭活埃博拉病毒的观点,探讨用该条件加热处理对常规临床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对40例受检者用枸橼酸钠抗凝管和EDTA-K2抗凝管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分为2份,检测未进行加热灭活处理(灭活前)和进行了加热灭活处理(灭活后)样本的生物化学、免疫、凝血和血常规指标,比较热灭活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与灭活前相比,灭活后样本的生物化学和免疫项目中总蛋白、总胆红素、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钠、钾、氯、C-反应蛋白、尿素氮、葡萄糖、HBs 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有较显著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到80%且灭活前、后数据存在相关性(r>0.80,P<0.01),用回归方程校正后检测数据仍具有参考价值;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胆碱酯酶和肌酸激酶的测定值下降非常明显(P均<0.01),且灭活前后2组数据无显著相关性。凝血检测项目中,D-二聚体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均受到热灭活严重影响。血常规项目中,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样本须要事先稀释。结论 60℃加热1 h灭活处理对部分生物化学、免疫和血常规项目无明显影响,部分项目检测值明显降低,但其中有6项指标经校正后仍具参考价值。
- 李晓东廖昊刘妍李乐陈容娟李奇陈丽黄鹏宇王学晶徐东平
- 关键词:检疫
- HBV前S缺失突变对病毒复制力及表面抗原启动子Ⅱ转录活性的下调作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分析HBV前S缺失突变病毒株体外复制力及其对表面抗原启动子(surface antigen promoter,SP)Ⅱ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19例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的住院患者,包括38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轻中度、40例慢乙肝重度和4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PCR扩增HBV全长基因组,统计前S缺失突变的发生率。挑选代表前S缺失突变株及其相应对照的HBV全长序列克隆至pGEM-Teasy载体中。用BspQⅠ/ScaⅠ双酶切1.0倍HBV基因组,转染HepG2细胞,72 h后检测病毒复制力;用PCR分别扩增含前S缺失突变型和野生型的HBV SPⅡ启动子片段,构建pGL3-SPⅡ双荧光素酶真核报告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48 h后检测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前S1缺失突变对重叠的SPⅡ荧光素酶表达的影响。结果①HBV基因组前S缺失突变检出率在慢乙肝轻中度、慢乙肝重度和慢加急性肝衰竭3组中逐渐递增,分别为5.3%、12.5%和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前S缺失突变病毒株的复制力较相应野生株降低69%;③与野生型相比,前S1缺失突变使重叠的SPⅡ转录活性降低了36%。结论 HBV前S缺失突变发生率随乙肝进展而升高,前S缺失突变株复制力降低,导致重叠的SPⅡ转录活性降低。
- 苗福珍许智慧刘妍李奇李晓东姚伟明辛绍杰李进徐东平
- 关键词:缺失突变启动子
- 基于不同盐载体的胰岛素无针粉末注射剂的降糖作用比较
- 采用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家兔模型,考察以不同无机盐为载体的胰岛素无针粉末注射剂的降血糖效果,计算Fr(RelatiVe pharmacological bioavailability),探讨影响胰岛素无针粉末注射生物利用度的...
- 蒋冰倩方芳肖小河李奇王伽伯戴冰王喆桅杨赛男马致洁曾灵那吕旸
- 关键词: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理
- 隐匿性HBV感染相关S基因突变对HBsAg检测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隐匿性HBV感染(OBI)相关S基因突变对多种抗-HBs及HBsAg临床检测试剂的反应性。方法9种代表性S基因突变株(M1–M9,其中M1–M5为本课题组首次报道)分离自1例OBI患者和3例OBI献血人员血清。分别采用野生型及突变型S基因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分析9种突变株HBsAg表达及其突变蛋白对抗体和检测试剂反应的影响。结果采用HBsAg罗氏诊断试剂Elecsys定量检测9种突变株胞内HBsAg水平,均较野生株的水平明显下降;相同样品用抗-His抗体检测显示仅M1、M6和M7的HBsAg-His融合蛋白表达水平与野生株比较明显降低。6种抗-HBs与各突变HBsAg的反应性结果(S/CO值)显示,与野生株相比,多数突变株与6种抗-HBs的反应性明显降低,M1、M4、M7和M9产生的HBsAg与抗体4及M9产生的HBsAg与抗体6反应性最差(S/CO<1)。6种商品化HBsAg临床试剂检测结果显示,多数突变株与6种HBsAg试剂反应性较野生株明显降低(P<0.05),ELISA试剂D、E和F漏检率分别为11.1%、22.2%和55.6%。结论本实验涉及的突变HBsAg与抗-HBs的结合力降低是引起OBI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临床常用HBsAg检测试剂对突变HBsAg的检测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亟待提高。
- 张凯刘妍刘妍陈容娟李奇许智慧思兰兰徐东平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突变表面抗原
- 基于不同盐载体的胰岛素无针粉末注射剂的降糖作用比较(英文)
- 采用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家兔模型,考察以不同无机盐为载体的胰岛素无针粉末注射剂的降血糖效果,计算Fr(Relative pharmacologica lbioavailability),探讨影响胰岛素无针粉末注射生物利用度的...
- 蒋冰倩李奇王伽伯戴冰王喆桅杨赛男马致洁曾灵那吕旸方芳肖小河
- 关键词:INSULIN
- 文献传递
- 阿德福韦酯持续干预对HepG2.2.15细胞经典耐药突变的诱导作用
- 2017年
- 目的观察Hep G2.2.15细胞在不同浓度阿德福韦酯(ADV)持续诱导下发生经典耐药突变的情况,并探讨其产生耐药的机制。方法用不含或含0.01、0.1、1.0μmol/L ADV的培养基于12孔板中培养Hep G2.2.15细胞,每3d传代,共培养至110代,分别抽提细胞和上清中的HBV DNA,每10代取样1次。以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性DNA酶消化+滚环扩增+跨缺口PCR方法和单管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细胞内HBV ccc DNA和上清中HBV DNA的反转录酶(RT)区。以PCR产物直接测序结合克隆测序法(20个克隆/样本)分析细胞内HBV ccc DNA和上清HBV DNA的RT区是否产生经典ADV耐药突变。结果未经药物处理的对照组持续稳定表达HBV DNA。0.01μmol/L ADV组和0.1μmol/L ADV组随着ADV干预时间的延长,细胞内总HBV DNA、ccc DNA及上清中HBV DNA的载量持续下降。0.01μmol/L ADV组细胞内和上清中至110代仍未检测出耐药变异,0.1μmol/L ADV组细胞内和上清中在110代时检测到RT区发生rt A181V+N236T变异。1.0μmol/L ADV组由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于第15代时停止培养。结论 Hep G2.2.15细胞内存在HBV ccc DNA循环池,用含适量浓度ADV的培养基持续培养可以诱导Hep G2.2.15细胞发生经典耐药突变。
- 李奇李奇李乐李乐蔡少平李韦杰李韦杰刘妍
-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共价闭合环状DNA耐药变异
-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何首乌肝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
- 何首乌是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其作为传统补益药临床应用广泛,已有逾千年的用药历史.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关于何首乌大剂量、长期使用导致肝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课题组前期...
- 董芹李娜李奇章从恩冯五文李光全李瑞煜涂灿韩雪柏兆方张雅铭牛明马致洁肖小河王伽伯
- 关键词:何首乌肝损伤胆汁酸生物标志物液质联用
- 临床大样本肝病患者隐匿性HBV感染检出情况及其HBV S基因免疫逃逸突变特点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分析大样本肝病人群中隐匿性HBV感染(OBI)检出率及其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MHR)免疫逃逸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2011年8月就诊于解放军302医院的11 650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测序数据,分析OBI检出率及HBV S基因MHR免疫逃逸突变,并与不同滴度HBsAg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MHR突变对比。结果在6996例检测了血清HBsAg的肝病患者中共筛选出12例OBI患者(即血清HBsAg阴性且HBV DNA阳性),OBI检出率为0.172%(12/6996)。8例OBI患者HBV S基因直接测序成功,其中6例(75%,6/8)检出10种MHR突变,包括经典突变sG145R在内的9种已报道的OBI相关MHR突变。低滴度和中高滴度HBsAg两组CHB患者的主要MHR突变为sL110I、sT113S、sS143T、sR160K和sF161Y,除sS143T外均不是已报道且公认的OBI相关突变。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大样本分析显示肝病患者中有较高的OBI检出率,且多数患者可检出OBI相关MHR免疫逃逸突变,提示这些突变与OBI发生密切相关。
- 张凯张凯徐东平陈容娟刘璐洁林亚云李奇李奇思兰兰李晓东李进蔺淑梅
- 关键词:隐匿性感染病毒突变免疫逃逸
- 隐匿性HBV感染患者HBVS基因N-糖基化突变对HBsAg抗原性影响的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分析隐匿性HBV感染(OBI)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MHR)N-糖基化突变的抗原性,探讨N-糖基化突变与OBI发生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例OBI患者血清中检出的4种NXT/S形式突变,其中sQ129N为已知经典的N-糖基化突变,其余3种为本课题组新发现的突变,采用前期构建成功的野生型及突变型S基因重组质粒转染HepG2和Huh7细胞,验证3种新型突变形式,并分析4种突变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及这些突变地6种HBsAg检测试剂的反应性。结果 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3种新型突变均为N-糖基化突变。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4种突变株HBsAg/His标签的荧光强度比值分别降低了76.3%、53.4%、67.1%和52.7%,双抗体夹心法得出结果类似。用6种HBsAg临床试剂进行的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3种新型突变株对6种HBsAg试剂的反应性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携带双N-糖基化突变(aa113-118 TSTTST→NST+aa131-133 TSM→NST)的HBsAg抗原性降低最为明显,导致测试的6种试剂中4种无法检测到该突变蛋白。结论 HBV S基因MHR区N-糖基化突变抗原性降低是引起患者OBI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HBsAg检测试剂对突变抗原的检测敏感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 刘妍张凯张凯陈容娟李奇许智慧思兰兰蔺淑梅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突变N-糖基化抗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