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孝
- 作品数:45 被引量:579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 小麦叶片电特性与外加电压和频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为了研究小麦叶片含水率快速无损检测的方法,该文以小麦幼苗叶片为材料,用自制的平行板电容式电极研究不同含水率小麦叶片的生理电容、生理电阻对外加测试频率、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电压1.25 V,频率为15.7~150 kHz的条件下,小麦的生理电容只因含水率差异而不同,而不受测试频率的影响,但生理电阻在5~150 kHz之间与频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测试频率固定为75 kHz,电压在0.1 V至2.5 V之间变化时,小麦的生理电容变化与含水率相关,受电压影响较小,生理电阻与电压为负的乘幂关系;在测试频率为75 kHz,电压1.0 V时,小麦叶片的生理电容、电阻与含水率均呈现显著相关关系,但利用生理电容变化测定小麦幼苗叶片含水率较用生理电阻测定结果准确。因此,可以利用叶片电特性,尤其是生理电容进行小麦叶片含水率快速无损检测。
- 魏永胜李得孝牟长灵王堃
- 关键词:小麦幼苗叶片电特性
- “小神农”种植竞赛设计与运行机制探索
- 2023年
- 高等农林教育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科人才的重任。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以“耕读相兼”的农业教育思想为指导,自2018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小神农”种植竞赛活动,形成特色实践教育的新“亮点”。“小神农”种植竞赛活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类3个专业的新版培养方案紧密对接,通过将作物学知识的自主学习与农事操作锻炼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自主选择作物、亲自种植管理、系统观察记录和主动参阅相关文献等环节的过程中,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事操作,加强“三农”情怀、科研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激发科学思维和专业兴趣,并将对农事和专业的认知付诸具体行动。但是,种植竞赛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普遍反映种植活动中的实操培训不够,缺乏个性化培训;二是学生在种植实践中做事方式不当、时间管理能力较差;三是学生在种植竞赛活动中的表现差异明显。为此,提出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种植竞赛活动的设计和运行机制,以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一是搭建远程实践课程平台,汇聚多方资源,营造专题网络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二是优化“小神农”种植竞赛活动运行机制,依托班级群、协会群、学院群和师资群等4个网络交流群,建立任务下达与经费保障系统、日常监督管理系统和师资保障系统;三是细化种植竞赛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制度,提升活动的规范化水平;四是改革种植竞赛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按宿舍分组、地块分配具体到人并以标牌明示,通过明晰任务责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保证全员参与;五是集中培训与常态化指导相结合,提高学生农事操作综合实践能力;六是拓展种植竞赛活动生成的议题,有效激发学生对农科专业的兴趣,引导自主开展深入学习;七是不断提升种植
- 李得孝冯永忠孙优优严文献
- 关键词:高等农林教育
- 渗透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及POD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7年
- 利用PEG高渗溶液模拟干旱,将8个商用玉米杂交种在渗透胁迫条件下萌发,研究渗透胁迫对萌芽率、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品种间由萌芽数计算的耐旱系数差异显著,硬粒型萌芽性能优于马齿型,萌芽期PEG处理的幼苗叶绿素含量较高;正常萌发的玉米幼苗品种间叶片POD活性不一,渗透胁迫后POD活性皆增加,但品种间增幅差异较大。
- 李得孝崔黎艳陈耀锋
- 关键词:叶绿素含量POD活性萌芽渗透胁迫玉米
- 混合液浸提法测定玉米叶绿素含量的研究被引量:52
- 2006年
- 比较了不同有机溶剂直接浸提法和Arnon法从冷冻处理前后的玉米叶片中提取叶绿素的效率。结果表明:在室温(10℃)下浸提和冷冻处理后浸提,丙酮和乙醇(甲醇)的混合液比同类含水的提取液要好,其中丙酮∶乙醇为11∶提取液提取叶绿素快而完全,表现最好;丙酮∶乙醇∶水为4.54∶.51∶提取液最慢,丙酮∶甲醇∶水为4.54∶.51∶提取液提取量最少;冷冻处理后叶绿素效率明显提高,其中丙酮∶乙醇为11∶提取液提取速度加快最明显。在玉米田间大量样本叶绿素测定时进行冷冻处理,既能提高叶绿素浸提的效率,又能适当储存,调节用工高峰,值得推广使用。
- 李得孝员海燕郭月霞穆芳龚小艳张敏
- 关键词:玉米叶绿素萃取
- 盆钵形状和植株数对盆栽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2012年
- 以有限结荚习性的小粒豆材料V97-9003为试材,在固定盆钵容积的情况下,改变盆钵规格(直径和深度),或者在固定盆钵规格的情况下,改变种植株数,考察盆栽大豆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在固定盆钵容积的情况下,管径变大(即管高缩短),大豆有效分枝数显著增加;不同管高对有效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大豆有效分枝数主要受盆径大小(即单株种植面积)的影响。②大豆株高在容积相同的不同盆钵间差异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而在同一管径的盆钵中,盆钵深度增加则株高显著降低,大豆株高主要受盆钵深度影响。③在固定盆钵规格的情况下,株高、无效结荚数和百粒质量对种植密度反应不敏感。其他测定农艺性状对大豆栽植密度反应敏感。以盆栽植株数为自变量(x),拟合的回归方程为结荚高度y=0.852 1 x+7.373 3(r2=0.732 6),主茎节数y=-0.336 4 x+14.88(r2=0.931 5),有效分枝数y=10.889x-0.636 4(r2=0.848 4),单株有效荚数y=270.45x-0.759(r2=0.828 8),单株粒质量y=70.464x-0.798 6(r2=0.863 6),单株根质量y=7.154 9x-0.642 5(r2=0.763 3)。在盆栽株数低于8株或7株时,每盆总粒数、总粒质量和总根质量与盆栽株数的关系可以用直线方程进行拟合,即每盆总粒数y=90.921 x+453(r2=0.798 3),每盆总粒质量y=9.621 4 x+57.804(r2=0.716 5),每盆总根质量y=1.329 6 x+6(r2=0.904 9)。
- 李得孝张昊俞嫒年姚丹妤雷志伟李玲
- 关键词:盆栽试验种植密度农艺性状大豆
- 大豆吸胀前后籽粒外形指标的变化
- 2013年
- 大豆是全球最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探讨大豆籽粒吸胀前后的外形变化对于揭示不同品种的籽粒吸胀特性、播种墒情选择和品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41个大豆品种(系)做试材,测定种子吸胀前后籽粒重量、粒体积(按排水量计)、粒长、粒宽和粒厚变化,进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1) 吸胀前后试验材料间籽粒特性差异明显,其中吸胀前后粒体积的变异系数最高,粒长和粒厚变异系数较小,而粒宽变异系数增加明显。2) 大豆籽粒吸胀前后所有籽粒性状(粒重、粒体积、粒长、粒宽和粒厚)间的简单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显示,只有粒重与其他籽粒性状的偏相关系数都表现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粒长 >粒厚 >粒宽;而粒体积与粒长、粒宽和粒厚的偏相关不显著;粒厚与粒宽的偏相关系数基本保持稳定(低负相关)。粒长与粒宽和粒厚的偏相关性在籽粒吸胀前后存在差异:吸胀前粒长与粒宽显著而与粒厚不显著,籽粒吸胀后恰好相反。不同材料吸胀前后籽粒性状比及其相关系数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3) 大豆吸胀后粒重平均增加2.03倍,粒体积增加2.37倍,粒长增加1.71倍,粒宽和粒厚1.15倍。籽粒长宽厚比值由吸胀前的1.34:1.16:1变为1.98:1.16:1。4) 吸胀前后的粒重都可以用粒体积进行线性模拟。吸胀前的大豆粒重和粒体积也可用粒宽进行线性模拟,而吸胀后大豆粒重和粒体积可用粒长进行线性模拟,并且籽粒吸胀前的模拟效果要优于吸胀后的。5) 根据籽粒吸胀前后的粒形变化,将41个大豆材料Cluster聚类为9个小类。综合来看,大豆吸胀前后籽粒外形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外形指标中粒长的变化尤其明显,粒宽和粒厚的相对变化很小。粒重与粒体积相关性最大,粒重和粒体积的模拟在籽粒吸胀前后所选的籽粒外形指标不�
- 李得孝周和吾刘艺森
- 关键词:大豆
- 利用荚果厚度模拟大豆鼓粒进程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大豆籽粒发育可分为鼓粒期和籽粒归圆期,探究无损伤检测鼓粒进程的指标对大豆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鲜819-4、冀豆17、鲁96150和V94-3971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连续测定标记花荚的荚果厚度,分期收获同日标记的大豆籽粒并进行发芽率测定,研究大豆鼓粒期荚果厚度变化。结果表明:1)鼓粒期鲜荚皮厚度基本保持恒定,因此荚果厚度可用于度量籽粒厚度的变化。荚果厚度(y)与开花后日数(x)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y=ax2+bx+c)进行有效模拟。利用模拟函数可以对大豆鼓粒始期、最大荚果厚度出现期、鼓粒持续期以及平均鼓粒速率等进行有效预测。荚果最大厚度可用作判定大豆籽粒开始具备发芽能力的外观指标。2)荚果厚度变化受材料特性和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同一材料不同时期标记的花荚,荚果厚度增速趋势可能有差异,因此在大豆籽粒灌浆特性研究中,同日标记花荚是籽粒灌浆特性研究中一项必要的控制措施。3)不同材料鼓粒特性存在差异,选择鼓粒启动早、鼓粒速度快的大豆品种是可行的。荚果厚度有望成为研究大豆灌浆特性和适时早收的无损伤选择指标。
- 李得孝王晶刘修杰胡超刘义
- 关键词:大豆
- 基于荚果厚度模拟评价黄淮夏大豆品种的鼓粒特性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利用荚果厚度动态变化可以表征大豆鼓粒特性,本研究将评价不同大豆材料的鼓粒特性,并为筛选优良鼓粒特性材料和研究大豆高产机制提供借鉴。[方法]利用49个大豆材料进行花荚标记,定位连续测量荚果厚度,并利用二次函数(^y=^β0+^β1x+^β2x2)拟合各材料的荚果厚度(y,单位mm)与花后时间(x,单位d)的关系,据此预测各材料的鼓粒始期、终期和持续期,以及最大荚果厚度和荚果增厚速率,并对大豆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实测数据对荚果的粒位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二次函数有效拟合了荚果厚度(y)与花后时间(x)的关系(R2>0.98)。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为鼓粒持续期、荚果增厚速率、鼓粒始期、鼓粒终期、最大荚果厚度、盛花期。相关分析显示:大豆盛花时间与鼓粒特性相互独立,而5个鼓粒特性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49个大豆材料可以聚为10类,各类之间鼓粒特性差异明显。其中,荚果厚度较小的‘早熟66’和‘汾豆65’,以及荚果厚度较大的‘邯豆5号’‘中黄30’‘高豆1号’和‘中黄42’可在快速鼓粒新品系的选育中使用。荚果厚度和籽粒厚度都存在明显的粒位效应,粒位效应从大到小为中部粒位、远端粒位、基部粒位。[结论]荚果厚度可作为无损伤测定指标用于研究大豆籽粒的鼓粒规律及其变化,对不同大豆材料的鼓粒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 李得孝陈见生刘修杰
- 关键词:大豆粒位效应聚类分析
- 玉米单交种西农11号的高产栽培措施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采用 31 1 - A最优混合设计 ,研究了西农 1 1号杂交种施肥量及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产量随密度和施肥量增加而增加 ,其中密度对产量作用最大 ,施氮量次之 ,施磷量最小 ;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要获得 90 0 0~ 1 0 80 0 kg/hm2 的目标产量 ,应留苗 52 50 0~ 60 0 0 0株 /hm2 ,施氮肥 93.75kg/hm2 以上 ;若施氮肥 562 .5kg/hm2 ,并配施适量磷肥 ,留苗 63750株 /hm2 ,可望获得 1 0 80 0
- 员海燕李得孝罗淑平王静
- 关键词:玉米施肥量高产栽培
- 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参试点效应分析被引量:4
- 2000年
- 根据陕西省近 1 6a夏玉米中熟组区域试验资料 ,估算分析了先后承担试验的 1 6个试点判别品种能力的强弱和判别能力的稳定性 ,并综合利用这 2项指标对各试点进行归类。结果表明 ,1 6个试点中比较理想的有 3个 ,较好的有 7个 。
- 员海燕赵小峰李得孝
- 关键词:夏玉米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