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强

作品数:8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受体
  • 2篇硫酸吗啡
  • 2篇吗啡
  • 2篇化疗
  • 2篇癌痛
  • 2篇表皮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盐酸
  • 1篇盐酸昂丹司琼
  • 1篇盐酸帕洛诺司...
  • 1篇伊利替康
  • 1篇抑制剂
  • 1篇预后
  • 1篇真核
  • 1篇真核表达
  • 1篇镇痛

机构

  • 6篇解放军第30...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8篇李志强
  • 8篇王岩
  • 8篇徐建明
  • 6篇赵传华
  • 5篇葛飞娇
  • 5篇刘烈军
  • 4篇刘建芝
  • 3篇李珊珊
  • 3篇邱卉
  • 3篇林莉
  • 2篇韩宇
  • 2篇李月敏
  • 1篇付亚莉
  • 1篇欧阳学农
  • 1篇李晓玲
  • 1篇李明颖
  • 1篇廖国清
  • 1篇陈正堂
  • 1篇张贺龙
  • 1篇刘端祺

传媒

  • 3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ZD1839与伊利替康联合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ZD1839与伊利替康的活性代谢产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联合的最佳方案及其机制。方法以药物联合效应测定方法,评价ZD1839和SN38不同给药顺序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和LoVo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方法,分析ZD1839与化疗不同联合方案对各自靶蛋白及其下游分子表达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联合方案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以组蛋白相关的DNA碎片分析,比较不同方案对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结果先SN38后ZD1839的序贯给药方案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反之,则表现为拮抗作用。SN38明显抑制细胞拓扑异构酶-I (Topo-I)活性;ZD1839不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但能抑制EGFR的磷酸化。与SN38单药相比,SN38联合ZD1839对Topo-I的抑制无增强;与单药ZD1839相比,联合方案对EGFR、MAPK磷酸化的抑制作用无增强,但ZD1839、SN38同时给药,和先SN38后ZD1839序贯给药对AKT的抑制有所增强。同时,联合方案对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影响明显。ZD1839可明显维持化疗诱导的DNA损伤和细胞凋亡。结论先SN38后ZD1839序贯给药可能是治疗结肠癌的最佳联合模式。
徐建明李月敏王岩赵传华袁守军杨武威李志强韩宇AmaliaAzzaritiAngeloParadiso
关键词:ZD1839伊利替康
人MDM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与p53的相互作用
2014年
目的:构建带Flag标签的MDM2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MDM2与p53的相互作用。方法:从人乳腺文库中PCR扩增MDM2编码序列,将其插入pcDNA3.0-Flag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用Western印迹检测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MDM2与p53的相互作用。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Flag-MDM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293T细胞后成功表达;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Flag-MDM2与p53存在相互作用。结论:构建了带Flag标签的人MDM2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了MDM2与p53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MDM2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叶晨阳徐建明林莉王岩葛飞娇赵传华李珊珊付亚莉李志强
关键词:MDM2P53克隆相互作用
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中重度化疗致吐药引起恶心呕吐的Ⅱ期临床研究被引量:36
2009年
目的:探讨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中重度化疗致吐药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自身交叉对照的研究方法。试验药为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对照药为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对化疗后1~5天的恶心程度、止吐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共入选病例112例,104例可评价疗效。在接受以顺铂或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后,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和盐酸昂丹司琼16mg的止吐有效率分别为77.08%和73.08%,恶心程度改善率分别为64.42%和62.50%,两药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和便秘。结论: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能够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李志强徐建明刘端祺张贺龙王宝成张沂平欧阳学农陈正堂陶敏高亚杰王岩李晓玲刘烈军
关键词:止吐药盐酸帕洛诺司琼盐酸昂丹司琼化学治疗
诱导化疗后吉非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诱导化疗后给予吉非替尼单药维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5月~2005年2月,晚期NSCLC患者根据最后一个化疗方案疗效分为两组,疗效为部分缓解(PR)或稳定(SD)的为吉非替尼维持治疗组,疗效为进展(PD)的为吉非替尼解救治疗组。入组后给予口服吉非替尼治疗,每日1次,每次250mg,持续服用到疾病进展。结果:共有119例患者入组,其中吉非替尼维持治疗组为79例,解救治疗组为40例。维持治疗组总有效率(RR)31.6%(25/77),其中3例CR,解救治疗组RR为27.5%(11/40),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645)。吉非替尼维持治疗组的进展时间(TTP)为6.0个月,显著长于解救治疗组的4.0个月(P=0.03)。维持治疗中位生存期(OS)为11.0个月,而解救治疗组的中位OS为7.0个月,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维持治疗组中腺癌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鳞癌患者(39.7%vs.12.5%,P=0.041),TTP也显著长于鳞癌患者(7.5个月vs.3.0个月,P=0.02);女性患者的中位OS显著长于男性患者(18.5个月vs.9.0个月,P=0.002)。毒副作用多数较轻,且可逆,以1、2级为主。结论:吉非替尼作为晚期NSCLC诱导化疗后的维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化疗进展后再使用吉非替尼方案相比,化疗未进展时使用能更好地发挥该药的优势,给予患者更大的生存获益。
韩宇王岩徐建明刘烈军赵传华李志强刘建芝邱卉
关键词:吉非替尼非小细胞肺癌
硫酸吗啡栓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硫酸吗啡栓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中重度癌痛患者132例纳入研究。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中男35例,女31例,平均年龄(52.8±11.9)岁,对照组中男4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2±10.9)岁。治疗组患者经肛门给予硫酸吗啡栓(20mg)1枚和口服安慰剂1片,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吗啡片(20mg)1片和经肛门给予安慰剂栓1枚。待患者再出现中度疼痛时,再第2次给药。每日用药剂量不超过100mg,共给药7d。评价硫酸吗啡栓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用目测划线分级法测定的疼痛强度分别为7.1±1.3和6.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用药后15、30min及1.0、1.5、2.0、3.0、4.0、6.0h的疼痛强度均较用药前下降。用药前疼痛强度和用药后各时间点疼痛强度的差值如下:第1次用药后,治疗组分别为0.80±1.33、2.09±1.77、3.27±1.92、4.14±2.05、4.26±2.13、3.70±2.09、3.27±2.11及2.88±2.35,对照组分别为0.74±1.41、1.97±1.93、3.15±2.11、3.82±2.16、3.95±2.13、3.52±2.12、3.00±2.19及2.70±2.23;第2次用药后,治疗组分别为0.92±1.37、5.35±1.53、3.05±1.94、3.38±1.85、3.70±2.02、3.52±2.00、3.05±2.06及2.84±2.22、,对照组分别为0.72±1.03、4.95±1.49、2.77±1.84、3.27±1.98、3.27±1.95、3.05±1.77、2.67±1.68及2.25±1.88。2组用药前后疼痛强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2组间疼痛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次用药后2h镇痛的有效率均为71.21%,疼痛强度分别为2.74与2.86,用药后6h疼痛强度均为4.12;治疗组与对照组第2~7天用药次数分别为2.54~2.97与2.52~3.03。2组用药后2h和6h的有效率、疼痛强度及用药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
葛飞娇刘建芝邱卉刘烈军王岩赵传华李志强徐建明
关键词:癌痛疗效安全性
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各种主要临床病理学预后因子及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307医院和301医院第二附属医院6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石腊包埋肿瘤标本,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标本中EGFR的表达。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判断EGFR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分析(COX模型)判断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肿瘤组织EGFR的阳性表达率为69%。T3期肿瘤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T1和T2期(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无转移者(P<0.05),有远处转移者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无远处转移者(P<0.05);EGFR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等均无明显相关性。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组织EGFR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相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相关。
李月敏徐建明廖国清李晓兵王岩李明颖曹阳李志强葛飞娇
关键词: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NM分期预后
10mg硫酸吗啡栓治疗中重度慢性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10mg硫酸吗啡栓治疗中重度慢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自身交叉对照研究的方法,入选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共7个中心中、重度癌痛患者64例。分为2组:A组第1次给予硫酸吗啡栓10mg同时口服硫酸吗啡模拟片;第2次口服硫酸吗啡片同时给予硫酸吗啡栓模拟药。B组给药顺序与A组相反。分别纳入病例33例和31例。评价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均衡性良好,2组用药前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12±0.89)和(6.16±0.90),疼痛评分等级分别为(2.27±0.45)和(2.35±0.4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第1阶段疼痛起效时间分别为(42.93±27.30)min和(40.21±24.42)min,第2阶段疼痛起效时间分别为(40.80±23.63)min和(51.04±46.44)min,2组疼痛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第1阶段疼痛最佳缓解时间分别是(110.07±72.92)min和(104.89±73.40)min,第2阶段疼痛最佳缓解时间分别是(112.33±82.08)min和(129.86±102.67)min,2组疼痛最佳缓解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疼痛缓解度及有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例患者中共5例发生8次不良事件,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等。结论10mg硫酸吗啡栓经直肠给药对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李珊珊刘建芝刘烈军邱卉赵传华李志强王岩葛飞娇林莉徐建明
关键词:癌症镇痛双模拟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的35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栓是否再发、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及患者生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肺栓塞(PTE)患者中3例于3小时内死亡,3例治疗后好转;29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痊愈11例(37.9%),好转5例(17.2%),无效13例(44.8%),其中2例死于溶栓后肺栓塞。上肢发生DVT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0天,高于其它部位发生DVT的患者(P=0.018)。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时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50天)。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延误了抗肿瘤治疗的时机,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溶栓的好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水平对诊断VTE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治疗中血栓复发的患者预后差。
林莉徐建明王岩刘建芝李志强刘烈军赵传华葛飞娇李珊珊
关键词: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