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冰

作品数:53 被引量:32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7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药物
  • 10篇用药
  • 9篇药学
  • 6篇单胞菌
  • 6篇氧氟沙星
  • 6篇药品
  • 6篇沙星
  • 6篇铜绿
  • 6篇铜绿假单胞
  • 6篇铜绿假单胞菌
  • 6篇头孢
  • 6篇左氧氟沙星
  • 6篇假单胞菌
  • 6篇氟沙星
  • 5篇药代
  • 5篇药代动力学
  • 5篇临床药
  • 5篇临床药学
  • 5篇耐药
  • 5篇合理用药

机构

  • 43篇中国医科大学
  • 6篇沈阳药科大学
  • 4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辽宁省药品检...

作者

  • 45篇李晓冰
  • 42篇菅凌燕
  • 41篇何晓静
  • 6篇徐辉
  • 5篇王诗琪
  • 5篇于歆
  • 4篇丁黎
  • 3篇石富国
  • 2篇于丹
  • 2篇阚新宇
  • 2篇宋方
  • 1篇宋沁馨
  • 1篇于莹
  • 1篇刘琦
  • 1篇钱亚芳
  • 1篇陈艳华
  • 1篇何丽媛
  • 1篇周娜
  • 1篇杨跃辉
  • 1篇丁雯

传媒

  • 13篇中国医院药学...
  • 5篇实用药物与临...
  • 4篇卫生职业教育
  • 3篇药物流行病学...
  • 2篇药学学报
  • 2篇药学教育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药学进展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药房
  • 1篇药品评价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 1篇第十届全国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9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1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被引量:4
2021年
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总体方案,积极响应国家有关研究生教学的要求,制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何晓静李晓冰菅凌燕
关键词: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紫杉醇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本文检索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紫杉醇的血药浓度监测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制定紫杉醇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提供参考。紫杉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其血药浓度相关,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张艺鰆李晓冰何晓静菅凌燕
关键词:紫杉醇治疗药物监测血药浓度个体化治疗
住院药房药学本科生毕业实习的带教与管理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加强药学本科生住院药房毕业实习的带教与管理。方法以我院住院药房药学本科实习生带教工作为例,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构建良好的药学本科生毕业实习的带教模式。结果通过对药学本科生实习过程中的带教与管理,达到了满意的实习效果。结论通过加强住院药房药学本科生的实习带教与管理,可以提高的实习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药学人才。
李晓冰何晓静菅凌燕
关键词:药学本科生住院药房
左氧氟沙星在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晓冰何晓静徐辉王诗琪于歆菅凌燕
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不同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情况下,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耐药变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Kp肺部感染小鼠模型,各组小鼠分别采用30,60,90 mg·kg^(-1)剂量LVF,连续治疗7 d;筛选并培养LVF给药及停药后不同时间的耐药突变Kp菌株,采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式链反应法或PCR后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Kp菌株耐药基因的变化。结果:LVF治疗后,15和90 mg·kg^(-1)剂量组分离的Kp菌株突变率低;30和60mg·kg^(-1)剂量组,Kp菌株突变率升高;LVF给药及停药后不同时间,15和90 mg·kg^(-1)剂量组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gyrA、gyrB、parC和parE的突变和qnrA、qnrS和aac(6’)-Ib-cr;30和60 mg·kg^(-1)剂量组,给药5、7 d及停药后1、3 d,分别检测到qnrA、qnrS和aac(6’)-Ib-cr。结论:LVF 90 mg·kg^(-1)剂量组有效率高而耐药率低。根据以MPC为基础的PK/PD参数指定给药方案,可在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Kp对LVF的耐药。
何晓静李晓冰于莹菅凌燕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肺炎克雷伯菌防突变浓度突变选择窗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合并免疫低下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慢性肺部感染合并免疫低下大鼠模型,为相关模型建立与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肺部感染组(B组)、免疫低下组(C组)、肺部感染合并免疫低下组(D组)。以40 mg·kg^(-1)的剂量给予C、D2组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连续给药3 d,造模成功后以相同剂量每周注射一次;运用气管插管法,构建B、D组大鼠慢性肺部感染。在模型建立期间,以固定时间对大鼠肺载菌量、肺部病理学变化、免疫学指标变化、T细胞亚群等指标进行考察。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B、D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肺部产生病理学病变,并有较明显的中性粒细胞聚集等现象。与A组相比,B组与D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C组与D组白细胞数目有所下降,实验组大鼠CD_4^+/CD_8^+有显著增高。结论:通过该实验方法,成功建立PA慢性肺部感染合并免疫低下大鼠模型,成功率高、死亡率低,适于采取该方法进行相关研究。
徐辉何晓静李晓冰菅凌燕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环磷酰胺免疫低下
HPLC法测定中空纤维感染模型中头孢曲松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建立灵敏、稳定的头孢曲松肉汤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评价中空纤维感染模型中头孢曲松的药动学特征,为优化临床给药方案和延缓耐药性发展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以甲硝唑为内标,肉汤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浓缩后,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分离,以0.05 mol/L KH_(2)PO_(4)水溶液(K_(2)HPO_(4)调节pH值至7.0)-甲醇(91:9)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6℃,进样量20μL。建立中空纤维感染模型,模拟头孢曲松临床多次给药方案(1.5 g,静脉滴注1 h,1次/12 h,疗程7 d),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头孢曲松在4.994~249.7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3.9%,准确度为94.3%~108.1%;提取回收率在74.7%~89.4%之间;稳定性良好。中空纤维感染模型中头孢曲松药动学参数为C_(max)=152.2μg/mL,T_(max)=1 h,t_(1/2)=8.70 h,AUC_(0-36)=1231μg/mL·h,AUC_(0-∞)=1286μg/mL·h,与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文献数据基本一致。结论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中空纤维感染模型中头孢曲松的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
陈美玲何晓静菅凌燕李晓冰
关键词:头孢曲松药代动力学
LC-MS/MS法同时测定人尿液中苦杏仁苷和芍药苷及其尿药排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建立苦杏仁苷和芍药苷尿药浓度的LC-MS/MS同时测定方法,研究健康中国受试者静脉滴注活血通络粉针剂后其体内苦杏仁苷和芍药苷的人体尿药排泄特征。尿液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并稀释后,采用Hedera ODS-2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5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含0.05%甲酸)(20∶80);质谱采用Turbo-Ionspray电喷雾离子源和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方式。尿液中杂质不干扰样品的测定,苦杏仁苷和芍药苷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3~40μg·m L-1,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三种浓度的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均小于15.0%;无介质效应、残留效应;稳定性良好。9名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输注活血通络粉针6 g后,苦杏仁苷和芍药苷主要以原形经尿液排出体外,平均累计排泄率分别为79.6%和48.4%。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适用于健康中国受试者体内苦杏仁苷和芍药苷的尿药排泄研究。
李晓冰石富国菅凌燕丁黎
关键词:苦杏仁苷芍药苷尿药排泄
我院儿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调查与分析
何晓静郑晨李晓冰阚新宇曾爽菅凌燕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被引量:31
2017年
综述产生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机制,从而找寻预防或减轻药物造成肝损害的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结果显示,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代谢激活造成肝损伤,线粒体损伤,免疫损伤,遗传易感性,溶酶体损伤,胆汁淤积。通过对从以上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做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预防或减轻药物造成的肝损害。
于歆李晓冰何晓静菅凌燕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线粒体损伤免疫损伤遗传易感性胆汁淤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