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峰

作品数:22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病毒
  • 8篇肝炎
  • 7篇慢性
  • 5篇耐药
  • 4篇血清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慢性丙型
  • 4篇丙型
  • 3篇阳性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流行病学调查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耐药性
  • 3篇抗病毒
  • 3篇肝病

机构

  • 22篇湖州市中心医...
  • 1篇浙江医院
  • 1篇开封制药(集...

作者

  • 22篇李晓峰
  • 13篇童照威
  • 10篇王伟洪
  • 6篇宋群
  • 5篇施柏年
  • 4篇童涌
  • 3篇王其
  • 3篇沈斌
  • 2篇吴晓琴
  • 2篇钟剑峰
  • 2篇邱佳
  • 1篇杨水新
  • 1篇钟华杰
  • 1篇徐敏
  • 1篇钱佳平
  • 1篇张龙琪
  • 1篇钱福初
  • 1篇张艳
  • 1篇张伟娟
  • 1篇朱琴华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2015年杭...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对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96例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9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排除因长期饮酒导致的脂肪肝)患者设为试验组,将107例未发生脂肪肝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血清生化指标、丙型肝炎病毒载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89例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50岁年龄段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43.8%)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20~40岁10.1%,>50~60岁29.2%,>60岁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拥有脂肪肝家族史、肥胖、糖尿病与其发病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体质量指数(BMI)[(23.49±2.06)kg/m^2vs(19.97±1.82)kg/m^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6.57±21.58)U/L vs(40.52±15.93)U/L]、总胆固醇[(6.71±0.80)mmol/L vs(3.15±0.67)mmol/L]、甘油三酯[(3.17±0.68)mmol/L vs(1.02±0.37)mmol/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拥有脂肪肝家族史、肥胖、糖尿病密切相关,原因可能与这部分人群遗传基因易感或合并代谢综合征有关。40~50岁年龄段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可能与这一年龄阶段人群机体代谢水平较青年人群下降以及生活方式不当(过量进食或饮酒、运动量少)有关。
陈海艳童照威沈斌童涌李晓峰张龙琪王伟洪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
2012年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83例,HBeAg阴性67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结果 HBeAg阳性组年龄、病程均显著小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炎症分级血清HBV DNA定量范围及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特点存在差异,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
宋群童照威李晓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肝组织炎症
2007-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了解湖州市中心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与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384株,主要来自ICU,其次呼吸科;大部分来自痰液标本,占84.0%;分离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1082株,分离率为45.4%,2007-2010年IRPA的分离率依次为44.1%、55.9%、46.8%、31.3%;对14种抗菌药物全耐药菌株89株,分离率为3.7%;IRPA对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耐药率均>50.0%,仅对阿米卡星耐药率<3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出现多药耐药,甚至出现全耐药菌株,临床治疗非常困难;应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童照威李晓峰宋群王伟洪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性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与耐药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湖州市中心医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与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用VITE-COMPACT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10株,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48株(分离率5.9%)。标本来源主要来自ICU室,其次呼吸科,大部分来自痰液标本(约占89.2%),年龄段以中老年人比率最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坐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高度耐药;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耐药率为33.7%~58.2%;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低于30.0%。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0.4%、91.7%和2.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达100.0%。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与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相比,耐药情况更严重,其中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耐药率显著高于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P<0.01);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与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呈高度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尚敏感,但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现象更严重。应重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童照威李晓峰邱佳施柏年
关键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
湖州市抗病毒干预对配偶间HIV传播的抑制作用研究
2018年
目的:分析湖州市抗病毒干预对配偶间HIV传播的抑制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8例HIV抗体阳性者及其阴性配偶的临床资料,根据原阳者治疗情况分为抗病毒组(n=158)、未抗病毒组(n=150)。比较两组原阳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感染时间、性行为频率、安全套使用情况,原阳者首次检测及末次随访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血红蛋白(CH)、红细胞体积(CV)等血液学指标、CD4计数、CD8计数等免疫指标及HIV病毒载量,比较两组患者患者随访时间、随访期间HIV检测次数、随访期间阴性配偶转阳率。结果:两组患者原阳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感染时间、每月性行为次数、安全套使用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及随访期间HIV人均检查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患者随访1年及2年的配偶转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组随访3年的转阳率为0.93%(1/108),低于未抗病毒组的7.69%(8/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组与未抗病毒组首次检测时的WBC、RBC、CH、CV、CD4+计数、CD8+计数、HIV载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组末次随访的WBC、RBC、HIV病毒载量低于未抗病毒组,CH、CV、CD4+计数、CD8+计数高于未抗病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干预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原阳者贫血症状,促进其免疫力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配偶间HIV传播风险,值得推广。
朱琴华李晓峰钟华杰张伟娟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配偶
用好双刃剑,解病患之痛苦
李晓峰
关键词:食道静脉曲张抗菌素中性粒细胞数大肠埃希菌双刃剑
文献传递
卡托普利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2023年
目的 评价空腹状态下单剂量口服卡托普利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单剂量、开放、随机、2周期、双序列、自身交叉试验设计。24例健康受试者被随机分为TR组和RT组,每组12例。每周期单次空腹口服卡托普利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25 mg。用经方法学验证的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卡托普利的浓度,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Pharsight Company,V7.0)计算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受试者空腹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卡托普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_(max)分别为(883.79±147.60)和(838.50±164.20)ng·mL^(-1);AUC_(0-t)分别为(3 455.06±613.75)和(3 408.14±445.72)h·ng·mL^(-1);AUC_(0-∞)分别为(3 694.68±648.63)和(3 664.34±461.39)h·ng·mL^(-1);T_(max)分别为0.75(0.5,1.5)和0.75(0.5,1.25)h;t_(1/2)分别为(7.58±0.66)和(7.80±0.83)h。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C_(max)、AUC_(0-t)和AUC_(0-∞)的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8.62%~113.21%,95.84%~105.21%和95.23%~104.71%,均落在80.00%~125.00%范围内。结论 空腹状态下卡托普利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沈敏敏范胜楠徐敏李晓峰郭慧满喜霞邱杰杨水新
关键词:卡托普利LC-MS/MS法生物等效性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单独核心抗体阳性者中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分子特性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单独抗核心抗体(HBcAb)阳性者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隐匿性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流行状况和病毒分子特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本院乙肝标志物检测单独HBcAb阳性者进行复检,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对复检单独HBcAb阳性者的HBV-DNA进行荧光定量,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扩增Pre S/S基因区并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在总共复检的343列单独HBcAb阳性者中,有338例样本复测HBcAb单独阳性。定量PCR检测发现OBI者6例(1.8%),其中成功测序4例。序列结果分析发现2例B2基因型,2例C1基因型。4例样本均在Pre S/S基因区发生了变异,S基因区变异多在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区,其中有3例样本存在a决定簇变异。结论单独HBcAb阳性者确实存在OBI,HBV基因组S区a决定簇内存在变异,可能与OBI的发生相关。临床上要注意单独HBcAb阳性者HBV隐匿性感染的漏诊。
李晓峰金芳钱福初王伟洪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HBsAg转阴11例临床分析
目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但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仍较低,乙肝病毒彻底清除仍是当前治疗的难点。本文对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17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积极干预对...
童照威李晓峰宋群王伟洪施柏年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评价病例分析
2008—2010年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监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湖州市中心医院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流行病学情况与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使用VITE-COMPACT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产ESBLs肠杆菌2 560株,分离率为48.4%,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分离率依次为68.9%、54.6%、18.3%、25.9%,其他肠杆菌未发现产ESBLs菌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来自痰液(分别为42.2%、60.8%、57.7%),而变形杆菌主要来自尿液(为40.0%)。2008—2010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酶抑制复合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尚敏感。变形杆菌主要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高度敏感。结论产ESBLs肠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酶抑制复合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尚敏感。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开始出现耐药菌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应加强院内感染管理与监测,防止耐药菌株广泛播散。
李晓峰童照威施柏年
关键词:肠杆菌科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