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景雷

作品数:75 被引量:419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3篇成像
  • 19篇磁共振
  • 18篇动脉
  • 17篇血管
  • 17篇磁共振成像
  • 16篇体层摄影
  • 16篇体层摄影术
  • 12篇肿瘤
  • 12篇X线
  • 12篇X线计算
  • 12篇X线计算机
  • 11篇心脏
  • 10篇冠状
  • 9篇原发性
  • 9篇淋巴
  • 9篇CT表现
  • 8篇冠状动脉
  • 8篇病理
  • 7篇淋巴瘤
  • 6篇影像

机构

  • 60篇广东省人民医...
  • 16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惠州市中心人...
  • 3篇暨南大学附属...
  • 3篇广东省医学科...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郑州大学
  • 2篇贵阳市第一人...
  • 1篇福州市第二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顺德第一人民...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作者

  • 74篇李景雷
  • 37篇梁长虹
  • 17篇黄美萍
  • 14篇刘辉
  • 12篇刘再毅
  • 9篇崔燕海
  • 8篇刘于宝
  • 8篇张忠林
  • 7篇余元新
  • 6篇谢淑飞
  • 6篇曹希明
  • 6篇罗海营
  • 6篇张金娥
  • 5篇王秋实
  • 5篇庄建
  • 4篇罗纯
  • 4篇赵振军
  • 4篇郑君惠
  • 4篇钟小梅
  • 4篇曾辉

传媒

  • 15篇中国医学影像...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岭南心血管病...
  • 4篇放射学实践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4篇暨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华放射医学...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影像诊断与介...
  • 2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外女性健康...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广东医学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淋巴瘤肺浸润的CT表现和病理对比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淋巴瘤肺浸润的特征性CT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肺浸润的CT影像资料,并与组织病理学和手术结果比较。结果:23例淋巴瘤中霍奇金淋巴瘤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16例。肺叶肺段型9例,结节肿块型8例,混合型6例。CT病理对比研究显示支气管充气征(14/23,60.87%)、CT血管造影征(12/23,52.17%)、磨玻璃结节(3/23,13.04%),跨叶病灶(4/23,17.39%)为较具特征性的征象,对诊断意义较大。结论:淋巴瘤肺浸润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淋巴瘤肺浸润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曾苗雨赵振军张金娥李景雷刘艳辉
关键词:肺肿瘤淋巴瘤病理学
儿童肺隔离症14例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总结儿童肺隔离症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1-10至2011-2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经影像学检查或心导管造影或手术后确诊为肺隔离症的14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肺隔离症患儿中,男9例,女5例,新生...
蒋秋平李渝芬徐衍梅李景雷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24例,其中位于小肠8例,回盲部6例,结肠4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2例,肛管1例。多发6例,其中病变位于多个节段小肠3例,位于回盲部、直肠2例,位于多个节段小肠、结肠1例。浸润型16例,肠壁弥漫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厚,受累肠管范围较长,最长约35.6cm。4例可见肠管扩张。肿块型11例,其中8例肿块突向肠腔内生长,3例突向肠腔外生长。多发结节型2例,表现为多个结节突向肠腔内生长。混合型1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并发症少见,仅2例伴有肠梗阻,1例肠套叠,1例肠穿孔。结论: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层螺旋CT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刘小华李景雷梁长虹刘再毅刘于宝张忠林
关键词:肠道肿瘤淋巴瘤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 052例行64层或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资料,对患者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及管腔情况。结果:9 052例冠状动脉检查者中,检出40例42支CAOA患者,检出率为0.44%,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26例(1例并发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高位开口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肺动脉2例;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6例(1例并发左前降支高位开口),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段1例;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窦1例;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中间支单独起源于左冠窦1例。其中异常冠状动脉非斑块性狭窄17例,存在斑块12例(狭窄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直观、准确,VR是最佳后处理显示方法,同时有助于成功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周玉祥蓝博文刘其顺李景雷黎昕朱文丰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间质瘤MDCT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MD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共32例。观察内容主要包括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大小、生长方式及与胃壁的夹角、密度及强化模式,胃粘膜及浆膜改变,是否有淋巴结肿大与肝脏转移。结果本组32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胃底部19例、胃体部13例。病灶呈圆形16例,椭圆形11例,不规则形5例。病灶最大径为19-165mm。内生型14例,腔外型12例,腔内外型5例,壁内型1例。病变与邻近胃壁夹角呈锐角26例,呈钝角6例。平扫病灶呈均匀稍低或等密度19例,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13例,其中伴有坏死7例;三期病灶均呈均匀强化18例,不均匀明显强化14例;所有病例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大部分或全部实性病变呈延迟强化,平均CT值分别为67HU、86HU、94HU。黏膜完整21例,黏膜中断、溃疡形成11例;所有病例浆膜完整。无1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或肝脏转移。结论胃间质瘤MD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三期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对其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刘涛向子云朱宇辉李景雷
关键词:胃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算法(iDose^4)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迭代重建算法(iDose4)在胸部低剂量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拟行全胸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3组在平扫及肺动脉期时扫描参数相同(120kV,管电流自动调控),在主动脉期时3组管电流分别为40、30和20mAs。平扫以及肺动脉期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图像,主动脉期采用FBP和迭代重建算法(iDose4等级为1、2、3、4、5、6级)。比较肺动脉期与主动脉期有效辐射剂量的变化及气管腔内空气CT值和其标准差(SD)及信噪比(SNR)的差异。在肺窗图像上观察肺内小结构(胸膜下2cm内小血管)的显示情况并对其评分(3分评价法),记录各mAs-iDose4组的平均分,平均分>2分为临床阅片能够接受的图像质量。结果:有效辐射剂量:肺动脉期常规剂量组为(5.84±1.41)mSv;主动脉期40mAs组为(1.49±0.70)mSv,30mAs组为(1.04±0.19)mSv,20mAs组为(0.71±0.05)mSv。气管腔CT值在不同管电流及不同重建算法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管电流组间及不同重建方法的图像平均SD值、平均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内小结构的评分:肺动脉期图像为3分;主动脉期40mAs组内iDose4-4、5、6重建图像的平均分大于2分;30mAs组iDose4-5、6重建图像的平均分大于2分;20mAs组的iDose4-6重建图像的平均分大于2分。结论:迭代重建算法(iDose4)在胸部螺旋CT扫描的应用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且保证图像质量,40mAs采用iDose4-4重建、30mAs采用iDose4-5重建以及20mAs采用iDose4-6重建图像质量均能达到临床要求。
曾苗雨梁长虹赵振军张金娥李景雷
关键词:胸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低剂量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30例中,位于左侧肾上腺区13例,右侧肾上腺区11例,腹膜后6例。10例病灶呈类圆形,20例呈不规则形;18例表现为边界不清,8例表现为边界欠情,4例表现为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示21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7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病灶长径25~130 mm,短径17~70 mm;26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及不规则钙化,4例病灶内未见明确钙化;8例病灶内可见片状及大片状坏死区,14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8例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4例合并多发骨转移,18例病灶包绕周围血管,14例病灶邻近脏器受推挤移位。结论:肾上腺神经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可反映其病理特征,MSCT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高志翔李景雷周旭峰何莎莎李华丽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神经母细胞瘤
小肠黏膜下层促进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内皮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8、12周分别对4、5、5头猪进行造影复查,并处死,对支架段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4头猪(28支髂动脉)共成功植入14枚BS及14枚SCS支架。复查造影示,8周时SCS组和BS组各有1支动脉闭塞,其余26枚支架均通畅,4、8、12周时SCS组再狭窄率与B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示4、8、12周时SCS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平均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S组(P<0.05);电镜见SCS组新生内膜内皮细胞数均高于B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再生及支架表面内皮化的作用,可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向收缩型转变的作用。
李景雷王晓白乔宏宇张红张艳洪晓涛
关键词:再狭窄小肠黏膜下层内皮细胞
iDose重建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低剂量CT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迭代重建技术(iDose)在先天性心脏病低剂量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8例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进行以体重为基础的常规x射线剂量(A组)及降低X射线剂量(B组:降低30%;C组:降低50%;D组:降低70%)前瞻性心电触发轴扫模式CT血管造影(CTA)检查,所有数据均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iDose2级、iDose4级、iDose6级重建,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及肺动脉主干噪声,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4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B、C、D4组内iDose6级重建组图像噪声最低,FBP重建组图像噪声最高,且iDose6级重建组与其余3个重建组图像噪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iDose6级重建后D组病例的主观评分均在3分或以上,D组用iDose6级处理后的图像主观评分与A组用FBP处理后的相当。D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为(0.65±0.43)mSv。结论应用iDose迭代重建技术可降低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其中用iDose6级处理在同等条件下效果最好。在先天性心脏病CT成像中,用iDose6级重建可以降低70%的辐射剂量进行扫描。
蒋骏黄美萍梁长虹庄建杨林李景雷刘其顺刘辉曹希明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低剂量
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在心脏CT成像中应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3
2015年
目的: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在心脏MSCT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及控制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实验猪10只,每头猪均进行常规剂量(A组)及在此基础上降低管电流[分别降低30%(B组)、50%(C组)、70%(D组)]的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MSCT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高级混合迭代重建(iDose4)和IMR重建,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的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分别对总体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3种重建方法处理后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重建方法处理的客观指标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3种重建方法处理的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 A、B、C、D组采用IMR技术所得图像噪声分别为(15.1±6.1)、(18.8±5.5)、(22.1±4.8)、(33.0±4.0)HU,较FBP和iDose4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2.77、90.71、96.59、95.51,P值均〈0.01)。A、B、C、D组IMR技术所得图像CNR分别为42.0±11.1、37.2±10.4、31.4±8.7、23.7±7.0,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5.0、(4.8±0.4)、(4.6±0.5)、(4.5±0.5)分,均较FBP和iDose4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65、53.55、76.60、57.36,H值分别为20.96、15.63、18.66、23.56;P值均〈0.01)。A、B、C、D组IMR技术所得近段冠状动脉可诊断率分别为100%(40/40)、100%(40/40)、100%(40/40)、92%(37/40),A、B组较FBP和iDose4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组较FBP和iDose4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5、45.72, P值均〈0.01);远段冠状动脉IMR技术可诊断率分别为100%(50/50)、98%(49/50)、90%(45/50)、78%(39/50),均较FBP和iDose4显著提高(χ2值分别为7.39、16.75、34.62、81.33,P值均〈0.05)。结论应用IMR较iDose4可更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
蒋骏黄美萍雷益梁长虹庄建李景雷刘辉罗纯
关键词:心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