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玫

作品数:41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文学
  • 5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戏曲
  • 7篇清代
  • 6篇明清
  • 5篇小戏
  • 3篇演出
  • 3篇折子戏
  • 3篇清代宫廷
  • 3篇清戏
  • 3篇黛玉
  • 3篇明清戏曲
  • 3篇贾母
  • 3篇宫廷
  • 3篇传奇
  • 2篇地方戏
  • 2篇演戏
  • 2篇声腔
  • 2篇俗曲
  • 2篇桃花
  • 2篇桃花扇
  • 2篇曲作

机构

  • 35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5篇李玫
  • 1篇邓绍基
  • 1篇杨金柱
  • 1篇王岩

传媒

  • 9篇红楼梦学刊
  • 5篇文学遗产
  • 3篇文史知识
  • 3篇南都学坛(南...
  • 2篇晋阳学刊
  • 2篇铜仁学院学报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阴山学刊
  • 1篇古籍研究
  • 1篇戏曲研究
  • 1篇古代文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明清流行的折子戏对传奇原作主题的改变——以明代汪廷讷《狮吼记》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明代中后期开始,折子戏成为明清传奇在戏曲舞台上流传的主要形式。因此,长期以来广大受众接受知晓的,是那些在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折子戏,而原作反而鲜有人知。折子戏所表达的主题,所突显的人物及其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与原作往往不一致。以明代剧作家汪廷讷《狮吼记》中折子戏在明清两代、直至现当代的流传情况为例,分析舞台流行的《狮吼记》折子戏《梳妆》《跪池》等与《狮吼记》原作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进而说明,一部传奇中哪些折子戏能够在舞台持续上演,是长期、集体的选择。选择机制的背后,是与传奇作者的观念意识、与社会传统观念不甚相同的大众意识。
李玫
关键词:折子戏明清传奇
近年来古代戏曲研究的发展以及应引起关注的偏向
2018年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趁着《文学评论》六十周年的喜庆纪念日,聚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刚才听了上半场和孙老师的发言,我觉得挺有启发。我们研究戏曲史的学者开会,视野往往局限在戏曲研究的范围里,刚才听了近代文学、明代文学研究专家以及红学家的发言,从不同方面提出和探讨问题,让人受到启示。因为是《文学评论》六十年.
李玫
关键词:戏曲史清代宫廷戏曲作品图书馆学术研究
孔尚任写《桃花扇》:矛盾中的必然抉择
<正>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出生于清顺治五年,其时清朝已经立国五年。孔尚任没有经历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因此,他不会像前朝遗民那样,对清朝心怀芥蒂,不会...
李玫
文献传递
明清小戏的演出格局探源——兼及宋代“小杂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在对前辈学者关于宋代小杂剧的研究结果作较为全面的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宋代小杂剧的演出时间、场合及其形态特征作了概括。从形态特点和演出情形看,明清戏曲中的小戏作品与宋代小杂剧这种篇幅短小、风格谐谑的表演样式有某些共同之处。文章重点梳理了民间谐谑小戏作品在清代宫廷里的演出情况:日常演出和皇家庆典上均演,而且与民间演出模式相类。由于关于宋代小杂剧的材料现存极少,其确切的面貌并不清晰,本篇文章无意说明明清小戏与宋代小杂剧之间具有传承关系。不过,二者都具有短小的形态和滑稽诙谐的风格,在演出中的位置有相似之处,且都受到从市井到宫廷的欢迎。这显示出,明清小戏作品的演出格局,承袭着一种古老的传统。
李玫
关键词:戏曲演出
古代戏曲研究风尚变迁得失谈被引量:3
2016年
二十世纪初,现代意义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初成规模,至今已经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学术风尚几度变迁,经历了波折,走过了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戏曲研究家,无论是王国维(1877—1927),还是稍晚的吴梅(1884--1939),他们的古代戏曲研究都主要遵循传统的文史研究之道,继承古代曲学的传统。概括起来,传统曲学注重剧本的音律、文字、本事和含义的考订、赏析和评论,这与清代学者概括的义理、考据、词章之学大体一致。
李玫
关键词:戏曲研究得失文史研究
略论清代“时剧”的特征——从明代的时曲、时调谈起
2012年
明清以降,戏曲文献中常有时曲、时调之说,入清以后,又出现时剧这一名目。这些既是当时流行的说法,实际又算是"术语"。从最早将一些曲作划归"时剧"一类的曲谱《太古传宗》里所列作品看,其所谓"时剧"既有散曲,也有传奇折子戏及独立的短剧;
李玫
关键词:戏曲声腔弦索调魏良辅青阳腔山坡羊
从小说《紫荆树》到小戏《打灶王》——一个古老题材演变中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变化被引量:1
2011年
紫荆树故事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之后不断被改写,到了清代,从故事情节到所表现的主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代小戏《打灶王》在紫荆树故事中加入了灶神,把原故事中反对分家的主旨改变为主张分家。灶神的加入是因为灶神在民间被看做"一家之主"。《打灶王》里女主人公对灶神的调笑态度,与民间祭灶习俗的演变有关。而变反对分家为支持分家,则反映了传统家庭观念的渐变。
李玫
关键词:分家祭灶供品
清代谐谑小戏与文人传奇的关系初探——以《花鼓》、《扣当》为例被引量:7
2005年
本文通过对《花鼓》和《扣当》两个小戏来历的追溯和演变情况的梳理,说明以下两点:一、这类民间小戏是如何从文人传奇的片段或折子戏演绎生发而成的。二、它们是怎样顺应清代中期以后戏曲整体上由雅向俗转变的大趋势,逐渐演变,形成了独有的审美品质,拥有了广大的观众群体的。
李玫
关键词:《花鼓》小戏传奇
民歌在清代花部小戏中的作用——从《小放牛》谈起被引量:1
2006年
明清文人传奇中穿插民歌小曲,一般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总体上说是比较少见的现象。清代中期以后随着地方戏的兴盛而大量出现的小戏作品中,插唱民歌就变得较为普遍了。小戏穿插民歌,显然是因为这些民歌在当时脍炙人口。吸收到戏里。让戏曲有了时尚色彩,可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这些小戏穿插民歌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娱悦观众。当数百年过去,时过境迁,这些娱乐性很强的小唱本也成了一种历史的遗迹时.包含在其中的种种历史文化讯息就成了我们今天反观文化史的一种佐证,有着特殊的价值。
李玫
关键词:清代中期《小放牛》民歌地方戏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意取尖新”析义被引量:2
2012年
学术界关于《闲情偶寄》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细读《闲情偶寄》,仍然可以发现被忽略的问题。《闲情偶寄》"词曲部"里"意取尖新"有标新立异之处,在"意取尖新"的标题下,实际上"意"既指内容又指文词,"尖新"指"纤巧"。联系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的论述和李渔传奇创作的实际,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纤巧":一是指传奇宾白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情世故、挖掘生活智慧以及人之常情细微致密,紧扣剧情;二是指人物说白语言丰富圆熟,机智俏皮。这两点对传奇宾白创作而言,是独到而有意义的指导原则。
李玫
关键词:《闲情偶寄》舞台演出尖新纤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