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芽
- 作品数:36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戏曲净扮考略
- 2024年
- 本文对中国戏曲净扮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详细梳理,试图探明戏曲净扮发展背后的审美动因与技术路径。净扮的功能主要是使用浓重的粉墨色彩通过“变形取神”来塑造人物。其源于巫傩面具中的凶武之像,早期是以面具为主的形式呈现,到了唐宋时期逐渐转变为“涂面”,但其和丑扮一样还都是局部勾脸,也都具有喜剧功能。明清时期,随着净、丑行当分野,净扮最终转变为整脸脸谱,在人物塑造上则专注于形象的专业化和性格化,并具备了说明性和评议性两个最主要的属性。步入近现代,随着脸谱流派的出现,净扮脸谱艺术走向高度成熟。
- 李芽陈容安
- 关键词:中国戏曲脸谱
- 中国古代臂饰文化考被引量:2
- 2018年
-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臂饰文化进行考证和归纳。其一是名考,考证了古代臂饰的十余个名字,其中尤以"环"、"钏"和"镯"最为常见。其二是总结了臂饰的五大分类,分别为单环式、螺旋式、五色缕、串珠类和大臂饰,并分别对每一门类的典型形制和其在各朝代的流行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三是分析了臂饰的五大功能,分别是:装饰及彰显身份、压袖、作为婚嫁的聘礼、作为财富及馈赠的礼品和驱邪消灾,并对其背后的文化意涵进行阐释。
- 李芽
- 关键词:跳脱
- 戏曲俊扮妆容考被引量:1
- 2024年
- 中国戏曲俊扮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背后有着相应的审美动因与技术路径。俊扮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美化角色,进而通过“变形取神”来塑造人物。因此,其早期是通过敷粉、施朱、描黛和贴画面花来进行美化妆扮。随着戏曲的逐渐成熟,又出现了通过“梳水头”、贴片子和面部牵引术的方法来重塑脸型;通过勒头吊眉眼来增强人物精气神;通过戴假髯来塑造生脚人物等技术方式。这些技术方式使得戏曲人物造型在舞台上不仅“打远”,而且美观,并实现了塑造人物的需要,最终形成戏曲舞台俊扮的审美程式。
- 李芽林佳
- 关键词:戏曲
- 汉代指环研究
- 2017年
- 指环在汉代中原文化圈中并不流行,其主要出土于中原周边地带,尤以北方地区和西南、华南地区相对较多。指环在汉代宫廷中主要作为"手记"来使用,与情爱和婚姻并无多大关联,因此其在民间并不流行,而典籍中所涉及的指环故事则大多和鬼魅及灵异事件相关。汉代指环的材料以金属为主,其造型分为圆环形指环和有戒面指环两类。其中圆环形指环又分为封闭式环形、开口式环形和螺旋形三类;有戒面指环又分为有镶嵌和无镶嵌两类。在指环的所有造型中,素面圆环状指环占多数。
- 李芽
- 关键词:汉代指环
-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香料与香具探析汉代用香习俗被引量:14
- 2009年
-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植物性香料十余种,分别为花椒、佩兰、茅香、辛夷、杜衡、藁本、桂、高良姜、姜等;香具四种,分别为香奁、香枕、香囊、熏炉(配有竹熏罩)。它们基本代表了西汉初期贵族熏香习俗的物质概貌。汉代人对香料的使用,既有着美味饮食、宗教祭祀、香身、保健、防腐等实际用途,更有着对香料所蕴含的精神气象的迷恋,反映了当时的用香习俗。
- 陈东杰李芽
- 关键词:马王堆一号汉墓香料
- 中国古代戒指文化小考被引量:4
- 2014年
- 戒指在中国传统汉文化中,其最早是宫廷中妃嫔戴在手上用来起区分、辨识作用的一种标记。同时,由于"环"与"还"谐音,戒指作为馈赠,还有期待"早日还乡"之意,也因其"循环无终极"的属性,寄托了情人之间相思无绝期的情愫。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与对外交流的频繁,佩戴戒指作为一种胡俗,逐渐被汉族人所熟悉,但在魏晋至隋唐期间,戒指往往和鬼魅及灵异事件相关。同时,由于戒指大多以金银或名贵宝石制成,其也往往被作为礼物或赏赐使用。至宋代,戒指开始在民间作为婚姻聘礼的三金之一,直到清代,戒指才在宫廷嫁娶聘礼中正式登场,并在清末民初再次西风东渐之时,被汉族人所接受,成为大众订婚之纪念品。
- 李芽
- 关键词:戒指
- 近代都市女性马甲设计分析
- 2024年
- 从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图像与实物,梳理近代都市女性马甲的设计要素、设计风格、设计导向,探究其设计特点。研究表明,近代都市女性马甲的设计要素包括款式设计、色彩设计、材料设计;马甲的设计风格偏向中西结合,装饰简单、体量短小;设计导向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聚焦近代都市女性马甲的设计研究,不仅是近代服饰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也为当代新中式服装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蒋婉仪李芽
- 中国原始社会指环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人体装饰品中,作为手指装饰的指环相对于颈饰、头饰、腕饰要少得多,而且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由于指环的出土量少,且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因此一直以来缺乏对其形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对其佩戴方式的探讨更因文物出土位置的移位以及骨骼的不良保存状况而难以明确。试图从新石器时代有限的指环出土文物中总结其形制的特征,探讨其佩戴方式的规律,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 李芽
- 关键词:指环
- 韘考被引量:1
- 2014年
- 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钩弦工具,其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战国晚期,从西汉早中期开始,韘渐渐衰落,至清代则以扳指的形式在满族这个骑射民族中广为流行。韘其初为实用器,从东周开始则逐渐转向权力的象征和装饰用的佩玉,称为"韘形佩"。清代满族早期使用的扳指普遍都是用木、革、角来制作,后因受汉文化影响,开始使用美玉及各色宝石等材质,扳指便日益丧失其实用性,而逐渐成为贵族男子一种时髦的手饰品。研究韘的发展沿革及其文化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古人的世俗生活及审美意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李芽
- 关键词:扳指
- 轻妆容重护肤的草原风情——辽元妆容现象分析
- 2023年
- 纵观中国整个妆容发展史,周代是滥觞期,涂脂抹粉开始在贵族中兴起;秦汉是发展期,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引进了红蓝花这种制作胭脂的重要原料,也扩展了汉民族的审美眼界;魏晋大唐是高潮期,张骞开辟的绿洲丝路源源不断地引入大量来自西域的奇装异服,同时胡汉民族的文化交融与混居也大大丰富了人们在妆容上的包容度,导致这一时期的妆容异彩纷呈,五颜六色;宋辽金元时期则是转折期,女子的妆容迅速转向素雅与浅淡,普遍追求一种清水出芙蓉的天然之美。为何会出现这种转折呢?我们知道,辽、元均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他们的统治范围内,虽然汉人社会地位普遍低下,但人口基数依然是最大的。
- 李芽
- 关键词:北方游牧民族高潮期清水出芙蓉人口基数文化交融转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