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谈
- 作品数:51 被引量:201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34例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治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不同治疗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0月34例周围动脉PSA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34例周围动脉PSA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5例)、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5例)和手术方法治疗(27例)。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5例,成功3例,2例改手术治疗。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5例,成功4例,1例改手术治疗。手术治疗27例,其中直接修补术12例,自体静脉补片修补术3例,动脉端端吻合1例,血管缝扎7例,人造血管重建术1例,自体静脉重建术3例;1例直接修补术后20d复发再次行直接修补术成功,其余26例均手术成功。所有病例无死亡,无远心端缺血加重。治疗成功后,假性动脉瘤包块消失。随访3~36个月,平均15个月,无复发。结论外科手术仍是治疗PSA的主要方法,按照适应症选择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张望德苑超原标宋盛晗王克勤邢彤李谈
- 关键词: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动脉重建超声
-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估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7例SMA狭窄患者术后随访6~58个月,观察腔内治疗的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6例经CT血管成像(CTA)确诊,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6例采用1枚支架,1例采用2枚支架。有6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最快者术后当天腹痛消失,第2天肠梗阻即解除。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至半年内体重恢复至接近正常。1例虽然术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但仍有间歇腹部不适,体重恢复不明显。2例患者随访期内死于其他疾病,生存期间症状未复发。随访期间复查腹部血管超声未发现SMA再狭窄。结论:CTA等影像学检查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腔内治疗对于SMA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李谈宋盛晗张望德张杨原标杨宝钟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肠缺血腔内介入治疗
-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而行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成形术前与术后狭窄率,ISR发生情况,ISR症状与椎动脉直径、供血侧别的关系,不同ISR症状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47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共20例患者发生ISR,其中,症状加重的ISR患者9例,症状未加重或无症状的ISR患者11例;椎动脉直径≥3.5mm患者7例,椎动脉直径﹤3.5 mm患者13例;优势及均势供血侧患者4例,非优势供血侧患者16例。未发生ISR患者和发生ISR患者的术前动脉狭窄率分别为(73.7±7.6)%、(76.4±8.3)%,术后动脉狭窄率分别为7.4%(6.1%,9.6%)和8.9%(7.4%,10.3%)。症状加重的ISR患者的术前动脉狭窄率为(79.4±7.1)%,术后动脉狭窄率为9.4%(8.2%,11.4%);症状未加重或无症状的ISR患者的术前动脉狭窄率为(75.2±8.1)%,术后动脉狭窄率为7.5%(6.8%,8.6%)。不同病变动脉直径、供血侧别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ISR发生情况及症状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生ISR的患者均未见新发症状及症状未再次加重。结论ISR更易发生于椎动脉直径﹤3.5 mm或非优势供血侧,但发生ISR后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可通过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获得较好的预后。椎动脉直径≥3.5 mm或优势及均势供血侧发生ISR的风险较低,一旦发生ISR,患者的症状可能明显加重,可以通过再次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获得较好的预后。
- 李谈朴柄达钟红亮杨洪超贾建文汪阳刘赫
-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预后
- 肺癌根治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肺癌根治术后发生VTE的患者为VTE组,根据VTE组患者年龄、性别按1:2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从肺癌根治术后未发生VTE的患者中筛选68例设为NVTE组。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采用Nomogram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Calibration内部校正曲线分析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式、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D-D)、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2 h、术前D-D≥500μg/L、术后卧床时间﹥3 d为肺癌根治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对肺癌根治术后发生VTE的风险预测准确性良好(C指数=0.898),对肺癌根治术后发生VT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898),经DCA外部校正曲线分析具有理想的临床实用性。结论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2 h、术前D-D≥500μg/L、术后卧床时间﹥3 d均为肺癌根治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对术后VTE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预测准确性与实用性均较好。
- 刘叶王芳张怡李谈
- 关键词:肺癌静脉血栓栓塞症列线图
- 应用微创刨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0例体会被引量:15
- 2003年
- 邢彤苑超张望德李谈蒋米尔
-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
-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治疗探讨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治疗及效果。方法选择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患者67例,采用单纯药物抗凝(袪聚)治疗(11例)、单纯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术(20例)、人工血管取栓+吻合口扩大成形术(29例)及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再移植手术(7例)。结果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59例获得随访,8例失访,随访率为88.1%。平均随访34.4个月。所有再手术病例6个月内均通畅良好。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有25例患者(30条下肢)有效降低截肢平面,其余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通过依序选择药物治疗及手术等方法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疗效满意。
- 原标张葆现张望德宋盛晗李谈张扬苑超
- 关键词:下肢动脉抗凝治疗手术治疗
- PBL教学法在血管外科见习带教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5年
- 血管外科学快速发展,丰富了外科学的教学内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五年制本科和七年制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我们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中实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促进独立思维有很好的作用,增强了学习效果。
- 张望德宋盛晗张杨李谈廖传军李春民王克勤原标
- 关键词:血管外科PBL教学模式见习带教
- 应用脑保护装置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经验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6年8月对6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75个,其中颈内动脉支架68个,颈总动脉支架2个,同时植入锁骨下动脉支架2个,椎动脉支架3个,4例术前安装了临时起搏器。结果65例中2例脑保护装置置放失败,63例成功。63例脑保护装置中26例可见斑块碎片,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脑缺血,1例同时置入椎动脉支架后发生椎动脉血栓形成;9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心动过缓,4例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者未发生术中低血压。5例出现术后低血压,1例术后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1例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出现高血压。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有脑保护装置的条件下,正规熟练的操作和严格的预防措施能有效提高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 张望德苑超原标王克勤宋盛晗邢彤李谈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脑保护装置
-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55例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介绍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 ,探讨该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方法 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 ,共放支架 58个 ,其中Wallstent支架 41个 ,Smart支架 1 4个 ,OptiMed支架 3个。 1 8例患者应用脑保护装置。 结果 术中 2例患者出现较重卒中 ,其中 1例术中出现左眼视野缺损 ,3个月后仍有残余症状 ,1例术中出现意识丧失、右侧肢体偏瘫 ,经救治神志恢复。 2例出现轻度卒中。 6例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心动过缓 ,其后逐渐恢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 6 9% ,严重卒中为 3 5 %。循环系统并发症为 1 0 3 %。应用脑保护装置的患者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在有经验的医生治疗下 ,操作是安全的。
- 苑超张望德原标邢彤李谈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腔内成形术手术治疗手术并发症
-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硬化狭窄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24例颅外椎动脉狭窄病例。MortA型21例,MoriB型3例。动脉狭窄率60%-95%,平均狭窄率79%±10%。结果24例共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24枚。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下降至4%±6%。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17例有症状病例中,术后15例症状消失。1例治疗部位再狭窄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术前检查提示多发梗死伴随共济失调、发作性眩晕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但无进一步脑卒中发作。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显示:治疗部位狭窄率〉50%5例,再狭窄发生率20.8%。按Malek评分法评定,1分22例,2分1例,4分1例。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通过技术改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狭窄率。
- 李谈张望德张杨杨宝钟原标宋盛晗王克勤
-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成形术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