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权
- 作品数:45 被引量:35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次强降水过程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动力机制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利用1°×1°经纬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1h观测降水资料和TRMM卫星产品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8~9日引发贵州南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并进一步研究了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与维持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8~9日贵州南部的强降水主要是由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引起的。南海季风不仅给贵州南部强降水区带来充足的水汽,同时也带来足够的能量。正压非平衡强迫在降水的开始阶段与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强降水的启动机制。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降水的维持阶段,特别是当大气层结转为弱湿中性时,其分布和强度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和降水的强度与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强降水的维持机制。
- 杨康权陈忠明张琳
- 关键词:强降水中尺度系统
- 一种基于多梯度特征融合网络的雷电自动预测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梯度特征融合网络的雷电自动预测方法,包括:挑选多气象要素数据和标签;确定各气象要素数据的变化量;计算多气象要素数据的梯度;融合多气象要素数据的梯度;提取多尺度抽象融合特征;上采样多尺度抽象融合特征;...
- 张亮杨康权 冯晓 肖递祥 张武龙 罗辉 丁雨虹
- 四川两次极端暴雨强降水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关系分析
- 2024年
- 选取了2020年8月四川两次历史性极端暴雨过程,根据量级和持续时间对强降水进行划分,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22时—次日03时,降水强度为30~<50 mm/h的站次最多,区域集中在盆地西部。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站点对应的闪电密度均增大,小时平均回波、最强回波、最弱回波均呈增强的趋势。随着降水持续时间的增加,站点对应的负地闪平均强度增强。第一次过程强降水站次与闪电频次的高值中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第二次过程随着降水量级增大,对应的回波均方根误差减小,而第一次过程则相反。
- 周威魏庆杨康权杨康权罗辉康岚
- 关键词:极端暴雨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闪电
- 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污染过程天气特征分析被引量:25
- 2016年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2013年1月成都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以及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的污染天气出现在高空为弱脊控制且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地面处于变性高压脊或均压场且近地面层风速较弱的静稳天气背景下。(2)产生此次高污染(高AQI)的地面气象条件为:地面冷高压逐渐变性,近地面温度升高,海平面气压降低,近地面相对湿度升高至80%左右,无降水或弱降水,能见度将降低至于10km以下,地面风速减弱。(3)中低层弱风速,弱的水平风垂直切变,700h Pa层附近和近地面层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使得污染进一步加剧。
- 杨康权龙柯吉肖递祥
- 关键词:雾霾气象要素污染天气
- 一种降水外推预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降水外推预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雷达拼图数据文件;根据所述雷达拼图数据文件中当前时次的三维回波数据和历史时次的三维回波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当前时次的组合反射率和历史时次的...
- 罗辉杨康权刘雯霞青泉张涛
- 四川多模式定量降水集成方法研究
- 对四川省气象台现有业务模式T213、T639、T639细网格、欧洲细网格、日本、日本细网格、NCEP、德国8种数值预报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的格点分辨率,预报时间间隔、预报时效、历史资料存储情况的普查,确定了参与多模式定量降...
- 陈朝平龙柯吉杨康权冯汉中
- 关键词:降水产品
- 副高西侧四川盆地两次极端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20
- 2015年
- 本文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和7月17~19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水汽条件异常特征、地面能量和水汽压的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500h Pa为东高西低的形势下,暴雨落区位于低层低涡右侧、偏南气流左侧,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2)副高外围偏南风持续向四川盆地上空输送暖湿气流,形成高能、高湿和层结不稳定的有利环境条件,500h Pa高原低值系统东移诱发低层正涡度辐合,造成对流强烈发展,是两次过程的共同特征,副高、低层低涡和辐合区位置、盆地内能量和水汽条件分布的差异是导致两次过程暴雨落区不同的主要原因。(3)两次过程都存在明显的水汽条件异常特征,其中降雨极端性更强的"7.8-11"过程标准化距平更大。(4)初始对流主要出现在地面水汽压的24h显著增量区域和地面能量锋偏低能区一侧,强降雨开始后,地面水汽压的演变趋势对降雨强度和强降雨持续时间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肖递祥杨康权徐栋夫徐会明陈茂强
- 关键词:极端暴雨副高物理量自动站资料四川盆地
- 基于多模式预报的四川盆地强降水订正方法被引量:3
- 2024年
- 四川盆地地形地貌复杂,强降水预报难度大,对模式降水预报产品进行订正,是提升强降水预报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2018—2019年发生在四川盆地的35次强降水过程,对ECMWF、CMA_MESO和SWC_WARMS三种模式的24 h强降水预报采用常规评分和空间平移两个方法进行检验,并利用最优评分、多模式集成和位移订正三种方法进行订正试验。结果表明:最优评分订正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各模式降水预报的强度,而多模式集成订正法可以改进降水落区和极值预报,在此基础上计算位移偏差,根据最优的位移偏差值对降水预报进行位移订正,可以进一步改进强降水落区预报效果。然后利用2020—2021年强降水过程进行订正效果验证,结果显示:经订正后的降水极值预报更接近实况,各量级降水预报评分明显优于单一模式,暴雨和大暴雨预报的TS评分提高率较最优单模式分别可达24.3%和42.8%,订正后空报率基本维持,漏报率显著下降,订正效果良好。
- 龙柯吉康岚康岚杨康权
- 2010年7月24~25日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 采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 资料和1°×1°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对2010 年7 月24-25 日四川盆地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杨康权陈忠明张琳
- 关键词:暴雨天气中尺度对流系统非绝热加热动力机制
-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不同落区暴雨的气象场差异及夜雨浅析
- 2024年
- 本文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出现的典型暴雨个例,以落区为依据进行了统计分类,着重分析了不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的环境场条件,并从四川盆地夏季大气日变化特征角度来探讨了该区域夜雨频发的原因。研究表明:(1)受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高大陡峭地形影响,盆地西部中低层大气温湿条件好,暖湿东南气流在此遇大地形产生迎风辐合抬升,易发生强降水。当暴雨发生在整个盆西(西部型)时,整个盆地西部的湿度非常大,东南风较强;当暴雨发生在盆地西北部(西北型)时,中低层东南风最强,动力作用最显著;当暴雨发生在盆地西南部(西南型)时,大多伴随有偏北风进入盆地,存在明显的南北风切变辐合。水汽散度通量对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强度和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对流有效位能、相对湿度、假相当位温、中低层风场以及散度这些热力和动力变量的日变化特征,都表明了四川盆地西部降水易发生在夜间。
- 杨康权卢萍
- 关键词:四川盆地暴雨落区夜雨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