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莉

作品数:31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1篇卒中
  • 9篇血性
  • 9篇缺血
  • 9篇脑卒中
  • 7篇缺血性脑卒中
  • 7篇急性
  • 6篇动脉
  • 6篇海拔
  • 6篇高海拔地区
  • 6篇斑块
  • 5篇颈动脉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蛋白
  • 3篇血管
  • 3篇炎症
  • 3篇预后
  • 3篇细胞
  • 3篇相关危险因素

机构

  • 29篇青海省人民医...
  • 4篇青海大学

作者

  • 29篇杨晓莉
  • 16篇侯倩
  • 10篇吴世政
  • 8篇张庆欣
  • 4篇樊青俐
  • 4篇林存山
  • 3篇吉维忠
  • 3篇张豪
  • 3篇郝贵生
  • 3篇才鼎
  • 2篇马玉青
  • 2篇张蓉
  • 2篇孙永存
  • 2篇胡全忠
  • 2篇张强
  • 1篇王进鹏
  • 1篇陈晓娟
  • 1篇鲍海华
  • 1篇张蕾
  • 1篇王莉

传媒

  • 4篇青海医药杂志
  • 3篇脑与神经疾病...
  • 3篇高原医学杂志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8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易损斑块与CXCL16和Lp-PLA2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颈动脉斑块及CXCL16、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杨晓莉
文献传递
青海地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侯倩吴世政张蕾胡全忠王梅英张慧才鼎樊青俐张蓉杨晓莉王进鹏郝贵生翟海英巨晓明
通过测定血浆ox-LDL水平,探讨ox-LDL与缺血性卒中的内在联系及发病机制,了解青海高原地区藏汉不同民族健康人群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ox-LDL含量变化与脑卒中病情轻重的关系。研究发现:青海地区脑梗死患者血浆ox-LD...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高海拔地区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特点与血清CXCL16和LP-PLA2水平的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特点与血清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关系。方法:2013年8月—2016年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住院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128例健康体检者。检测空腹血清LP-PLA2、CXCL16,并经颈动脉彩超筛查、颈动脉MRI检查记录颈动脉斑块分型。结果:在颈动脉存在斑块的95例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71例,其中(Ⅰ~Ⅱ)型斑块52例(52/95,54.7%),Ⅲ型斑块12例(12/95,12.6%),Ⅶ型斑块7例(7/95,7.4%)。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24例,其中(Ⅳ~Ⅴ)型斑块9例(9/95,9.5%),Ⅵ型斑块15例(15/95,15.8%)。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中,血清CXCL16水平及LP-PLA2水平呈逐渐递升的趋势,且对照组与稳定斑块组、对照组与易损斑块组之间,CXCL16[0.82(0.58,1.19)vs 1.16(0.69,2.42)vs 1.36(0.79,2.04)]及LP-PLA2[(7.71±2.89vs 11.59±3.97vs 13.13±3.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无斑块组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XCL16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血清CXCL16及LP-PLA2含量明显上调;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相比:随着斑块易损性的增加,血清CXCL16及LP-PLA2水平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与血清CXCL16、LP-PLA2水平升高相关。高场强MRI目前对颈动脉斑块分型是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在区分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张庆欣吴世政侯倩杨晓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易损斑块LP-PLA2CXCL16
血清微小RNA-224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微小RNA-224(miR-224)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5月在本院神经内科确诊并治疗的ACI患者98例为ACI组,其中斑块不稳定者55例,斑块稳定者43例,同期选取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224和PCSK9表达水平;用ROC曲线分析评估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ACI组血清miR-224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PCSK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不稳定者血清miR-224表达水平低于斑块稳定者,血清PCSK9表达水平高于斑块稳定者(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24、PCSK9诊断斑块稳定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0.896,两者联合检测斑块稳定的曲线下面积为0.94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93.0%。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miR-224高表达是ACI患者斑块不稳定发生的保护因素,血清PCSK9高表达是斑块不稳定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miR-224、PCSK9可作为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林存山杨晓莉候倩李成熊
关键词:微RNAS
白脂素和鸢尾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脂肪因子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文中探讨新型脂肪因子白脂素(Asprosin)、鸢尾素(Irisin)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作用,明确两者与AI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分析2021年3月—2021年9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AIS患者临床资料(AIS组),及本院体检的非AIS者80例(对照组)资料。依据颈动脉斑块情况将AIS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易损斑块3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研究对象血清Asprosin、Irisin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prosin、Irisin对AIS发病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AIS组血清Asprosin、Irisin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01),Asprosin与收缩压(r=0.604)、餐后2h糖耐量(2hPG,r=0.576)、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TG/HDL,r=0.514)、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r=0.41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r=0.649)等均呈正相关(P均<0.001)。Irisin水平随收缩压、2hPG、TG/HDL、LDL/HDL及hsCRP水平升高均呈先升后降的“U”型趋势,Asprosin(调整OR=2.228,95%CI:1.447~3.430,P<0.001)、Irisin(调整OR=1.028,95%CI:1.017~1.039,P<0.001)是AIS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Asprosin水平随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的恶化而增高(P<0.001);而血清Irisin水平随颈动脉斑块情况的恶化而减低(P<0.001)。Asprosin是AIS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不稳定的危险因素(调整OR=3.789,95%CI:2.162~6.639,P<0.001);Irisin是AIS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不稳定的保护因素(调整OR=0.984,95%CI:0.971~0.997,P=0.017)。结论AIS患者血清新型脂肪因子Asprosin、Irisin水平升高,可能是AIS发病的危险因素。Asprosin、Irisin与AIS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不稳定密切相关。
王开开侯倩杨晓莉巨晓明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19
2022年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次急性期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44例(ASPECTS 8~10分)和侧支不良组45例(ASPECTS 0~7分),并行多模态CT血管造影(mCTA)侧支循环评分。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VEGF、bFGF水平。结果侧支良好组VEGF、bFGF水平明显高于侧支不良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P<0.05,P<0.01)。NLR为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P=0.003),VEGF、bFGF为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P<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与血清VEGF、bFG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血清VEGF、bFGF水平诊断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95%CI:0.576~0.778,P=0.001)、0.724(95%CI:0.619~0.814,P=0.000)。结论VEGF、bFG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良好建立具有显著相关性,是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并可较好预测侧支循环的良好建立。
李易蒸张庆欣杨晓莉侯倩
关键词:卒中侧支循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l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选自我院2012年1月
杨晓莉吴世政侯倩
文献传递
高海拔地区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比较高海拔地区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特点。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期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16例,均来自高海拔地区(海拔高度为2500~4500米),按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所制定的脑卒中评分标准(NIHSS)将其分为轻型卒中和非轻型卒中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1)高海拔地区轻型卒中组和非轻型卒中组患者在性别、民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既往吸烟、酗酒史、高尿酸血症(H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血症(LD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水平比较(P<0.05);(2)高海拔地区轻型卒中组与非轻型卒中组患者在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水平等比较(P>0.05);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P<0.05);(3)轻型卒中组与非轻型卒中组的复发率比较(P<0.05),非轻型卒中患者表现为更多的不良预后结局比较(P<0.05);轻型卒中遵从医嘱用药情况较非轻型卒中患者比较(P<0.001)。结论高海拔地区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患者在合并HAPC、高胆固醇血症、LDL、Hhcy、Lp-PLA2水平间存在差异性;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轻型卒中患者表现为更多的不良预后结局,轻型卒中患者遵医嘱服药情况差。
杨晓莉张庆欣吴世政侯倩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
青海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2年预后不良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2年预后不良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青海地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43例,随访2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9例与预后不良组34例。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入院时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梗死部位、梗死体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入院1h内溶栓治疗。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中随访2年,预后不良患者34例,发生率为23.7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文化程度、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梗死部位及入院1 h内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心房颤动、梗死体积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4、8.895、10.839、13.537、11.664,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心房颤动、梗死体积和GCS评分为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危险因素(OR=1.684、3.013、2.547、2.091、3.897,P <0.05)。结论青海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2年预后不良受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心房颤动、梗死体积和GCS评分为其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林存山侯倩樊青俐杨晓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
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0
2019年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脑血肿和脑水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 0%(43/50)比60. 0%(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5)。治疗后,2组患者脑血肿和脑水肿体积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0. 4±1. 4)ml比(16. 2±1. 6)ml、(1. 2±0. 5)ml比(2. 1±0. 7) ml];2组患者NIHSS评分和C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0. 1±1. 7)分比(23. 5±1. 5)分、(9. 1±1. 1)分比(12. 2±1. 0)分],GCS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 9±0. 5)分比(4. 0±0. 4)分、(66±6)分比(44±5)分];2组患者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43±6) ng/L比(75±7) ng/L、(38±5) ng/L比(54±6) ng/L、(10. 2±1. 4)mg/L比(19. 5±1. 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HICH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孙薇陈真英杨晓莉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依达拉奉神经功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