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琼
- 作品数:7 被引量:86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北省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静脉途径高压球囊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护理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经静脉途径高压球囊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经静脉途径高压球囊行球囊扩张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瘘狭窄病例,同时在治疗前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9例手术病例中,8例获得成功,成功率88.9%;成功病例3个月通畅率达87.5%。手术后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手术成功后恰当的护理及良好的穿刺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龚娜王静杨琼熊世红
- 关键词:静脉途径护理
- 无肝素法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抢救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被引量:23
- 2015年
- 目的总结使用无肝素法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抢救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实施体ECMO联合CRRT的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资料,归纳出其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以及给予的护理干预。结果血栓形成和感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实施ECMO联合CRRT最严重的并发症,精心细致护理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加以干预,对减少无肝素抗凝对ECMO联合CRRT治疗滤器管路凝血。结论正确的护理干预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联合CRRT抢救MODS患者成功的重要环节。
- 龚娜王静杨琼熊世红周昕
-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脏器功能衰竭护理
- 耐药性癫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耐药性癫患者的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并探究影响耐药性癫形成机制的遗传因素。方法取耐药性癫患者肘静脉血,用PCR-RFLP技术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并与非耐药性癫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耐药性癫组中ε4等位基因的频率为(16.9)),明显高于非耐药性癫组(8.2)和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ε2,ε3等位基因的频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多态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可增加耐药性癫发生的危险性。
- 郭珍立傅新巧柯贤军尹虹祥周瑞袁辉胜方冬秀杨琼韩笑王学峰席志芹
- 关键词: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 脑动静脉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总结脑动静脉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完善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术后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处理、积极的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结果术后38例患者恢复良好,33例术后病情稳定,3例出现可逆性肢体功能障碍,1例短暂性轻度面瘫,1例术后发生阻塞性脑充血。30例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复查、随访,均无不适。结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围手术期的准备工作、术后临床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
- 王金华杨琼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 中医结合康复护理对脑中风瘫痪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6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中医结合康复护理对脑中风瘫痪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中风瘫痪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都给予基础治疗与常规康复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医针灸干预,干预周期为3个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增加,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瘫痪级别均明显好转,且治疗组的瘫痪级别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脑中风瘫痪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总体疗效。
- 杨琼王普清
- 关键词:康复护理针灸脑中风
- 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探讨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751例,其中发生CRBSI21例,分析发生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结果 21例患者发生CRBSI的原因与操作流程不当、患者个体因素、导管的类型和材料、置管部位和时间等有关;其中2例患者进行了导管更换,4例拔除了导管,其余15例感染得到控制,病情稳定转出ICU,1例患者死亡。结论 ICU应制订完善的预防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正规的置管培训,同时加强无菌观念,落实血管内导管的管理与监测,以保证患者的置管安全,预防CRBSI的发生。
- 李正兰杨琼佘昌伟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