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瑜明
- 作品数:35 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生长调节致癌基因GRO-1在肝癌预后中的意义及初步机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生长调节致癌基因-1(GRO-1)在肝癌预后中的意义,同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179例首次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的血清,根据收集病例的顺序,前103个病例进入检测组,后76个病例进入验证组。应用人类细胞因子磁珠面板测定了血清中GRO-1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5株肝癌细胞系MHCC-97H、QGY-7703、SMMC7721、Hep3B及CRl2234中GRO-1的分泌水平,并用MTS及Transwell检测GRO-1中和抗体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果】GRO-1的分泌水平为23~1553pg/mL,中位数为300pg/mL。在检测组中,应用ROC曲线计算GRO-1对复发的最大临界值。单因素分析发现GRO-1是影响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危险因素。在验证组中应用检测组的最大临界值发现,GRO-1仍是影响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播散结节和GRO-1可以作为判断肝癌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肝癌细胞中仅Hep3B及CRL2234分泌GRO-1。GRO-1中和抗体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GRO-1在肝癌增殖、侵袭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 陈智远郭智兴吴明浩王向阳郭荣平杨瑜明
- 关键词:肝细胞癌预后
- 缺血性肠炎临床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研究缺血性肠炎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对该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13例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发病年龄平均为68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达61.5%。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结肠镜,病变部位好发于左半结肠(76.9%),病理组织学无特异性。CT、肠系膜动脉造影发现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均为15.4%。结论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误诊率高。因此,肠镜检查仍为缺血性肠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CT、肠系膜动脉造影对该病诊断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杨丽刘鹏杨瑜明
- 关键词:缺血性肠炎误诊
- 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清洗消毒效果观察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评估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两种方法均按《规范》要求采用五步法清洗消毒,观察对比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与手工清洗消毒的效果及效率。【结果】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的清洗后合格率为88%,工作人员每清洗消毒一条内镜耗时为(4.2±0.5)min,内镜每清洗消毒一次耗时为(18±1.5)min;手工方法的清洗后合格率为72%,工作人员每清洗消毒一条内镜耗时为(6.5±0.4)min,内镜每清洗消毒一次耗时为(17.5±2)min。【结论】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清洗后合格率优于手工方法并且具有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杨庆临周会新杨瑜明李冬英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消毒
- 晚期结直肠癌营养指标与化疗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等相关营养指标与晚期结直肠癌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湖南省肿瘤医院行姑息性手术及术后行化疗治疗的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97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及化疗前后营养指标结果,分析化疗前后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及各营养指标水平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①化疗前,超重组与正常组、超重组与低体重组在年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水平在不同肿瘤部位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②化疗后低体重组和低Hb组患者明显增多,正常组和高Hb组患者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07)。③性别、化疗后Hb水平和化疗后ALB水平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化疗后BMI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①年龄超过60岁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低体重,结肠癌患者比直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贫血,此两类患者营养风险更高。②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低体重、贫血的患者比例较化疗前增大,化疗后营养不良发生率更大。③性别、化疗后ALB及Hb水平是影响晚期结直肠癌化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但不能独立预测其预后;肿瘤分化程度和化疗后BMI水平是影响晚期结直肠癌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贺艳玲蔡华张军玲苏婧杨瑜明彭娅
- 关键词:结直肠癌化疗预后营养指标
- Dieulafoy病致消化道出血18例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Dieulafoy痛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8例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其中以呕血和黑便为首发症状6例,呕血和暗红色血便2例,仅呕血6例,仅黑便4例。出血病灶位于胃体11例,胃窦2例,胃底1例,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2例,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内1例,十二指肠球部前壁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15例,其中金属钛夹钳夹止血12例,硬化剂(聚桂醇)注射2例,金属钛夹联合硬化剂注射1例;15例中有12例止血成功,止血率为80%,3例治疗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单纯药物治疗2例,1例未行内镜治疗直接手术治疗。经以上治疗,18例中有17例治愈。[结论]Dieulafoy病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金属钛夹钳夹止血及硬化剂注射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内镜治疗失败患者,外科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 卢笛吴明浩李毅妮杨瑜明刘鹏刘展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3例诊疗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4年本院收治的13例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 13例中8例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血便为主,结肠镜下特点为全结肠布满腺瘤型息肉,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经典型及轻表型,息肉癌变率高,癌变部位常为乙状结肠及直肠.结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临床以便血、腹痛及大便形状改变为主要表现,息肉易发生癌变,结肠镜检查是早期筛查及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治疗主要以全结直肠切除术为主,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联合塞来昔布口服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但远期效果尚在进一步观察中。
- 卢笛杨瑜明刘鹏
- 关键词:腺瘤息肉病
- 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术后反流性食管炎29例比较被引量:6
- 2004年
- 杨瑜明周会新吴明浩
-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
- 肝门恶性胆管梗阻的内镜治疗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经内镜下逆行胆管内引流术治疗肝门恶性胆管梗阻病人的效果。【方法】先经内镜下行逆行胆管造影,然后逐级扩张狭窄的胆管,根据胆管狭窄的情况放置不同的胆管支架。术后观察病人的黄疸消长情况,并复查肝功能、血常规等。【结果】79例次经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病人引流有效率为91.14%(72/79),只1例死亡。【结论】经内镜下逆行胆管内引流术手术要求的条件低,创伤小,引流效果好,是肝门恶性胆管梗阻的首选引流方法。
- 张光辉沈滨戴文杨瑜明周会新刘展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 内镜下胃造瘘术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周会新杨瑜明胡小萱
- 关键词:胃造瘘术内窥镜检查
- 阶段相关生物标志物PPIA、YWHAZ和GRP78是结直肠癌的潜在预后指标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上升。迄今为止,结直肠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文献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的过程,故探索检测结直肠癌某些阶段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使用2D-DIGE、MALDI-TOF/TOF MS、免疫组化等方法,构建结直肠癌组织芯片,通过生存分析,来探究PPIA(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A)、YWHAZ(14-3-3蛋白zeta/delta)和GRP78(78kDa葡萄糖调节蛋白前体)的表达水平是否和CRC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结果:在本研究中,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与正常结直肠粘膜相比,结直肠癌中的PPIA、YWHAZ和GRP78蛋白表达上调。在结直肠癌发生的所有阶段(TNM I-IV期),PPIA均显著上调,PPIA表达越高,预后越差(P=0.002)。YWHAZ在I期明显上调,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T1-2/T3-4,P=0.003),可能是早期CRC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GRP78在第三和第四阶段上调,提示它参与了CRC淋巴结转移和其他远处转移。此外,在CRC患者中PPIA、YWHAZ和GRP78的高表达与低生存期显著相关(分别为P=0.002、0.024和0.010)。结论:阶段生物标志物PPIA、YWHAZ和GRP78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显著关系,这些蛋白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潜在预后指标。
- 彭娅贺艳玲张军玲陈智远成瑾瑜杨瑜明沈守荣孙英男
- 关键词:结直肠癌蛋白质组学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