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鹏飞

作品数:4 被引量:47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叠前
  • 3篇叠前深度
  • 3篇叠前深度偏移
  • 3篇射线追踪
  • 3篇各向同性
  • 3篇横向各向同性
  • 3篇TI介质
  • 1篇地震成像
  • 1篇运动学
  • 1篇灶具
  • 1篇同性介质
  • 1篇气源
  • 1篇燃气
  • 1篇燃气灶
  • 1篇相速度
  • 1篇家用燃气灶
  • 1篇家用燃气灶具
  • 1篇各向同性介质
  • 1篇横向各向同性...
  • 1篇CO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作者

  • 4篇段鹏飞
  • 3篇程玖兵
  • 1篇陈志光
  • 1篇秦朝葵
  • 1篇段鹏飞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SPG/SE...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TI介质射线追踪与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
地下岩石的速度各向异性影响地震波的传播与成像。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为最普遍的等效各向异性模型。针对强横向非均匀介质地震波成像与各向异性速度分析的需要,本文讨论两种精确、高效的各向异性介质射线追踪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局部...
段鹏飞程玖兵
关键词:地震成像叠前深度偏移横向各向同性介质
文献传递
TI介质局部角度域射线追踪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被引量:22
2013年
研究与实践表明,对于长偏移距、宽方位地震数据,忽略各向异性会明显降低成像质量,影响储层预测与描述的精度.针对典型的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本文面向深度域构造成像与偏移速度分析的需要,研究基于射线理论的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它除了像传统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那样输出成像剖面和炮检距域的共成像点道集,还遵循地震波在成像点处的局部方向特征、基于扩展的脉冲响应叠加原理获得入射角度域和照明角度域的成像结果.为了方便快捷地实现TI介质射线走时与局部角度信息的计算,文中讨论和对比了两种改进的射线追踪方法:一种采用从经典各向异性介质射线方程演变而来的由相速度表征的简便形式;另一种采用由对称轴垂直的TI(即VTI)介质声学近似qP波波动方程推导出来的射线方程.文中通过坐标旋转将其扩展到了对称轴倾斜的TI(即TTI)介质.国际上通用的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偏移试验表明,本文方法既适用于复杂构造成像,又可为TI介质深度域偏移速度分析与模型建立提供高效的偏移引擎.
段鹏飞程玖兵陈三平何光明
关键词:横向各向同性射线追踪相速度叠前深度偏移
TI介质局部角度域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被引量:28
2013年
各向异性射线理论基础上的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为深度域构造成像与基于角道集的层析反演提供有力支撑,但是对于复杂地质构造而言,高斯度叠前深度偏移在不失高效、灵活等特点的情况下,具有明显的精度优势.为此,本文研究局部角度域理论框架下的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为提高算法效率与实用性,文中讨论了一种从经典弹性参数表征的各向异性介质运动学和动力学射线方程演变而来的由相速度表征的简便形式,并提出了一种比较经济的各向异性高斯束近似合成方案.结合地震波局部角度域成像原理,讨论一种适合高斯束偏移的角度参数计算方法.国际上通用的理论模型合成数据试验表明:相比局部角度域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本文方法具有更高的成像精度与抗噪能力,既适用于复杂构造成像,也可为TI介质深度域偏移速度分析与模型建立提供高效的偏移引擎.
段鹏飞程玖兵陈爱萍何光明
关键词:横向各向同性叠前深度偏移
家用燃气灶具的CO排放预测与界限气设定被引量:1
2019年
同一管网引入不同来源的天然气已成为规划建设阶段的常见做法.不同天然气气源的组成可能存在差异,为了解不同燃气组成对民用燃烧灶具的CO排放的影响,避免大量终端用户的室内环境品质受到损害,对民用灶具的CO排放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考察了中国12T天然气组成的分布并利用华白数相等与碳氢原子数守恒原则,确立了6组原组成天然气以及对应的三组分天然气,并测试灶具在每组燃气运行下的CO排放情况;对原组成天然气以及对应的三组分天然气的CO排放差异进行了讨论;在灶具上测试了以华白数和PN数为变化依据的不同三组分天然气.实验表明:三组分天然气的CO排放与原组成天然气等价;气质参数华白数和PN数可以描述灶具在不同燃气组成下运行时的CO变化规律;在PN-W图上存在等CO排放线簇,可用于家用灶具使用不同组成燃气的CO排放预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一种确立CO排放界限气的思路.对保障室内环境空气品质以及输配管网气源质量管理,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段鹏飞段鹏飞秦朝葵
共1页<1>
聚类工具0